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后进生的成因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浅谈初中后进生的成因与对策

刘丽霞

刘丽霞(邯郸市第二中学河北邯郸056000)

每个学生来上学,都是带着美好的愿望来的,既然这样为什么在日后的学习中学生之间会体现出较大的差异?他们对学习的热忱为什么会如此不同。而那械学习热忱较低,学习成绩差的就成为了后进生。

后进生在学校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比常人更为敏感和脆弱的一面。虽然他们在学校中只是一小部分,但如果不注意对他们的教育,日后对社会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要成功的转化他们就必须了解他们形成的原因,这样就能有针对性的教育,感化他们。

1.家庭因素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对子女的要求,无论正当与否都会满足和迁就,使子女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却忽略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管理。对他们的缺点,错误则姑息、袒护甚至隐瞒,使他们养成高傲,自私自利等心理和性格。特别有爷爷、奶奶的庇护政策,使有些孩子蛮横无礼。

而且现在有的父母整天忙于工作,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较慢,较少;而青少年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新潮,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存在着许多障碍。做父母的对孩子的了解很少,又不注重与他们进行内心的交流,甚至认为只要有钱给他们用就行了,但却不知道其实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心灵上的沟通。试问有这种思想的家长怎能教育好孩子,怎能对孩子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2.学校原因

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后,他们是很需要得到同情和帮助,但如果教师缺乏应有的耐心,挖苦,讽刺,责骂他们,必然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打击不断,失去信心,仅有的一点学习兴趣也消失了,就会从学习上的困难者变成学习上的落后者。时间一长,在他们的意识中就会出现偏离集体的倾向,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失控的现象,最终发展成具有不良行为和习惯的学生,甚至会做出各种反常的的行为与班集体抗衡,少数的后进生就会离开学校到社会上去结交一些不良的朋友。

而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爱好,后进生也不例外。但如果班主任因为他是后进生,便从潜意识上排斥他们,不让他们参加一些活动,不让他们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甚至于处处都鄙视他们。那么,久而久之,后进生自己也会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丧失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以至于逐渐对他人,对集体失去信心。在一些诱惑面前失去理智而无法控制自己,了“破罐子破率”。

既然每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为什么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其中课堂教学公平就是原因之一。所谓课堂教学公平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使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享有平等的待遇。如果存在差别对待,是否在平等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对象,这种平等或不平等的待遇是否切合平等的对象学生及其利益。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对聪明灵活,家庭地位高和自己关系比较好的学生更关心,态度更好,而对其他学生态度平平,甚至还有不喜欢。这样一段时间后很容易引发学生的不满情绪,导致他们厌学,不喜欢课堂教学甚至于学校老师。这样学生间的差距就逐渐拉大,后者便成为教师眼中的后进生。

每位学生都有自尊心,而有些后进生的自尊心特别强,特别敏感,别人有时无意中一句话,也会引起他们内心强烈的波动。他们自尊心很强,但又由于他们不优秀得不到别人足够的注视,所以又得不到他们所认为的尊重,他们对表扬和批评无动于衷,学习情绪低落,不思进取。

有的老师认为,这些学生软硬不吃,无自尊心可言。这种说法是完全不对的。其实不管对学生如何,其目的都是要他们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如果学生软硬不吃,那是一种消极的抵抗。一般人认为,后进生普遍都很自卑。但其实自卑是自尊的另一种表现,是自尊心受到伤害的表现。他们不喜欢被人看不起,被忽视。因此会做一些出格的事来引起老师和家长的注意。久而久之便被人认为是问题学生了。

3.社会因素

随着生活观念的变化,离婚家庭日益增多,形成许多单亲孩子。失去母爱或父爱的孩子心灵受到极大的创伤。这种学生在学校通常表现为性格孤僻,自卑,对学习丧失信心,对生活失去信心,内心空虚,这时他们很容易沾染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致使他们学习情绪更加低落,对学习更没有兴趣。

现在的社会充满了各种诱惑,影视、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给部分青少年的虚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商家为了商业利润竭尽了手段,吸引人们消费。在商业行为中不适度的夸张其说,使得一些青少年注重享受而逃避劳动;暴力、色情的内容也使得青少年往不良的方向发展。而有些青少年在辨别是非的能力方面相对较弱,那些不良风气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致使家长苦口婆心的劝导,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都失去了作用。他们为了讲“哥们“义气,做出一些违法犯纪的事。

针对那些因为受家庭溺爱而自私的学生,教师同样要以爱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引导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激发他们的进取意识。为了促进和巩固教育效果,要特别注重与家庭的配合,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多种途径,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以便于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对他们所犯的错误,要严肃批评,严格处理,但也要耐心的帮助他们改正,从而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对他们的进步要进行表扬和鼓励,哪怕是一点细微的进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老师时刻在关心注意他们,并没有放弃他们还是对他们给予厚望的。

对父母来说,正确认识自己与子女的关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引导青少年解决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父母对子女影响的实际效果仍取决于他们之间关系的和睦程度,只有相互信任,理解,才能使家庭的积极影响转化为青少年的内在品质和相应行为。

首先,教师要认真自我检查一下自己的言行是否有欠缺的地方。如在安排座位,分配任务等一些小事方面有没有无意当中伤害到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儿童一旦懂得尊重和屈辱的意义,尊重与屈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一种有力的刺激。”教师应激发后进生的荣辱观,尊重他,给其以信任,并相机引导。是否有采取一些自以为得力而不得法的教育手段,致使后进生在心理上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使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大减。使后进生成绩更差,品德更坏。

在感化后进生的工作中,班主任的实际行为就是无声的教育。在一些情况下,老师千言万语的说教,不如自己的一个实际行动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更好,这就是常说的“身教胜于言传。”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如果班主任对学生提出有些要求而自己却做不到,这样的便会产生不好的效果,还有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

教师应该以自己的高度组织纪律观念去感染后进生,使他们的心灵产生震动,在这种情况下取得显著成效之后,还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使后进生逐渐形成强的组织纪律观念。

歌德有这样一句名言:“你失去了财富,你只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因此,使后进生进步,重新确立起自信心,是学校教育后进生工作的关键。

因此,教师要改进教育的方法,让后进生感觉不到自己“后进”,想办法消除他们的自卑意识,排除心理障碍,帮助他们着回自信。以前有人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做到一视同仁,不但不歧视,冷漠后进生,而且还要无微不至地去关怀,帮助他们。当然这些关怀和帮助不必大张旗鼓,而要恰到好处。方式方法要尽量含蓄,否则会引起后进生的反感情绪,效果适得其反。要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找回自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要用良好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种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环境氛围;在课堂上多调动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多让他们参于课堂发问和回答,对其回答的结论要多鼓励少批评,当然宽容是适度的,不能无原则的宽容。总之,要尽量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我们是真心诚意的帮助他们。

但后进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转化过程中,后进生容易故态复萌,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需要一个长期,耐心教育转化后进生的过程,教师应该对他们充满信心,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我们应该用宽容的心去包容接纳他们,真正为后进生营造一方和谐的“精神家园”,使他们摘掉后进生的帽子,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