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房颤患者在房颤发作时植入心房电极的价值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阵发性房颤患者在房颤发作时植入心房电极的价值探讨

臧家庆

(黑龙江省农垦牡丹江管理局中心医院黑龙江牡丹江158300)

【摘要】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患者在房颤发作时植入心房电极的方法和可靠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房颤发作时植入心房电极的患者14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窦律下植入心房电极患者14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房波振幅、阻抗、术后起搏阈值,并对两组患者置入心房电极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进行探讨。结果:所有病例都成功植入心房电极,观察组房波(f波)振幅为(1.6±0.7)mV,低于对照组的(3.9±0.8)m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阻抗相差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恢复窦律后与对照组在心房波高度、阻抗、起搏阈值等指标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在房颤发作时植入心房电极是安全可行的。

【关键词】阵发性房颤;双腔起搏器;心房电极;植入

【中图分类号】R541.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7-0167-01

近些年来,双腔起搏器(DDD)由于种种优势而替代了单腔起搏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但在心脏起搏器植入的实际操作中经常会有患者出现房颤发作,此时准确确定正确的心房电极位置,已经成为临床医师最大的挑战。为此,本文选择了我院在植入双腔起搏器术中发生阵发性房颤的患者14例,与14例同期窦律下植入心房电极的患者进行可行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对比,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房颤发作时植入心房电极的患者14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窦律下植入心房电极患者14例为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男性8例,女性6例,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9例和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平均年龄(63.9±15.7)岁;

对照组男性和女性各7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0例,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平均年龄(64.7±16.3)岁。

1.2心房电极植入方法

观察组患者通过Seldinger血管穿刺法穿刺锁骨下静脉,将J型心房电极固定于右心耳部。通过X线显示的电极形态、位置和摆动情况对电极的位置进行判断,并确定是否固定牢固。术中选用Medtronic5311型起搏系统分析仪对各参数进行测量。在患者房颤发作时对每个植入位点的心房波振幅和电极阻抗进行测量,取5次结果的平均值,在房颤波振幅最大处且X线显示电极形态和摆动良好的位置进行电极的固定。对照组患者心房电极植入过程与观察组一致,但需达到以下条件:P波振幅≥2.0mV,起搏阈值≤1.5V,阻抗在300至1000Ω之间。对于术后7天内无法自动转复窦律的患者加以药物治疗使其转复,两组患者均在术后3个月时进行P波振幅、起搏阈值的测定。

2.结果

所有病例全部成功植入心房电极,成功率100%;观察组房波(f波)振幅为(1.6±0.7)mV,低于对照组的(3.9±0.8)m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阻抗相差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有11例于术后7天便自动恢复为窦性心律,剩余3例通过同步直流电击复律后也转复为窦性心律。观察组患者恢复窦律后与对照组心房波高度、阻抗、起搏阈值等指标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房波振幅、阻抗、术后起搏阈值比较

3.讨论

目前,双腔起搏因为可以有效预防阵发性房颤发作等优势已渐渐取代了心室起搏,因此对于满足安植起搏器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首选双腔起搏。所以,对于阵发性房颤或者由于紧张导致G电极导线机械刺激心房等引发术中房颤发作的患者,如果在双腔起搏器植入手术时患者房颤发作,也有必要安植心房电极。临床上房颤发作时植入心房电极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不能确定心房电极是否摆动正常;

(2)P波振幅是否大于2.5mV难以确定。

通常情况下,于心腔内测得的是房颤波(f波)振幅,但至今为止关于术中能够确保正常心房起搏和感知的f波振幅具体值尚未知。据有关报道指出,利用双腔起搏器对心房进行长期起搏能够有效降低房颤发作的频率甚至避免房颤的发作。研究表明植入双极心房电极时,如果将心房感知灵敏度调至0.2mV以下能够有效避免心房感知不足,且确保自动模式转换功能的正常启动。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植入的起搏器均带有自动模式转换功能。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P波振幅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观察组通过心房电极植入后心房波振幅略降低,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观察组患者恢复窦律后与对照组心房波高度、阻抗、起搏阈值等指标差异不显著,这表明在X线等影像学的辅助下和术中参数条件符合要求的情况下,选用具有感知保障和自动模式转换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再配合双极电极,在阵发性房颤发作时对患者植入心房电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并且能够减少甚至预防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闻松男,刘念,白融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发作前后、发作时体表心电图QT间期的变化[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4(6):497-500.

[2]马先林,金华,王龙,李学斌.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右心房f波振幅的测量[J].中华临床医学实践杂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