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应用分析

朱茂述

朱茂述

厦门市第五医院361101

【摘要】目的: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ENSCs)的应用展开分析。方法:选取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分至对照组(脑出血组)和观察组(微创手术组),每组各24只,行不同干预手段,对两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的血肿体积、神经功能评分行比对分析。结果:经数据分析发现,观察组术后1d、3d血肿体积均小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于统计学领域而言,具备显著差异。此外,两组大鼠不同时间点免疫双阳性细胞数间比对未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微创术可显著改善脑出血现象,改善神经功能,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推动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增强神经保护作用。

【关键词】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微创技术;脑出血

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cells,NSC)具备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元细胞的能力,神经系统遭受损伤后,NSC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增殖,并迁移至病变位置,对受损脑组织行修复、填补,所以,NSC对神经系统损伤修复而言具有重要意义。NSC主要可分为内源性NSC、外源性NSC,因内源性NSC并不存在外源性NSC的免疫排斥反应问题,且有相应的技术支持,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因此,本文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应用展开分析,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至对照组(脑出血组)和观察组(微创手术组),每组各24只,质量在260g-310g之间。

1.2方法

首先为给药阶段。术前3d至取脑前10h,以Brdu(50mg/kg)行腹腔注射,每日给药2次。其次为建模及执行阶段。对照组脑出血模型创建如下:术前禁食8h,用浓度为7%水合氯醛按照0.5mL/kg的剂量腹腔注射麻醉大鼠,并呈俯卧状固定至立体定位仪,记录右侧基底核区坐标值,大鼠右侧股动脉位置取血。借助缓慢注血/留针法:以22#留置软针制作套管,自颅骨插入,至基底核位置停止,随后以内心穿刺针行缓慢注血,注射50μL自体血,制作脑出血模型。完成建模3h后,对大鼠头部进行MRI扫描,明确造模状态。观察组详细操作如下:大鼠完成建模24h后,施以模拟微创术,行7%水合氯醛按照0.5mL/kg的剂量腹腔麻醉,留置针位置等同对照组。随后借助内芯针将部分液态水肿抽出,注入12U尿激酶,待20min-30min后,将血肿缓慢抽出,至抽出淡红色液体时停止。术后1h施以头部扫描,若血肿缩小即视为手术成功,剔除再出血大鼠。术前3d至取脑前10h,以Brdu(50mg/kg)行腹腔注射,每日给药2次。借助Gareia18分制神经行为学评分方法对各组大鼠各时间点开展神经行为学评分。再次为取材阶段。全体大鼠在术后对应时间点行过量麻醉,取脑组织,将标本放置在-80℃异戊烷中浸泡5min后,取出后放置于-80℃冰箱保存中。将冰冻组织进行持续冠状切片,切片厚度以5μm为宜,施以免疫荧光染色、HE染色。Nestin、Brdu为免疫双标检查ENSCs表达Nestin为NSC特征性标志物。注射Brdu后,以抗Brdu单克隆抗体对增殖细胞行标记。各组在造模后第1d、7d等时间点将大鼠均匀分至各时间点,每组6只,行免疫双标检测。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的血肿体积行比对,并借助Gareia18分制神经行为学评分方法对神经功能评分等行比对分析,分值越高则表明神经行为功能越良好。

1.4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21.0行数据分析,以x±s表述计量数据,t值检验,P<0.05时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的血肿体积比对分析

经数据分析发现,观察组术后1d、3d血肿体积均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于统计学领域而言,具有显著差异,详见表1。

3.讨论

脑出血为一类临床高发病症,具备发病急等特点,微创血肿清除术可迅速消除颅内高压,缓解血肿对脑局部组织产生的压迫,帮助被挤压及移位的部分脑组织归位,避免产生继发性脑部损伤,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继发性脑缺氧及脑水肿的产生风险,降至病死率,提升生存质量[1]。以往实验中多借助大型动物模型开展微创脑血肿清除术,而本研究选用SD大鼠构建脑出血模型,并于24h后开展模拟微创术,以MRI扫描对建模、血肿抽吸是否成功予以鉴定。据研究报道指出,脑出血发生后,不同脑组织内ENSCs存在激活及增殖现象,同时可向病变位置迁移、分化,融入神经组织功能恢复、神经再生过程中,但具体作用机制尚无确切报道[2]。本研究即对ENSCs应用展开分析,本研究中借助自体血缓慢注入基底核构建动物模型,模拟颅内血肿形成过程,能更好模拟临床脑出血疾病。经数据分析发现,观察组术后1d、3d血肿体积均小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于统计学领域而言,具备显著差异。

此外,据研究指出,脑出血病变周围组织炎性细胞释放、激活等是推动神经系统再生的重要因素[3]。小胶质细胞为免疫反应、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的效应细胞,在脑出血病变组织周围大量增殖、活化后可激活ENSCs[4]。国外学者针对成年啮齿类动物的研究中发现,发生脑出血后所引发的炎症反应对神经再生可起到一定刺激作用[5]。ENSCs在脑出血中所起到的作用现已为临床医学领域关注重点,如何通过激活ENSCs增殖,并定向分化对坏死神经元予以替代、修复及补充,将内源性修复作用予以充分发挥成为领域内研究的主要方向[6]。结合研究发现,两组在造模3d后ENSCs开始表达,且至21d仍持续高表达,但观察组21d内ENSCs表达和对照组相似,无差异,分析原因可能同观察时间较短及实验数量较小相关,因ENSCs呈连续增殖趋势,分析可能需长期监测两组大鼠,方能发现差异。

综上所述,微创术可显著改善脑出血现象,改善神经功能,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推动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增强神经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胡丙成,徐莺莺,张静等.艾灸对脑缺血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影响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06):64-68.

[2]惠建荣,庞苗,王院春等.针刺促进脑缺血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2015,36(05):637-639.

[3]石海杉,吴文,徐建兰等.不同频率磁刺激对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增殖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01):10-13.

[4]杨璇,臧大维.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应用及其基础研究[J].生理科学进展,2014,45(06):471-474.

[5]宋路,黄秀双,曹崇威等.Wnt信号通路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在缺血性脑损伤中增殖分化的影响[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4,16(04):245-247+250.

[6]陈志颖,殷小平,潘超等.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的实验观察[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4,20(03):18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