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的提升来源于生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1-21
/ 2

品德的提升来源于生活

刘艳飞

刘艳飞辽宁省凌源市刀尔登中心校

设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的是给学生一些道德认识,帮助他们形成道德理想和道德观念,从内心产生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的自觉性,愿意把道德规范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以此来指导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使学生的品质在生活中得以提升。

一、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

教学中,我们不要去传授那些与实际生活相脱节的知识与经验,不要把学习只看成是掌握某些书本知识和语言符号。这样的课程学习达不到本课程所要实现的目标,只有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才能学习生活和道德。

在教学中,我注重的是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

在课堂上,我的做法是:努力调动儿童已有的经验;通过自身的观察、调查、了解等活动和互相交流,扩大他们的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模拟某种生活情景,如扮演、编故事等,在这种“准生活”模拟中学习。在讨论“我们选谁来当班干部”这一话题时,学生的发言是多元化的。这是源于学生已有的经验不同,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他们原来的班级干部选举的方式方法不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同。所以,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效果就不同,选择班干部的标准就更不同了。因此,我们在讨论中,要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选举班干部一定要从班级的需要出发,从同学们的需要出发,从有利于班级的进步和发展出发,从培养学生们的能力出发。总之,必须有利于班集体和每一个学生。

选举的目的和目标明确后,学生在选举中,就能够用心去发现同学身上的美,去关心班级的建设和发展,去分享班级的荣誉和进步,分享同学的幸福和快乐。这样的活动来源于学生生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源于学生的需要,又为学生实际生活服务。所以,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学习生活道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我们应当承认学生所在的生活世界,是用他们的眼睛所观察到的、用他们的心灵所感受到的生活世界,这是一个与成人的生活世界不同的世界。在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传授的内容,虽然是生活实际中的事例,但却不是儿童所感受到、所观察到的生活,不是他们正在过着的生活,它们构成不了儿童自身的生命活动。对学生来说,只不过是一些文字、符号、事实、事件..在这些内容中,儿童找不到生活的感觉,他们理解不到、体验不到,也用不到。这样的学习也就成为一种无意义的学习。

“有意义的学习”是新课程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什么是有意义的学习?有关资料阐述:有两种关于有意义学习的理论,一是与机械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二是他所讲的有意义的学习是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目的、需要的相关性。当学生认为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目的、需要有关时,学习积极性高,效率也高。

无论是上述哪种有意义的学习都是与学习者自身的经验相连接,它既符合学生自身的需要,能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又是与学生的心理结构、生活历程相匹配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才能激发起儿童的生命活动;才能使儿童感觉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产生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能从自身生活的直观性、本真性中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才可能将学习的结果转化为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并将不断改造和推进的经验建构成自己真正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生活。

在选举班干部这一活动中,学生因为选择的是自己班的干部,而且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同学当班干部。班干部选择的结果直接影响班集体的纪律维护和集体荣誉。如果选择的班干部不严格要求自己,不维护集体,不关心集体,不愿为大家服务,这样的干部就没有威信,这样的班级就会失去凝聚力、战斗力。因此,学生在选择班干部时,想选择对班级有作为的同学。这样的活动对学生有实际意义,学生喜欢参加。同样,在活动中每一个学生受到了教育,都懂得了人人要爱班级,人人要遵章守纪,人人要学会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享受生活,让学生的生活天天快乐。

三、教育就是让学生享受一种快乐生活

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只追求教育在未来的结果,而忽视教育自身作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从生活出发,是为了生活的,那么,首先就要让学生过好他们的教育生活、课程生活。要让学生学习过一种健康、安全、积极愉快、有爱心有责任心、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那么我们的课程生活首先就应当是这样的。正是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它应当充满“童趣”和“童乐”,我们所建构的课程生活是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促使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以及快乐喜悦的享受。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重:

1.从感性活动中得到快乐和喜悦

课程中的感性活动包括:游戏、扮演、各种竞赛等等,在这种感性活动中,学生们的身体、各种感官、各种心理因素都处在积极活动的状态之中,它满足学生好动的天性。

2.从主动作业中获得快乐和喜悦

新课程、新教材有许多需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辨析,并且由他们自己做出的表达等的主动作业,这一切都会使儿童感到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实现,得到某种成就感,从中获得快乐和喜悦。

3.从肯定和赞许中获得快乐和喜悦

这种自我实现在一个充满相互交往、沟通的课堂生活中也易于得到他人(老师、同学)的肯定和赞许。

4.从团体合作中获得快乐和喜悦

在新的课程生活中的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都能满足个体与他人交往的需要,在这种交往中又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达成的融合、沟通的快乐,得到集体、小组的认同,看到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力量,找到自己与他人之间许多共同的感受,这些都是使学生快乐的事。

我们之所以关注学生正在进行中的课程生活,是因为学生只能在这样的生活过程中发展,我们不能越过今天去预设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