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安全事故人为因素的分类研究郑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建筑安全事故人为因素的分类研究郑巧

郑巧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湖北省武汉市430000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也在逐年增多。建筑业因设计多样化、施工复杂化、建筑市场多元化、高空作业多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等特点,决定了施工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不确定性,施工过程、施工环境必然呈多变状态,因而潜在的安全隐患增多。若处置不当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本文对建筑安全事故人为因素的分类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人为因素;分类

安全生产问题不仅阻碍了建筑业的良性发展,同时给人类的经济文化生活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在享受建筑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福利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建筑安全生产事故所造成的巨大的经济和人员伤亡损失。

1事故的分类

在建设工程安全事故中,通常事故可分为机械事故和责任事故。所谓机械事故,是因物的不安全因素造成的,主要体现在设计、生产、使用及维护过程的不规范或疏忽大意,其间都离不开人的因素。所谓责任事故,是指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故责任事故都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所以,无论是机械事故还是责任事故,都可以认为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

2建筑施工中人为因素引起的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建筑安全行为是指人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遵守作业规程并在出现危险和事故时能够保护自身和保护设备、工具等物资的一切行为。但是由于受到人员自身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使得工人在施工的过程中无法完全按照安全行为来进行作业∶人为失误,建筑施工过程中人为失误是无法避免的,人为失误与人自身因素及周边环境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产作业中,人失误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人失误与人的能力有密切关系。工作环境可诱发人失误,以及反映该岗位人员职责缺陷等特性。由于人失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生产中凭直觉、侥幸,是不能长期维持安全生产的。当编制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时,侧重地考虑了生产和产品条件,忽视人的能力与水平,又促使发生人失误的可能。按照不安全行为来对人为失误来进行分析也可以将人为失误归结为不安全行为,人为的失误,或通常称之为“违章作业”的那些不安全动作,除和技术不熟练、作业标准和规章制度不完善有关外,还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管理与指挥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后者是工人在施工过程中大多数不安全行为的诱因。人失误的原因众多,如身体带病作业、超负荷工作等原因导致工作状态下降,此外在人的行为中非理智行为极易导致事故的发生,其中非理智行为及心理表现为侥幸、逞能、逆反等,这些心理的存在从而导致工人在施工的过程中未能按照相关操作规范来进行施工并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做好建筑工程事故的规避关键是要从人员行为入手、从管理入手以做好建筑工程的施工。

3建筑安全事故预防与控制对策建议

3.1提高现场监管者的素质

素质是管理者实施一切行为的前提,关系到设计工作是否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提高监管者的素质是进行现场管理的前提条件。现场监管者应当制定出部门以及个人的安全职责手册,让每个成员熟知自己和本部门的安全责任;认真总结施工现场已经发生的事故规律,在事故预防中能采取有效的技术管理措施,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能够及时向上级领导反映现场安全状况,重视并能主动执行上级领导关于安全工作开展的抉择,同时要大胆的指出并修正领导的不合理决策;做好对承包商或者相关方的安全检查与监督工作,遇到突发状况能够及时进行处理,保证安全工作的有序开展。

3.2合理进行岗位设置和任务分工

首先,慎重选人,相关岗位人员一定要严格按岗位要求进行选聘,即每个岗位人员在文化水平、技能、资格证书等方面必须满足最基本要求。其次,合理用人,根据工作特征合理安排人员上岗,尽量保证安排的每一个任务都在员工的能力范围内。最后,适当的任务分工,根据员工的身体状况给每个人分配适当的任务量,绝对不能超负荷,任务量过重会使员工疲惫不堪,严重影响效率,还容易发生事故。

3.3优化安全教育培训体系

理论上,安全教育与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安全知识、安全技能,而目前大部分企业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原因在于安全教育培训的设计没有结合实际,仅仅只是走形式,纸上谈兵而已,因此对安全教育培训系统进行精心设计显得十分重要。在内容设计上,首先需要针对事故原因进行设计,这样才会有针对性,其次,需要与实际需求一致,如此员工才能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找到成就感,不会觉得培训内容空洞无味。在表现形式上,首先尽可能的选用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例如案例教学、情境模仿等,这样的取得效果会更佳,其次,管理者应当注意自己语言表达的方式,要让员工感觉到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度。在时间与制度设计上,培训时间应该固定在每周或者每月的某个固定的时点,让员工形成培训的意识,每次培训的时长控制在一个小时为宜,这是最基本的时间保障。另外,培训需要制度化,可以尝试建立经济可行的奖惩制度、考核制度等作为培训持续进行的制度保障。

3.4建立运行良好的安全激励机制

安全处罚可以有效减少员工实施不安全行为的次数,但长期的安全处罚也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仅会增加他们的工作压力,甚至促使他们对工作产生倦怠感,因此,建立良好的安全激励机制,实行重奖重罚,以奖为主,以罚为辅,将有利于员工良好的行为动机的形成,进一步起到事故预防的效果。激励是管理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精神和物质激励两种。物质激励的方法一般比较具体,容易操作,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比较明显,例如跟安全挂钩的结构工资法、抵押金法以及奖金法等。精神激励主要针对人的精神层面,激励深度大、维持时间较长、能够在较高的层次上调动人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实施方式相对比较抽象,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树立榜样形象以及颁发荣誉等。

3.5优化作业环境设计

“破窗理论”认为当员工工作时所处的环境不规范、不整洁,他们就会产生进一步破坏作业环境的动力,而规范整洁的环境则可以增强员工自觉保持和维护作业环境的意识,因此创建良好的作业环境将有利于员工选择利于自己、身边人和作业环境的行为,有效避免安全隐患的产生,也是降低安全事故的重要措施。由日本企业5S法扩展而来的6S作业环境管理法是一种利于作业环境管理、提高作业效率以及保证工作质量的有效方法,主要包括整理、理顿、清扫、清洁、素养和安全等6部分内容。将6S作业环境管理法借鉴到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管理中,对施工现场的物品进行合理的布置,定期的进行清理和整顿,每隔一段时间进行素养,测定安全标准,最终创建一个让员工感到舒适的作业环境,不会因环境的不适而产生不良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从而避免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进而有效的降低建筑安全事故率。

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很多工作仍然需要采用人工来进行操作,在这一过程中如施工不规范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因素在不断的积累,当这一积累值超出某一允许范围后将最终导致建筑工程事故的发生。为规避建筑工程事故的发生,需要对导致建筑工程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物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予以解决以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施工。

参考文献:

[1]浅析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原因与对策[J].彭锋.民营科技.2018(11)

[2]建筑安全事故人为因素分类研究[J].叶贵,陈梦莉,汪红霞.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