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指导学生情感体验的方法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作文教学指导学生情感体验的方法探究

张贵永

贵州仁怀市合马中学张贵永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从作文课在语文课程中所占据的课时比例,还是从中考作文板块所占学科的比重来看,作文教已愈来愈受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纵观近年来中考优秀作文,极富创造性的有真情实感、真知灼见的文章比比皆是,学生作文“假、大、空”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因此,记得在2008年中、高考评卷结束后,先后有不少人发出“敢问‘情’在何方”的呼唤,作文的“症结”得到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认同。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真知灼见的优秀作文,一下子成为语文教师密切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通过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总结出培养学生情感体验能力的方法,供同行参考。

一、对中学生作文现状的思考

追溯学生作文“假、大、空”现象的根源,固然离不开现有的考试制度和社会因素。首先,把初中升学考试成绩作为高中学校招生录取的唯一依据,给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学)造成了巨大的升学压力,语文教师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手段,灌输写作方面的技巧,让学生考场作文取得高分。这种重技巧轻体验的教学模式,养成学生写作时说假话、大话和空话的思维习惯。

其次,学生缺乏应有的社会实践经验。由此造成初中学生活动面小,视野狭窄,生活单调,以致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等原因。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不少教师绞尽脑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然而,遗憾的是,每每活动过后,学生诉诸笔端的仍然少有亮色,要么是对活动过程的琐碎记录,要么便是对某种现象、事理的虚假感受、空洞认识,缺乏真情实感,俗话说,缘木不可求鱼,然而,缘“水”为何仍不见“鱼”?

二、写好作文的关键是情感体验

人们常说:“言为心声”。刘勰《文心雕龙》也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文章是表情达意的载体,只有感情的闸门启动了,语言的流水才会奔泻而出。问题的关键是,启动情感闸门的契机是什么?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丰富的情感来源于深刻的体验。而体验指的又是什么呢?体验作为一种审美的、艺术的把握世界的心理能力,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主体对自身心理的内省、自知;一是主体对他人心理的同感、推知。这就要求作文者不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抒情议论,首先必须将自己“摆进去”,不仅要仿佛“看到”、“听到”、“触到”、“嗅到”或“尝到”所描之物,将自己的情感与由观察所得的感觉和知觉相互交融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品味出自己描写对象中包含着的真、善、美或假、恶、丑,从而写出具有真正审美价值的作品。

例如一篇题为《懂你》的满分作文,写的是自己一次数学考试考砸了之后,遭到母亲责骂之后摔门而出的事。作者充分调动多种感官,细腻的描绘母女间那永远无法割舍的“亲情”。

“我揣着48分的试卷,怯生生地将它递给妈妈,妈妈顿时收起脸上的笑容。我顶嘴出门了。

街灯暗了许多,周围越来越昏暗,越来越静。

我竟然感到异常的寒冷,蓦然回首,发现自己已经离家好远。

大街上空空荡荡,对面的小店传出了满文军的《懂你》:‘把爱全都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的快与乐。多想告诉你,其实在我的心中一直都懂你……’

细细的雨洒在脸上,伴着泪水,似乎是母亲轻轻地为我捋下。

我不知不觉已往家里走,抬头望去,家里的灯还亮着,轻轻地推开虚掩着的门,妈妈已经上夜班去了,留下洗了一半的我的衣服,桌上还留着一张纸条:‘孩子,别怄气了,吃点饭,早些睡!’

我默默地把纸条加进日记本,并用心写下:妈妈,我懂你了。”

全文一气呵成,没有矫揉造作,而是情景相生,层层铺垫,从“我”着笔,不落俗套地写出了那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不会丢失的人间亲情。

这里,作者之所以能写得如此动情,关键是加入了他的真切体验。

由此可知,学生作文假话、大话、空话连篇,枯燥乏味,缺乏体验不能不算是一大症结。

三、引导学生体验情感的方法

如果说文章是一棵大树的话,情感体验便是树根,“根深”才能“叶茂”。那么作文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去体验呢?

1.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首先要训练他们的“内省力”。

我国古代的儒学家曾把内省力的自我训练作为道德修养的手段之一,强调应该“日三省乎己”。这种建立在严格的道德自律基础上的主体对自身心理的内省正是培养体验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只有“内省”才会“自知”,行文时才不会将感受仅仅停留在纷乱的现象上去做零碎的记录,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在分析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时,我这样启发学生:全篇并没有表示强烈感情的字眼,全都是平平实实的叙述,比如写父亲步履艰难地爬过铁道为自己买橘子的背影,全都是极平常的日常絮语,由于融进了作者对自身心理的内省,融进了作者深切的感受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因而蕴涵着父子间的挚爱深情,给读者心灵以极大的撞击。

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诸如热爱家乡,热爱校园一类作文时,我强调学生调动对自身心理的内省,及时捕捉住那些可激发他们热爱之情的“亮点”,回顾思考那些人和事物怎样引发了自己热爱之情,不让感觉只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让他上升为深刻的理解,启发他们内省:面对自己变得富裕或仍处于贫穷的家乡,面对整天陪伴自己的校园,会产生什么样复杂的感情……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在作文中所写的不再是空泛的赞美,苍白的叙述,而是真挚情感的描绘。

2.培养情感体验能力,还需要训练“同感力”,即主体对他人心理的同感和推知。

这就要求作文者在作文时,把自己放入题目设置的情景中,把自己当成写作对象,不是置身事外,无动于衷,而是设身处地,设想自己身临其境时的感受,让自己进入角色,亲自感受生活的五彩缤纷和酸甜苦辣。比如,在一次作文课上,一位同学讲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上午,这位同学到他的外婆家去,半路上,一个翻了三轮车的中年男子坐在路边的水坑边上叫她,请她帮忙。正当这位同学打算帮忙时,忽然,听到了中年男子的外地口音,她有些害怕了,不顾那人的再三叫喊,快步离开了。她回来时,翻倒的三轮车已经不见了,留下的只有泥地上错杂的脚印。”

就这么一件平常的事,许多同学都有过类似的生活经历。作文一布置下去,许多同学面对自己熟悉的素材,迅速进入写作境地,以“局内人”的身份感同身受,情绪一旦被调动起来,想象的翅膀展开了,同学们纷纷动手,写出了一篇篇鲜活的文章。如一篇题为《留在泥地上的脚印》的文章这样联想,在她离开后,有一位小朋友路过这儿,帮助那个困境中的人。她想到一个小朋友在做这件事的艰难,还想到上午她离去之后,哪个人在无奈中的失望和叹息……“′唉,已经是第三个了,再遇到人开不开口呢?算了,还是自力更生吧。’他用肩使劲地扛了扛,车子动了动,又倒下了。看看将近中午的太阳,他又长叹了一声。‘看来光靠我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非得找个人帮忙不可了。下次一定得等他(她)走近,把事情的原委说清楚……唉,都怨我这该死的外地口音……’”心理描写细腻、逼真,饱含情感。可见,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的同感力,推己及人,对培养体验能力,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有着多么大的帮助。

总的来说,引导学生时时对周围事物及人多长“心眼”,多留意,面对自己熟悉的材料,调动以往的生活经历。同时,对世事人情物态都不要置身事外,像“局外人”一样无动于衷,而是像演员演戏一样进入“角色”,真正体验生活。那样,作文就不会再是“闭门造车”,也不会枯燥无味了,自然就能书写出真情实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