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慢性鼻窦炎治疗方式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儿童慢性鼻窦炎治疗方式探讨

范子翔

范子翔(武汉市武昌医院五官科430063)

【摘要】目的比较药物和鼻内镜手术两种方式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的效果。方法2007—2012年在我科诊断为慢性鼻窦炎,且经3个月以上规范药物治疗症状无改善者101例。分为4组:病例分为4组:单纯慢性鼻窦炎28例(A组);单纯腺样体肥大23例(B组);慢性鼻窦炎合并腺样体肥大29例(C组);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22例(D组)。每组随机分为两部分,分别选取部分患者采取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随访6个月后评估疗效。结果药物治疗组49例,17例有效(34.69%);手术治疗组52例,41例有效(78.85%)。除A组外其他三组两种治疗方式疗效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且行手术治疗患者术后未见并发症。结论由于儿童鼻腔生理解剖结构特殊,对儿童的治疗应综合考虑,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采取适当疗法。

【关键词】儿童慢性鼻窦炎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6-0087-02

儿童慢性鼻窦炎是常见的儿童上呼吸道炎症疾病,治疗方式包括药物和手术。然而儿童慢性鼻窦炎的发生及其自身的特殊性[1],并且对儿童慢性鼻窦炎的发病机理及病理生理等方面的认识还相对肤浅,究竟采取那种治疗方式(手术还是物治疗)更好尚未有统一的标准。一般来说,对于经抗生素、鼻喷激素等药物保守治疗后无法治愈者,近年来发展的鼻内镜鼻窦手术(FESS)是一条较好的治疗途径,使临床对慢性鼻窦炎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提高[2]。因此,本文比较了药物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的疗效,并探讨了较为理想的综合治疗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2007—2012年在我院就诊的慢性鼻窦炎患者94例,年龄5~14岁,平均10.7岁;发病最早3岁。病程最长者8年,平均4.1年;入选对象为前期经内用或鼻腔外用抗生素、鼻用减充血剂、鼻喷激素等规范药物治疗后,疗程满3个月,头痛、鼻塞、流涕等症状无减轻,且影像学检查提示症状无改善者。病例分为4组:A组,单纯慢性鼻窦炎28例,男性13例、女性15例,年龄5—14岁,平均10.5岁;B组,单纯腺样体肥大23例男性11例、女性12例,年龄6—14岁,平均9.3岁;C组,慢性鼻窦炎合并腺样体肥大29例,男性14例、女性15例,年龄5—15岁,平均10.5岁。D组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21例,男性9例、女性12例;

1.2方法:

1.2.1药物治疗,从四组中分别选取A组14例、B组11例、c组14例,D组10例,继续机型药物治疗,口服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及减充血剂,同时鼻喷糖皮质激素等。

1.2.2手术治疗余下A组14例、B组12例、c组15例及D组11例行手术治疗。麻醉方式:对于病情较重、年龄较小难以配合者选择全身麻醉;年龄稍大、病情较轻能配合局麻者采用内镜手术常规局部麻醉。

本研究采取的FESS切除范围较传统的范围小:使用鼻内镜监视器直视下手术,先用切除鼻腔大块息肉,视鼻窦病变情况给予切除钩突,打开前后筛。如遇肥大中下鼻甲致明显堵塞上颌窦口者,应尽可能同时手术处理。术中尽量保留鼻腔鼻窦正常黏膜组织并将对筛窦和蝶窦的损伤降低到最小。同时,冲洗窦腔予以抗生素庆大霉素和甲硝唑。术后若术腔出血严重,可采用高膨胀海绵填塞2~3d后取出;术后l周,口服抗生素,每日行术腔冲洗一次;同时及鼻腔内应用激素喷雾剂1~3个月。

1.3疗效评定标准

对两种方法治疗患者门诊随访6个月后分别进行疗效评定。随访过程中观察项目包括头痛、鼻塞、流涕等症状的改善情况、CT及鼻内镜检查窦腔粘膜炎症情况及伤口愈合情况;随访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患者自觉症状消失,电子纤维鼻内镜检查鼻腔、鼻道黏膜基本正常,无脓性分泌物):有效(自觉有轻度症状但仍可耐受,鼻内镜检查鼻腔、鼻道黏膜异常改变较轻,脓性分泌物少量):无效(自觉症状中轻度不可耐受,鼻腔、鼻道黏膜异常改变明显,脓性分泌物多量)。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采用Chi-square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按照疗效评定标准,随访6个月后,两组患儿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治疗结果如表1:患者共101例,其中药物治疗组49例,17例有效,有效率为34.69%;手术组52例,41例有效,为78.8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药物保守治疗的14例,有效8例(57.12%);手术治疗的14例,有效11例(7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B组中药物保守治疗的11例,有效3例(27.27%);手术治疗的12例,有效9例(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C组药物保守治疗的14例,有效3例(21.43%);手术治疗的15例,有效12例(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药物治疗10例,有效3例(占30.00%);手术治疗11例,有效9例(占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

表1.药物治疗与鼻内镜手术治疗疗效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鼻窦炎主要发病是细菌感染,而儿童由于抵抗力低下,免疫力低,鼻黏膜发育还不完善,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常可引发扁桃体肿大等,所以儿童感染率较成年人高[3]。由于儿童的鼻腔狭小、不易引流,儿童在发育期腺样体等淋巴组织丰富且常伴增生,因此儿童出现窦口引流不畅,常见由机械性梗阻引起,如腺样体肥大、中下鼻甲肿胀、筛泡肿胀、鼻息肉等。另外,儿童长期变应性鼻炎也是导致慢性鼻窦炎发病的一个主要的因素[4]。

理论上说,针对病因的治疗是最理想的治疗模式,但实际上无论是采取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都不能针对一切病因[5]。对大部分儿童慢性鼻窦炎而言,药物治疗是最常采用的治疗方式,即使是进行鼻内镜手术,也需要在手术前后进行严格的药物治疗,才能保证手术的疗效。由于儿童鼻腔狭小、粘膜脆弱,采取手术治疗时,应首先排除药物治疗确实无效的情况,如本研究单纯慢性鼻窦炎组中,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治疗方式效果并无统计学差异,此时,针对这类患者应视情况予以更长时间坚持药物治疗,观察疗效决定是否采用手术疗法,以免对患者带来无谓的痛苦。然而,尽管没有明显鼻腔鼻窦解剖结构异常的单纯慢性鼻窦炎儿童采用合理的药物治疗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疗效,但仍有其他类型患者由于药物治疗无效而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如对于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或腺体肥大患者,药物治疗的效果不甚理想。可能由于息肉已经形成,长期抗生素和鼻喷激素的应用也对其的缩小或消失作用不大。同时,腺样体作为淋巴组织,其组织结构更有利于鼻咽的细菌定植,也是药物治疗不理想的主要原因。这一结果说明对于治疗不同类型慢性鼻炎,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在决定治疗方式前,应认真进行综合分析,如慢性鼻窦炎反复发作,并且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排除全身疾病后,经规范药物治疗至少12周以上,症状仍无明显改善,宜采取手术为主的治疗方式.尤其针对鼻窦炎伴随息肉或线体肥大患者,采用手术治疗的同时进行间歇性综合药物治疗,可以使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增强[6]:而对于单纯型慢性鼻炎患者,则应首先进行严格的药物保守治疗。

参考文献

[1]曾昭成,宋明媚,陈小桥,王静,金鑫玲儿童慢性鼻窦炎181例临床治疗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4):171-172

[2]聂志宏不同治疗方法在儿童不同类型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2,30:138

[3]廖培生120例儿童慢性鼻窦炎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29-30

[4]盖锡球冼志曾志江许庚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J].中国基层医药,2004,11(7):792-793

[5]蒋卫红,赵素萍,谢志海,肖健云儿童慢性鼻窦炎治疗探讨[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5,12(7):415-418

[6]颜永毅,边学,张增,等.防止鼻内镜术后中鼻甲粘连的处理体会[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0,16(14):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