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歌曲《木兰从军》艺术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1-11
/ 2

叙事歌曲《木兰从军》艺术初探

王金媛

河南豫剧唱腔因素,有利于叙述故事、表达人物心声、展示人物性格,从而成功地塑造音乐形象。

【关键词】《木兰从军》音乐分析吐字咬字润腔

叙事歌曲《木兰从军》是由词作家刘麟根据《木兰诗》编词,曲作家王志信以我国中原一带的戏曲、曲艺和民歌音调为旋律素材创作编写而成的。《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最早见于宋代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第二十五卷“横吹曲辞”五“梁鼓角横吹曲”中收录的古辞《木兰诗二首》。这首诗歌,现代学者大多认为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木兰诗》热情赞美了花木兰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上和平安稳生活的意愿。诗中用拟问作答方式来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细致深刻;用铺张排比描述行为情态,准确传神;同时运用精炼的口语,不仅道出一个女子的口吻,也增强了叙事的气氛,彰显了民歌的本色。

一、《木兰从军》的音乐分析

叙事歌曲《木兰从军》从结构上属于带有三部性结构特征的分节歌,它的音乐结构图式如下:

附速度列表:

这首叙事歌曲largo(广板66)4/4拍,前奏(1-9)小节分为两个部分(1-4)、(5-9),开头半拍休止,推出右手八度“sol-re-sol-do”的音调,左手采用柱式和弦织体来增强音乐氛围。第5小节右手的八度振音推动音乐发展,来表现一个温柔女性的性格,到了第8小节,右手通过八度三连音把前奏推向高潮,预示着一个英勇果敢而又温柔善良的女性———木兰即将登场。“sol-re-sol-do”音调也体现出古代北方民间音乐风格特征。

A部(10-57),a(10-35),调性转到D大调上,(10-11)两小节间奏采用分解和弦,引出故事人物出场。a部完全叙事,这一部分音乐线条流动较大,速度从膧=72加快到膧=80,左手伴奏织体中,低音加分解和弦突出低音烘托气氛。a'(36-57)首先调性又回到开始的G大调上,音乐情绪焦急万分,继续叙事;a'这一段主要是心理描写,第35小节的跳音很重要,表现了情绪焦急、心跳加速这种无奈没有人替父解忧愁的心情。钢琴伴奏上,右手带有旋律性的分解和弦,而左手再现了主旋律,暗示了情绪的激动、焦急、无奈、难以释怀:“怎么办?”连接部Ⅰ(58-78)速度逐渐加快膧=120,调性仍然在G大调上,这一连接部仍然是心理描写的延续。(58-60)三小节间奏,伴奏织体发生改变,速度加快,通过和弦节奏型的改变和第60小节的小音阶上行和左手的八度音阶下行暗示木兰女性焦急的一面转向替父从军的意念:她决心已下,豪情四起。(75-78)小节属于连接部,右手的伴奏织体是马蹄型节奏音阶上行(前八后十六),左手是简单的八分音符跳动,预示着木兰告别父母,即将奔赴战场。

B部(79-143),B部完全采用戏曲中的“紧拉慢唱”板腔体的结构形式,即唱起来很潇洒很自由,听起来感觉节奏不快,但是伴奏是很紧促的,伴奏织体有大的框架,尽管没有板,其实是“心板”,心里一定要有节奏。b(79-108),调性转到bB大调上,速度从膧=120到膧=168,伴奏织体通过马蹄型节奏转到小音阶上下行(79-80,81-83,84-86,87-90)四小部分伴奏织体重复,这是典型的戏曲“紧拉慢唱”的结构形式。连接部Ⅱ(144-166)前奏再现了四小节(144-147),伴奏织体在左右手交替的八度下行和琶音上行,然后再通过两小节颤音,第二连接部的速度从最快突然变慢,旋律线条逐渐明朗,速度慢了三分之一,钢琴伴奏也奏出了胜利的因素,来表明战场烟火已经熄灭,又重见了野花和野草,春风依旧如往日一样,迎接木兰打了胜战准备回家乡这种喜悦的心情,同时音乐又充满了回忆。第166小节的前奏中的跳音让人对木兰的回归充满了好奇和期盼。A'部(167-184),不完全再现主题,但又有新的发展,速度上又变快,调性转到D大调上,情绪上和A部发生了对比,钢琴伴奏织体用分解和弦和右手的八度旋律来歌颂中国的女性,织体厚重,和声色彩很浓,速度渐快,旋律再现主题,但又有新的发展,充满激情。“木兰从军美名扬”,强调第二个“美名扬”,在旋律上加了戏曲唱腔因素,让人感觉意犹未尽,很洒脱很有气势。一千多年以来,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

二、《木兰从军》的戏曲因素

豫剧属于北方民间音乐,它所使用的梆子腔属于戏曲音乐中的板腔变化体,适合于故事情节的表达。豫剧唱词篇幅宏大,用于叙述故事、表达人物心声、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戏剧情节和矛盾冲突的发展,借以塑造音乐形象,体现主题。叙事歌曲《木兰从军》吸收和借鉴了豫剧这些特点和表达形式。

1、吐字、咬字和归韵、收声

戏曲讲究字正腔圆,按照四声的规律达到“气为音服务,音为腔服务,腔为字服务”。这就要求准确无误地把字咬清楚,让人感到韵味隽永而有深度。豫剧戏谚说过:“口型差一线,字音差一片。”这句话强调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对汉字的吐字、咬字要始终保持稳定不变形,否则会出现倒字和飘字的现象。汉字中每个字的读音都是由韵头、韵腹和韵尾组成,其中韵腹在吐字、咬字中非常重要,如《木兰从军》歌词“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布。倚窗望明月,仰天长叹息”中的“唧、木、织、月、息”,它们在吐字过程中口腔应根据韵腹来掌握,才能达到声音的饱满圆润,才能做到吐字、咬字的准确,从而抒发情感。又如“难坏了姑娘花木兰哪”中的“娘、兰”,“娘”字必须按时值拖腔,依靠韵腹来引长,这就需要演唱者必须保持好口型。豫剧唱词不仅讲究字正,而且每个字都要归韵、收声,如《木兰从军》中“但辞爹娘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寒光照铁衣”中的“辞、娘、去、机、飞、衣”要求每个字按十三辙来拖腔归韵,使得唱词精炼整齐,听起来和谐悦耳。

2、润腔

我国戏曲种类繁多,有很多戏曲唱腔。戏曲唱腔即戏曲声乐,是用人声歌唱的音乐,而声乐即人声的音乐。民族声乐与戏曲声乐同根同源,都是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声乐与戏曲之间有紧密的联系,许多民间声乐作品音调直接来源于戏曲音调,有的是在戏曲音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发展而来的,《木兰从军》在整体音调走向上受河南豫剧唱腔的影响较大。戏曲理论家周大风所著《越剧唱法研究》一书中,就记载了20多种润腔手法,其中表现声音控制的有:收口腔、喇叭腔、橄榄腔、葫芦腔等;有表现强烈情感的:断续腔、揔腔、遥棉花腔、吞腔、泣腔、抛腔等;有表现剧中人物个性的:滑腔、勾腔、赘腔等;有协字的:推腔、分腔、垫腔、打腔等,这些都是我国声乐演唱艺术中的宝贵财富。其中如“梆子腔、橄榄腔、卖腔、拿腔等行腔技巧在《木兰从军》中都有体现。

(1)橄榄腔:即枣核腔,唱时先轻后重响再轻收,如“难坏了姑娘花木兰哪”中的“娘”字,“替父从军走边关”中的“军”字,运用此技巧来烘托气氛。

(2)卖腔:为了加强气氛,把某音特别延长。中间紧拉慢唱段,“但辞爹娘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寒光照铁衣。”其中去、机、飞、衣运用卖腔技巧来表现木兰这个人物在战场上英勇潇洒的形象。

(3)在传统戏曲中有“咬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容。”要求戏曲演员有过硬的道白、喷口功,演唱字字清楚,情真意切。莎士比亚曾说:“好的说话就已经获得一半的歌唱。”因此在气息上高位置的读白,对那种声音不自然、吐字不清很有帮助。如《木兰从军》“挥剑挽强弓,踏踏马蹄急,将军百战多,碧血染旌旗”,一字一拍,一字一音,要求平时训练大声读白,从而在演唱时才能表现出花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姿。

民族声乐应借助戏曲中的唱腔技巧来丰富和发展自身,正确的吐字、咬字有利于音乐情感的传递,它同时也能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单靠声音是不能把作品内涵表现的细腻透彻。本文通过在《木兰从军》的音乐和戏曲因素的分析,希望能帮助演唱者更深层次理解作品,在二度创作时能更好的把握风格,从而更好的去演绎作品。

参考文献:

[1]周大风.#越剧唱法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

[2]赵丽.古诗歌曲《木兰从军》演唱分析.,《民族音乐》,2008年第2期。

[3]宋承宪.歌唱咬字练声曲30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5]宁珏婧、詹桥玲.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对戏曲的吸收和借鉴[J].《四川戏剧》,2008年第2期.

[6]张雪莲.民族声乐与戏曲演唱中的吐字之比较[J].《科教文汇》,2008年第9期.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音乐学院2007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