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爱心的老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1

做一个有爱心的老师

王明英

王明英山东省招远市泉山学校265400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重视教育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占重要地位。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将会受到限制;而要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关键在教育,只有通过心理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完人。

心理健康教育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心理学家认为,中学阶段是社会化的关键阶段,人的许多心理素质都是在中学阶段形成的,可以说,中学是心理素质的奠基阶段。因此,全面系统的心理素质教育应该从这时抓起。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的人格。

一、关心,唤醒孩子心中的“巨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个人的自尊心。”自尊是伴随着人的成功与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能激励人的行为,改变人的活动效率。缺乏自尊心会使人产生自卑心理,自轻自贱,妄自菲薄,甚至自暴自弃;缺乏自尊心的儿童在与人交往时常常发生困难,有孤独感,荣誉、成就、地位等社会要求水平降低,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决心,变得意志消沉,遇到挫折有可能就此沦丧。

每个中学生都有一种对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将导致他的自信,使他意识到自己在这个茫茫人世间是有价值的、理应得到普遍的尊重和合理的满足。自尊是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心理学家库利认为:自尊是一种社会建构。他强调来自他人的积极的关注形式如赞赏、尊敬等是决定自尊的关键因素。教育者应当在承认每个学生存在价值的前提下,通过尊重、关心、激励,唤醒受教育者“心中的巨人”。

二、爱心,拉近师生之间的“心距”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那种传统的指令性、专断性的师生关系将越来越难维持。教育本就应该是充满感情的事业、充满爱的事业。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对来自外界的一切影响,都要以自身的感受状态,尤其是自己的满意或不满意、肯定或否定的情绪状态,作为选择的第一反应。也就是说,情感对人的行动具有很大的驱动性,人的行为是受情绪引发、调动的,良好的情绪是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调节器,它能使人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以旺盛的体力、精力去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并能使人正确地判断是非,认清并把握事物,有效地改善人际关系,促使人们走上成才之路。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能否做到以真情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乐意接受你的教育,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诚心,开启孩子心扉的钥匙

下课铃声刚刚响起,张林已经急不可奈地起身离开了座位,做好了第一个冲出教室的准备。我一声下课,他已经冲到了教室门口,不料把坐在前排的李浩明撞倒了,一下碰到了墙上。那可是瓷砖砌的呀,李浩明受了痛,一边哭一边扯着嗓子叫:“老师,张林欺负人,还故意把我撞倒!”张林闻言,一个劲地辩解,始终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

这是发生在我们班教室里的一幕。张林、李浩明何许人也?张林——我们班出名的急性子,而且好胜心特强,遇事从不愿认错,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在与他母亲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张林在家里也不愿与父母多沟通,这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孩子。李浩明——人不大,脾气却不小,经常在教室里出点新花样,是一个老师见了头疼的问题学生。再说他们俩以前就有点小磨檫,碰到这样的事情就谁也不买谁的帐。

在这样的两个孩子面前,我如何才能让他们既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呢?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认真倾听,听他们把话说完,这样才能完整地了解孩子们的想法。因此,我没有立即打断他们的话头,更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很耐心地倾听着他们的述说。说完后,他俩如释重负地看着我,等着我的裁决。我没有立即给他们意见,而是走到李浩明跟前,伸手轻轻地抚摩着李浩明的头,柔声地问道:“是这儿吗?撞得很疼吗?”他得到了安慰,止住了泪水。此时的张林非常诧异地看看我,又看看李浩明,也许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我会如此关心一个老师眼中、同学心中的“差生”。我看到张林的态度有了好转,借机对他进行了耐心的教育,使他认识到自己的做法不对,不该这样粗暴地对待同学,并很诚恳地向李浩明道了谦。

对刚刚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进行教育,是一个需要不断与之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要进行坦率的沟通。青少年真正需要的是这样一个引导者:一个成熟而明白事理、在他们需要帮助时能立即伸出双手援助他们的人。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应该成为学生的知心人、朋友,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孩子成长不烦恼,因为沟通无限好!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本世纪教育改革运动中出现的新观念,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深化我国教育改革、实现向素质转变的客观要求。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社会化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利于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思想的贯彻;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更重要的是我国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