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学生道德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2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学生道德教育

袁渝

重庆长寿中学袁渝

【中图分类号】G621.14【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9-0083-01

道德,是人们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协调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准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审视我们以往的中学教育,往往过多地注重知识教育、学科能力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了道德教育,更如今,中国正处于腾飞的关键时刻。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转变观念,促进道德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义不容辞的责任---历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道德教育的任务: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中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黄炎培曾经提到:“我感觉最难处置,就是中学这个关头……中学正在交叉路口,欲东便东,欲西变西,出入很大。”法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先是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在历史中汲取养分。”邓小平同志也说过:“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可见,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历史教育是极富德育功能的,“近朱者赤”将有助于学生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优良的人格。忽视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势必是历史教学的失败,甚至不仅仅是这些。它还关系着个人的成长、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发展。所以,“好”的历史课必须要有一定的道德高度。

二、不容乐观的现状---历史教学中对道德教育的忽视

原因如下1.审视我们教育,高考指挥棒,升学压力,分数挂帅,往往过多地注重知识教育、学科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忽视了道德教育。2.教学中缺乏完善的历史教育德育评价的手段。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加强对德育评价的手段的研究和完善;二是不断提高广大历史教师对德育的认识和实践的自觉性。3.社会观念偏重数理化,忽视历史。李大钊曾写到“吾信历史中有我们的人生,有我们的进步,有我们自己”,所以时代的进步,中国的腾飞需要历史的智慧,人的培养需要历史的熏陶。4.主观原因是我们自身认知水平以及对目前客观环境,青少年特点,道德教育基本规律缺少必要的研究。改变这种状况,简单说,一是加强学习和研究,二是循序渐进,长期坚持,潜移默化。

三、八千里路云和月---针对德育薄弱的改进措施

1.教学中首先要有“情”,培养情商。首先有情有义的魅力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品德高尚、心灵美的学生,身教重于言教。如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抗日演讲讲到动情处,跑到学校厨房拿把菜刀剁掉自己的手指,以示心志。那种感染力,那种冲击和震撼必将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其次充满激情的演讲胜过苍白无力的讲述。幽默谈吐才会精彩,抑扬顿挫才会深刻,以情感人才能长久,最后构建情义无价的师生关系。要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你更必须用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每一个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你更应先做到,即使此事再小,你也要“身先士卒”;要禁止学生做的,你更必须“洁身自好”。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亲其师,才会听其道,只有学生相信你、钦佩你,才会乐于听从你的教诲。没有教师素质的提高就不会有学生素质的提高,加强情商的培养非常必要。

2.加强对道德教育规律的研究。其教育对象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自主要求强烈,表现欲望强烈。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特别是对成功的渴求,结合实际逐步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感到亲切并易于接受。其次要研究德育工作规律。思想道德教育有其特殊的规律和原则,一是实事求是的原则。选择经得起检验的内容。二是循序渐进的原则。要循循善诱、潜移默化、长期坚持。三是整体性和层次性原则。思想品德教育应使学生形成完整的道德素质。它包括道德知识、道德意志、道德情感、道德信念等。同时我们应根据学生个体品德发展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由他律到自律的层次性进行相应的道德教育。四是实践原则。道德教育必须同现实生活相结合,如实地调查、参观古迹、组织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及阅读报纸等,常言道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3.加强学生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必须贯彻到整个历史道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启发诱导作用,因此历史教师要精心组织、加工教学内容,创设道德情境,艺术地锤炼、组织教学语言,使教学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以情育情,引发学生形成强烈的情感体验。但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否则任何说教都是“空洞乏力”的,因此这有赖于学生自我总结、体验和践行,切忌教师一手操办。没有内在体验的过程,将是道德教育的最大缺陷,它将流于肤浅,缺乏深度,更失去了持久的记忆,路遥知马力,体验是关键。大爱无声,润物无声。

4.加强德育史料的收集。中外历史博大精深,提供了大量历史人物的道德素材,以中国历史而言,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数千年文明令人骄傲与自豪。我国人才辈出,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和脊梁。这样的人太多,数不胜数,如明朝药圣李时珍,他行万里路的实地调查,同时又参阅了800多家书籍,经过3次修改,花了27年的心血终于在6l岁(公元1578年)的那年,编成了《本草纲目》。又如岳飞和周恩来的身上有那么多的“闪光点”可以“收集”。一个学历史的人,他的经验除来自自己的经历、见闻外,也要从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成功给人经验,失败给人启迪,借鉴历史,有助于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有利于促使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5.小处入手,方式多样,勇于创新,持之以恒,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道德教育目标。如不顾实际情况,脱离内容,天马行空,或超越学生水平,就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如通过“弘扬周恩来精神,创建特色班集体”。就可采用写《周恩来传》读后感,组织学生观看《周恩来》等影视作品,举办主题鲜明的报告会,制定周密的学习活动计划,开展演讲会,故事会,营造学习周恩来精神的班级氛围:在班级教室的后墙壁上方书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醒目标语,两侧墙壁悬挂周恩来不同时期的肖像画及其重要语录等多种形式来培养具有团队精神,守纪律,勤读书,能吃苦,懂礼貌的优秀学生。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持之以恒的做,才能把优秀变成习惯,变成自然。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好历史,把握现在,赢得未来。我们需要努力转变中学历史教育观念,加强道德教育,并创造出更多适应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才能有助于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才能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和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