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中应对天气变化的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徽派建筑中应对天气变化的设计

程筱农奚和平吴迎春

(安徽省宣城市气象局安徽宣城242000)

摘要: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具有稳定性。气候的变化影响人类心理和生理活动。建筑就是应对气候变化而生。徽派建筑在内外设计上,除考虑艺术、徽文化、徽商精神理念等元素外,也考虑生态环境及小气候,本文探讨气候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探秘徽派建筑的独特气象元素。

关键词:徽派建筑;气象;应对设计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安徽省皖南山区中的徽州古村落如同水墨画般,如诗如画,美不胜收。“无山无水不成居”,徽州民居讲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的古老徽派建筑依山就势,坐南朝北,山环水抱,房屋布局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构成冬暖夏凉的小气候。徽州建筑讲究“藏风聚气”“天人合一”,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之中包含着很多的气象知识。让我们走进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绩溪县,探讨气候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探秘徽派建筑的独特气象元素。

1气候对建筑的设计的影响

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具有稳定性。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气候的变化影响人类心理和生理活动,温度、湿度、光照、风、大气压力和降水等这些气候因素的变化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遮风雨,避寒暑”,建筑就是应对气候变化而生。当地气候是人们的进行建筑设计、建设的重要参考因素。各地典型的气候特点可以从当地传统的居住建筑中找到鲜明印记,特别是自然条件严酷的极端气候地区表现更为显著。建筑与气候的关系实质上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太阳辐射、大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和降水是组成气候的基本要素,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区域气候环境对人体舒适度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直接体现于建筑形态之中。

2徽文化发源地绩溪的气候特点

安徽省绩溪县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皖南山区的一个小县,地处黄山山脉和西天目山山脉结合带,是长江水系与钱塘江水系分水岭,水阳江、钱塘江、青弋江“三江之源”。绩溪县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左右,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一年中人居最舒适的是3月至6月、9月至10月,4-9月为多雨期,年平均降水量达1600毫米。特别是梅雨季节(5—7月)大暴雨频繁,往往一天降水量就在百毫米以上,易造成山洪暴发。冬半年为少雨期。自1961年以来,1969、1983、1988、1991、1999和2013年都发生过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导致山洪暴发、农田被淹、建筑被毁等灾害。

3徽派建筑中的气象元素

徽州人聚族而居,房屋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就风水。徽派建筑在内外设计上,除考虑艺术、徽文化、徽商精神理念等元素外,也考虑生态环境及小气候。徽州气候特点是夏季雨水偏多,易发洪涝、山洪等自然灾害,徽州人尤其重视村落的水系建设。绩溪瀛洲龙川村充分体现了徽派村落的建设风格。龙川村依山傍水、沿龙川河两岸而建,村内沟渠纵横、四通八达,有利于日常洗涤和生活用水排放,另一方面可以将雨水及时汇入村外龙川河,避免洪水灾害。

徽派建筑最典型的特点应该是天井和马头墙了。天井就是宅院中房与房之间或房与围墙之间所围成的露天空地。即四面有房屋、三面有房屋另一面有围墙或两面有房屋另两面有围墙时中间的空地。徽州古民居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厅堂前方有天井,采光、通风、承接雨水,天井设计充分实现了人和自然的亲近。徽州人认为“雨水为金,雪花为银,四水归明堂”,就是外财归家、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天井的设计是徽文化的重要呈现。天井四周的瓦檐向内倾斜,雨天,雨水内流形成“四水归堂”的景观。天井下四周有排水沟,铺有可渗水的石板,石板下排水设施能及时将从屋檐流向院内的雨水分流,最终流向院外,达到雨水自然排放目的。墙高井窄,天井四周内斜的屋顶,形成由里往外拔的自然吸力,加速屋内空气向外对流,供人享受穿堂风的凉爽。

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形似高高昂起的马头,马头墙位置高过房顶,砖石材料建成,呈两叠式或三叠式高低错落,起到隔断火源防止火灾发生的作用,还可有防盗、防强风,夏日也挡住了直射的炎炎阳光,减少屋内的热气。龙川村里的马头墙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显露出动态的美感。古建筑的粉墙黛瓦与远处矗立青山遥相呼应,散发着古朴的气韵。

古徽州人特别聪明,很早就摸索出自己预测天气的办法。胡宗宪故居门口有一块形如鼓面的青石,随天气变化变色。晴天石面呈现白色,湿度大时则逐渐变灰,当渐变成灰黑色时就意味着要下雨了。这是因为青石中氯化镁成分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汽,气压和空气湿度变化引起石面颜色变化。古徽州人就通过观察石面颜色的变化预测天气的变化来安排生产生活。

4结语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建筑的设计融入了很多人文环境科学知识,充分考虑温度、湿度、日照、降雨量等天气因素,天井和马头墙的设计就合理地应对当地气候,做到了建筑以及人和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徽文化传承在这如风景画中的建筑中,真是让人感叹古徽州居民的智慧。

参考文献:

[1]臧文静.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建筑形态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

[2]刘爽.从安徽泾县查济看徽派建筑特色[J].大众科技,2011(5).

[3]周蕾.徽派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及其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4]陈继腾.徽州文化与徽派建筑;工程与建设;2015(4).

[5]徽派建筑中的气象学http://www.weather.com.cn/anhui/tqyw/10/2411237.shtml

作者简介:程筱农(1971-),女,安徽绩溪人,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公共气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