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探究

杨芳兰

杨芳兰(新疆特克斯县高级中学新疆伊犁835500)

摘要:诗歌欣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学生的语言能力、审美能力、意境转换能力,甚至影响着他们的写作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教师明确诗歌欣赏的基本问题,寻求解决办法,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对诗歌欣赏的理解。文章主要从诗歌鉴赏的基本切入点和教学方法入手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方法;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9)09-201-01

一、高中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一)从词句入手

所谓“切句法”,主要就是以题目为核心,以标点符号为单位点,从而找出每个标点符号中的关键字词。在对这些字词进行明确之后,学生就能够更加轻松地对这些关键字词进行分析和比对,进而找出内在的知识点,如此就可以减少审题过程中的误区。如教授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教师可以从句中切出“水”“奔流”“白发”“雪”等关键词,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蕴。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都会教学生使用“切句法”,可见这一方法具备合理性,适用于学生进行诗歌鉴赏。

(二)从语感入手

想要解决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的困境,教师还必须对学生的语感进行培养。而在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朗诵的重要性。即便是一时不能顺畅地朗诵,也要坚持读、认真读,只要学生能够将一篇诗歌顺着读下来,就能够起到培养语感的作用。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诗歌,普遍具备语言凝练的特点,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感,同时结合诗歌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朗诵兴趣。如《观刈麦》,这首诗不仅有极高的思想境界,同时还很适合朗读。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诗人白居易的生平,讲述当时的农户如何辛勤劳作并联系现实,这无疑可以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朗读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背诵打基础,而是要体会诗歌的节奏,代入作者的身份,读出语气语调,体味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逐步形成敏锐的语感。此外,教师要在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朗读的基本形式进行确定。如在刚刚接触一篇诗歌时,教师应该让学生集体朗读,这次朗读能让他们发现很多较难的句子,之后教师再进行示范朗读,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把握诗歌的顺序与脉络,为诗歌鉴赏打下基础。

(三)从兴趣入手

从高中诗歌鉴赏来看,对于诗词中的典故,很多学生都看不出含义,阅读不足,尤其是那些成绩本就一般的学生,往往不知道哪些词语是典故。如果加入对作者一些小故事的讲述,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浓厚很多。在高中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很多方法都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加强他们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如很多学生喜欢看的影视作品与诗歌的联系都比较密切,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挖掘诗歌背后的时代背景,并联系影视作品,引导学生找出影视剧与诗歌时代背景的交集。如此既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究。如讲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可以引入影视作品《三国演义》中孙仲谋的有关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高中诗歌鉴赏教学方法

(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身世背景

在诗歌鉴赏中,只有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与写作背景,才可以了解诗歌的内涵。比如李商隐的那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原意是描写男女之间的思念之情,而现在却多用来形容教师的无私付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楚作者的身世背景,这样在诗歌鉴赏中才会踏出坚实的一步。例如,在讲授《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时,我首先给学生讲解了作者的身世背景。陶渊明是东晋末期的田园诗人,他生活在什么时代呢?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政治又十分腐败,陶渊明少时曾有过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是他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在官场几经波折后,他终于决定辞官回家,于是就写了这首诗,给学生交待了时代背景之后,學生对于诗歌中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就理解的更加容易,官场对于陶渊明来说就是“樊笼”,而“自然”就是他的田园生活。

(二)解读典故,分析诗歌思想内涵

在古典诗歌中,运用的典故十分多。古人喜欢用典,或是借古讽今或是以古言志,如果我们在诗歌鉴赏中不了解这些常用的典故,对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也很难理解。比如关于古代美人的典故,西施有“倾城”、“效颦”、“浣纱”等,红拂女有“红尘三侠”等典故。例如,在讲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时,我就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来了解这首诗中的典故。于是学生有的在网上查找资料,有的学生在图书馆查找资料。经过学生的搜集分析,“孙仲谋”指的是三国时期的孙权,“寄奴”指的是刘裕,而“封狼居胥”指的是霍去病曾在狼居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结合诗歌,我们就可以知道,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在金朝盘踞在南宋的北方,作者是想借这些典故抒发“北伐”的心志。

(三)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意境之美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将诗歌的意境作为诗歌最重要的元素,诗歌的意境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意象组成的,但是又超越意境而存在。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歌表述的整体环境,从而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与深层次的含义。例如,在讲授《雨巷》这首诗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优美的视频:一个姑娘,穿着丁香花衣裙,撑着油纸伞,行走在青苔石板路上,伴着淅沥小雨,在这样的唯美的画面之下,我让学生想象诗歌中构筑的画面。“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之后学生又继续想象诗歌中的下一个意象,“姑娘消失在画面之中”,这时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体会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综上所述,诗歌是一种具有美感的艺术形式。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摒弃诗歌教学的功利观,让学生深入诗歌,体验诗歌意境之美,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鑫.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J].试题与研究,2018,(33):122.

[2]欧阳兴.高中古典诗歌教学有效途径浅探[J].中学语文,2017,(36):19-20.

[3]段著颖.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中困境及其解决方法[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2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