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借“情”而教的几点尝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2

作文教学中借“情”而教的几点尝试

◇胡长奎

◇胡长奎

(南充市高坪区浸水初级中学南充637000)

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活动与情感因素是紧密联系,任何活动包括作文的教学与写作,都是在一定情感的诱发下进行的。“文章不是无情物”,作文如果没有情感,就像人失去了流动的血液一样,失去了生命。写作的整个过程中,始终都是在作者的情感的支配下进行的,都包含着作者的自我思想—作家创作是这样,学生作文时不也是这样吗?正因为“情感”在学生的写作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狄德罗语),所以老师更应从作文素材、作文指导、作文批改、作文讲评、在作文教学中借“情”而教,让学生在作文中写出“情”来,表达出真实感情。

一、用多情积累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是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一个作家没有生活体验,写不出好的作品;一个学生没有生活体验,也写不出好的作文,因为作文就是生活,而生活是个大舞台,社会生活更是五彩斑斓,要让学生感受时代的脉搏的跳动,要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用多情的心去感受生活,搜集、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首先,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要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虽然平凡,但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大千世界,千变万化,让生活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用“情”感受,才能化“小”事为“大”事,才能下笔如有神。启发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物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写观察记录。如: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生活习惯等,观察要细致入微,写作文时才有内容,才有血有肉。其次,让学生积极地投身大自然的怀抱,感悟自然。比如春天到了,让学生们到野外去郊游,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大地春回,冰雪融化、草木萌发、麦苗返青的自然现象,自己去采拮阳光雨露、虫叫蛙鸣、鸟语花香。让他们自己去领悟“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含义,在他们目有所睹、耳有所闻、心有所思、情有所动的身临其境中,产生不吐不快的创作激情,学生的习作也会“妙笔生花”。再次,扩大学生阅读范围,向学生介绍有益的书刊,要求摘录好词、好句,为自己习作时灵活运用。对能灵活运用这些好词、好句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爱读书,养成良好的练笔习惯,让学生对书本充满激情。

二、用热情指导写作方法

虽然“教无常规,文无定法”,但教师仍应用满腔的热情对学生写作予以引导。从审题、选材、提纲、结构、顺序、过渡、照应、结尾方面对行文技巧予以介绍,循序渐进,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作文指导,学生作文必然有所长足的进步。首先,在作文之初,教师要把作文题材出得新颖独特,富有生活情感,切合学生思想实际。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激发起他们的写作欲望。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者命题,题意所含,要学生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能有所撰作”。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心理情感,出的题就可能让学生感到漠然、棘手。勉强为文,也是憋挤出来的。长此以往还会挫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畏惧心理,觉得“作文太难写”。而一旦学生对作文产生了畏惧心理、厌倦心理、失望心理,那结果可想而知。因而教师给学生命题要有广度、深度。如表现生活变化的《乔迁之喜》《远方的客人》;人们心灵变化的《街头的……》、《微笑的……》;个人变化的《我……》、学生有拓展空间的《……的母亲》、《我第一次等》。这样的作文题容易激发学生写作情感,产生高水平作文。其次,在作文之中,教师要适时点拨,让学生情感波澜四起。记得去年中秋,我有意让学生欣赏月色,写下自己的独特感受。可天公不作美,下起淋淋雨。我不动声色地让大家安静,让大家回忆中秋月圆的景色,体会无月的心情,自行命题。结果大家写出了《中秋无月》《中秋忆月》《中秋盼月》等一系列不同寻常的文章。在教学冰心的《纸船》后,学生对母爱有了深切的体验,我因势利导,在黑板上写下:“求学时,母爱藏在书包里,背着它,沉甸甸”。让学生们试着仿写,每个人心中对妈妈的爱都洋溢出来,如清泉流淌那样自然,一句句发自肺腑的对母亲的爱,在笔尖流淌。“饥饿时,母爱浸在饭菜里,吃着它,香喷喷”。“上学时,母爱聚在唠叨里,听着它,意乱乱”、“调皮时,母爱藏在巴掌中,受着它,麻秫秫”、“离家时,母爱藏在相框里,看着它,泪涟涟”、“学习时……”。

三、用真情批改作文

作文是学生辛辛苦苦劳动的成果,批改作文的过程是师生心灵沟通、感情交流的过程。老师批改得越细致详尽,情感投入越多,学生收获自然也就越大,因而也就越有益于培养学生写作的情感。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人,都清楚一篇作文交上来后,学生那种急切期待想得到老师中肯诚挚指导帮助的心情。老师如果图简单,或不负责任只是一个“阅”字了事,或者只是几句假大空的评语并无实质性的分析点示,那么,本子发下去,学生看后必然会产生失望感,写作的热情和欲望随之就会降低甚至消失,下次作文就可能不再那么投入和认真了,就可能要应付老师了。如此一来,还能指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无论是大到构思立意、谋篇布局,还是小到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乃至于恰倒好处的活用了语文课本中的某一句子,老师都应该本着“多赞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训斥”的原则,热情地加以褒奖。这也就是古人所谓“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的道理。对批改后的语言,老师还应该书写工整,尽量委婉亲切、和蔼友善,多用商量讨论的口吻,如“这样改,你看行不行?”、“建议换成……”、“此句是否准确恰当,请细加琢磨”、“这个词用得对吗?”、“上一段与这一段的关系如何,我看不出来。想想是否漏了些什么话并把它添上去”。批改作文时,教师切记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学生,不可动辄居高临下以训斥的口气,以不情愿甚至反感敌视的态度批改。至于某学生过去虽作文一般,但某次却写了篇好文章,而老师若心存偏见,不相信,在批改时未加调查就认为未必是学生写的,这样的做法,显然也是不可取的。须知,“气可鼓不可泄”,对写作基础差的学生,更应该抱有希望,给予信任,加以鼓励!情感是双向的,老师不愿开启付出真情实感,不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马马虎虎,视之如敝帚,必然会挫伤学生的作文积极性,这个道理是十分简单的。在眉批中满含真情是十分不易的。

面批,是老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极好形式。面批时,老师边问边改边讲,学生边答边看边想,师生共同讨论,互相沟通思想,教学相长,交流情感,因而更加有效果。可能的话,教师应多提倡这种批改作文的方法。

四、用深情讲评作文

批改作文,老师针对的是一篇篇作文,讲评作文,老师是针对全体学生。学生最在乎老师对他们的评价,所以除了讲评一些普遍意义上的写作知识,写作技巧之外,还要善于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转化其消极情感,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同作文批改阶段时需要注意的一样,主要一点是要善于并且努力地去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尤其是差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在讲评时予以肯定和鼓励,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使之看到希望,充满信心。其次,在讲评阶段,应提倡朗读评析老师的“下水”作文。老师的“下水”作文,容易使学生产生“近体效应”,既觉得新颖有趣,又感到具体实在,从而在敬佩信服老师的写作能力之余,从情感上对老师产生认同感、亲切感。这种“示范效应”能对学生产生更大的感染力。不难想象,老师在朗读自己“下水”作文时,学生该是多么专注;听过了之后,学生又该是多么感动,印象深刻啊!而且,老师“下水”了,对作文过程本身就感受深切,讲评起来也更有针对性,不至于只能够泛泛地谈些大道理。叶圣陶先生对此曾有深刻的见解:“凡是有关作文的事,老师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给学生的帮助就越大”。老师主动“下水”作文,以身示范,也是培养学生写作情趣的重要方法。再次,提倡师生共同讲评作文,增进师生感情。学生的习作交上来后,先查阅,找出共性问题,然后选择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习作,抄在黑板上,在作文课上修改。在修改中,要发挥老师指导作用,充分让学生发表意见,引导学生争论,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思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改或互改,教给学生评改方法:增、删、调、换、改、逐句评改、旁批提示、综合评价。班上还可成立班里的优秀作文展评小组。这也是作文讲评的后续工作,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小组的性质类似于一个小编辑部,用张贴出版文集、校园广播、配乐录音甚至制作网页的形式,师生共同分享作文成功的喜悦。

总而言之,情感贯穿了写作的始终,是作文的血脉所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写作素材的积累、习作指导,写作后的批改和评讲四个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并使之与写作知识,写作技巧融为一体。教师应借“情”而教,让学生的作文个性得到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