运动疗法在偏瘫康复中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运动疗法在偏瘫康复中的疗效观察

柳竟谕

柳竟谕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50031)

【摘要】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在偏瘫患者治疗过程中对其身体功能的恢复所产生的实际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48例患者按照其治疗意愿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12例;治疗组患者采用运动治疗同时配合进行电脑中频治疗、作业治疗;对照组的12例患者采用电针方法进行主要治疗。结果:36例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治疗组偏瘫肢体的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相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运动疗法对改善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偏瘫;运动疗法;早期介入;康复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2-0122-02

偏瘫是由于脑卒中、脑外伤、脑部手术后等脑部疾患导致的以一侧肢体随意运动不全或完全丧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可引起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永久障碍,是导致肢体残疾的最常见原因,运动疗法是以患者主动参与为主的特殊治疗方法。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48例均为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患者,其中男36例,女12例,年龄21~30岁2人,31~40岁7人,41~50岁8人,51~60岁15人,61~70岁10人,71岁以上6人。病程1周以内2人,1~3月10人,3~6月23人,6~12月7人,1~2年6人。40例为脑血管意外,8例为脑外伤,上述患者均能配合检查治疗训练,无明显认知功能障碍。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1.2.1.1运动疗法:本体促进法训练。[1]方法:病人仰卧位,将患者上下肢各关节被动屈伸,内收外展,内外旋转,手的抓握及分并指、对指等运动,健肢主动运动,慢速进行,以保持肌力防止萎缩,同时带动患肢一起活动,可促进肌力恢复;患肢主动运动,先做患肢的“假想运动”即用意志支配神经冲动,使瘫痪的肌肉收缩,然后做助力运动,进而做主动运动,待患侧肌肉出现主动收缩时,开始主动运动练习,肌力达2级时,进行助力主动运动练习,肌力达3级时,指导患者单独练习,肌力达4级时,进行抗阻性练习,主被动运动时均由肢体的近端逐渐活动到远端,教会患者及其家属康复训练方法,可一日多次反复进行。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每周治疗5天,连续4周,20次为一疗程。

1.2.1.2中频治疗:采用干扰电治疗仪,选用冈上肌、三角肌后束、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背伸肌、股四头肌、胫前肌、腓骨长短肌,强度<50mA,实际操作中强度大小根据病人耐受程度来调整。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每周治疗5天,连续4周,20次为一疗程。

1.2.1.3电针治疗:常规消毒后进针,选取肩隅、臂臑、肘髎、手三里、外关、合谷、风市、中渎、阳陵泉、足三里为进针点,以直刺的方式进入,深度为1~1.5寸,进针后使针感向远端扩散,然后接电针机,选用连续波,强度大小以使肌肉明显跳动或以病人耐受度为宜。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每周治疗5天,连续4周,20次为一疗程。

1.2.1.4作业治疗训练:患侧肢体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后,由小量到大量,循序渐进,根据患者METs来选择作业治疗项目,如:简单的工艺劳动、日常生活活动、感知觉训练、文娱疗法等。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每周治疗5天,连续4周,20次为一疗程。

1.2.2观察方法

经过4周的连续治疗之后,通过FMA测试法测定患者的运动能力,并通过MBI指数测定患者之后的生活活动能力,以此判定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存在的差异。

1.2.3统计学方法

本次关于运动疗法在偏瘫康复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相应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平均数±均数(x-±s)表示测定评分等计量资料,采用t值进行检验,当差异值P<0.05时,表明差异存在统计学价值。

2.结果

治疗后,两组功能均明显提高,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参见表。

表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对比(x-±s)

组别nFMA评分MBI评分

治疗组3665.3±8.696.9±10.4

对照组1247.9±7.377.4±8.2

t6.286.67

P0.000.00

3.讨论

随着现代化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内科治疗可以有效的挽救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的生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由于疾病受到了严重的损伤,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大脑皮层受到抑制,导致一侧肢体失去有效的神经支配,常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2]患者初期多次尝试使用患侧肢体完成随意运动不成功后,进而使用健侧来进行日常活动,久而久之,异常偏瘫模式逐渐加重,患侧肢体因长期固有习惯及回避意识,结果衍变成肢体废用,病史时间越长越明显,即使通过康复治疗进行运功功能恢复,也仅仅能达到使用患肢的效果,但是其使用效果和使用频率都难以使人满意。这无限制的掩盖了患肢潜在参与活动的潜力,故偏瘫患者的治疗重点是对患者已经发生损伤的大脑进行重塑,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教育患者采取正确姿势进行训练,促进低级中枢向高级中枢的正确模式的输入及确立,活化正常功能脑细胞或促发脑细胞代偿功能的出现,进而诱发正常运动模式,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近年来,大量临床经验表明,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可起到积极作用,早期的运动锻炼可以激发主动运动的出现,一般认为在发病后1个月内进行康复均为早期康复,目前认为只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发展后48小时即可开始早期康复[3]因为在这个时间段内进行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形成新的神经通路,提高并改善大脑的可塑性,利用其剩余功能对大脑的功能神经进行重建,偏瘫侧早期正确的功能位置安放可以预防患侧肩关节半脱位、跟腱挛缩、足下垂内翻,在行走时刻明显减少异常步态的发生率,特别是“划圈”步态,所以越早期开始进行运动疗法,患侧肢体康复效果越好。反之,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康复治疗,患肢的废用性萎缩就越严重,其运动功能康复过程中会出现康复慢且不完善的问题,患者的心理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出现焦虑、抑郁,治疗配合度低等问题,影响康复疗效,延长康复训练需要的时间,同时我们发现年龄越轻,偏瘫康复训练疗效越佳,因年轻患者血管弹性、机体自我恢复能力、主动配合度、心理状态、基础身体素质及并发症少等影响因素均优于老年患者。所以起病后康复介入时间以及患者年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康复训练的效果,但是早期介入康复的观念尚未被大部分人接受,此观念的改变仍需神经内科医师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普及的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偏瘫肢体的康复训练取决于上述多方面原因,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将各方面因素保持平衡,以此确保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4]但可以肯定的运动疗法与治疗时机存在着明显的关联,于早期进行康复治疗,患侧肢体神经肌肉的恢复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运动疗法是一种实用、有效、操作简单、易于临床广泛推广的康复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杰华,彭小文,何静,促通技术配合神经肌肉刺激疗法与脑卒中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04):174.

[2]卓大宏主编中国康复医学.28-302.

[3]倪朝民,傅伟,早期康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ADL影响[J].现代康复,1999.3(04):390-391.

[4]王玉龙,康复功能评定学|Z|.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