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情感教学刍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1
/ 2

小学语文情感教学刍议

安琪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课文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激发学生情感,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利用挖掘激发促进提高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由此可见,情感是人的素质在心理形式上具体体现之一,与认知一样是个体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层面。学生的情感水平不仅是素质目标实现的重要标志,而且对整个素质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引导、定向、激励和强化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那么如何达到上述目的呢?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亲其师、信其道”,首要的便是建立师生之间真诚、和谐的情感氛围。林肯曾说,“人人都喜欢受人称赞”。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而在学校教育中,这种称赞和肯定实际是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他的每一次进步,都是成功,都是值得肯定的。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你说呢?”“你认为怎么办?”“你怎么知道的?”“你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说得真好!”“这个见解很新颖”“能不能仔细想想?”等。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却将学生绞尽脑汁思考出的一个答案,虽然言之有理但就是因为不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而被一棍子打死,要学生怎么再能畅所欲言、积极思维呢?

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氛围还体现在座位排列的重组、创新上:不再是统一的“秧田式”,而是有的排成马蹄形,有的呈“蜂窝壮”,有的围成了半圆、全圆的形式。座位的重组,不只是排列形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思想观念的变化:“秧田”式:是最能诠释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思想观念——教师是科学知识的施舍者,是课堂中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在座位重组后,不仅营造了便于信息交流的教学空间,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生动地反映了课堂教学观念的变革——课堂教学的中心从以教师为主转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上来。在这里教师不再是权威,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充分体现了民主与和谐的学习氛围。

2.以情激情,引发情感共鸣

要使学生受到课文的感染、熏陶,首先要求教师全身心投入,以情激情,使教学双方产生情感共鸣。如教学《万里长城》的王崧舟老师,显然正像他自己对学生讲的:“每当我读到这篇文章时,我的心里总有一种激动。”正是这种激动的心情,使他饱含深情地投入到教学之中,从而拨动了学生的情感琴弦。自豪感、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学生自会受到感染,沉浸于情感的共鸣之中,教学效果自是不言而喻了。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

小学生的情感往往是比较肤浅的,他们的脸部表情便是他们的“晴雨表”如低年级学生的情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老师情感的影响,也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所支配。因此,创设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营造一个适宜的情感氛围,不但能有效调动和活跃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起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根据学生身心和情感发展的特点来编选的,其中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如《他是我的朋友》表现了少儿的童真无瑕。“哥们”义气,《金色的秋天》表达了小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虽然低年级课本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无一不是作者情感的产物,而要让作者的情感被小读者感受并能使之体验和有所感悟,就要求语文教师准确地把握好文章的动情点,做好与学生进行情感撞击达到共鸣的充分准备,这是教出情感的基础。

但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经验以及智力水平的限制,情感还不够深刻,很多时候还不能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态度,如课文中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医生救死扶伤的高尚情感等等。这些感人的形象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假如未被充分挖掘,就不能充分感染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不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倾情钻研语文教材,在情感的催化下潜入教材深处。探得其中的意蕴和境界,将自己的情感与教材的思想情感融合在一起,然后才能用自己的灵魂碰撞学生的灵魂,最终激起情感的火焰。

三、拓展教学环节,在教学中促进情感的发展

在教学中,课堂是老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环节,对于教学环节进行适当的拓展是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要的内容。拓展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地巩固教学质量,对于强化师生交流,发掘学生的潜力,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实际状况,积极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小稻秧脱险记》的时候,可以加入适当的语文课间活动,可以分角色扮演书中的角色,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不断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还可以进行一些成语接龙、猜字谜等活动,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只要老师抱有爱心,愿意付出,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现今教学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入,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想要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进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及发展奠定基础。

“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语文课堂是“情感地带”,给人以情思的滋养和心灵的启迪。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让语文课堂成为激荡、抒唱学生情感的海洋吧!

参考文献:

[1]应淑娥.小学语文要注重情感目标的落实[J].时代教育.2008,(05).

[2]刘玲珑.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目标初探[J].教育论丛.2009,(14).

[3]陈秀桃.试探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几点认识[J].科学教育家.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