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与黄疸发生的相关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2

母乳喂养与黄疸发生的相关性

黄妮

黄妮

张家界市永定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湖南张家界427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母乳喂养与新生儿黄疸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足月分娩的正常新生儿11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人工喂养(对照组,n=55),观察组则给予纯母乳喂养(观察组,n=55),记录两组新生儿黄疸情况、每日排便次数、胎便转黄时间及胎便初排情况,并对胆红素进行测量。结果:观察组黄疸发生率11%,明显低于对照组36%,具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黄疸指数(85.6±17.14)mg/L、胎便初排时间(6.95±1.96)h、胎便转黄时间(32.82±4.03)h均低于对照组(110.4±25.83)mg/L、(9.82±2.15)h、(60.22±4.71)h,每日排便次数(4.73±2.23)多余对照组(3.46±1.83),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母乳喂养与新生儿黄疸有明显的相关性,母乳具有通便性能,有利于胎便排出、清除胆红素,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合理的母乳喂养可减轻黄疸的发生,具非常重要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母乳喂养;黄疸;相关性

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是一周以内的新生儿。由于多数新生儿出生后2-4天血液中血清胆红素超出生理学黄疸的范围,会发生胎便延迟的现象,增加肝肠循环,胆红素在血液内聚集浓度过高导致新生儿黄疸的发生机会增加[1-2]。若由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引发的黄疸,会发生胆红素脑病,可危及新生儿生命或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而致残,因给予重视。有研究显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可以刺激肠胃的蠕动,有利于胎便的排出而降低新生儿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减少黄疸的发生率[3]。本次研究选取在我院分娩的11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就母乳喂养与新生儿黄疸发生的相关性展开分析,现回顾现回顾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分娩的足月正常新生儿110例,随机分组,观察组55例,男24例,女31例,其中顺产20名,剖腹产35名。对照组55例,男29例,女26例,其中顺产25名,剖腹产30名。两组新生儿家属均对本次实验内容、目的理解,并自愿对知情同意书签署,组间基线资料可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采用人工喂养,母婴分室,定时定量喂养配方奶粉,并给予一定的温开水;对照组新生儿采用纯母乳喂养,母婴同室,医护人员向母亲讲解正确的哺乳知识和技术,根据新生儿的需求进行不定时喂养。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新生儿黄疸情况、每日排便次数、胎便转黄时间及胎便初排情况,并对胆红素进行测量。测量方法为黄疸仪紧贴新生儿前额正中眉弓上方1厘米处皮肤,垂直测胆红素,每例3次,取平均值。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新生儿黄疸指数、胎便初排时间、胎便转黄时间、每日排便次数;对比两组新生儿黄疸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涉及数据均输入spss13.0,组间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黄疸指数、胎便初排时间、胎便转黄时间、每日排便次数比较

两组新生儿黄疸指数、胎便初排时间、胎便转黄时间、每日排便次数对比具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新生儿黄疸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发生新生儿黄疸6例,发生率11%,对照组发生新生儿黄疸16例,发生率36%。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具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新生儿黄疸包括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早期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多及新生儿肝脏发育不成熟,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有限引起的,是正常发育过程中所出现的非病理状态。病理性黄疸又被称为高胆红素血症,指血清胆红素不在正常诊断范围内,新生儿出现一系列的体征和症状,如黏膜,皮肤黄染等,重者会进一步引起核黄疽(即胆红素脑病)[4-5]。近年来,诸多机构及学者研究资料表明,母乳喂养不仅对于新生儿、母亲的健康有一定的好处,也有利于整个家庭的稳定,母乳喂养对于幼儿抵抗感染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母乳喂养的具体保护机制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才逐渐明确的,所以对母乳喂养进行宣传指导十分重要[6]。母乳对于新生儿来说是最适宜的食物,新生儿刚出生时,肠道内无细菌生长,结合胆红素无法还原成尿胆原随粪便排出,而母乳含有丰富的抗蛋白酶,可阻止蛋白质在肠道中水解,使母乳中活性因子在肠道中保留足够的时间发挥其作用。活性因子进入新生儿肠道后能调整和补充正常菌群,促使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随粪便排出,维持肠道功能正常。母乳中的多种抗感染物质能够提升新生儿的抗病能力,降低疾病的发生率[7]。母乳喂养应尽早,提倡母婴同室,指导母亲哺乳技术,哺乳时间需按婴儿需求,包括夜间喂奶,保证母乳摄入量。产后一周是建立母乳喂养的关键时期,若母亲因为伤口疼痛、心情紧张焦虑而阻碍排乳反射,推迟来奶等原因造成新生儿摄取母乳不足,不仅会导致母亲缺乏信心,还会增加新生儿黄疸的产生,因此母亲应保持愉悦的心情,通过抚摸婴儿及目光接触增进母婴间的感情,促进下奶和婴儿情绪安定,由于新生儿缺乏规律的作息时间,母亲可以尽量与婴儿同步休息,有利于消除疲劳和下奶,另外家人及医护人员也应多给予鼓励、指导。让婴儿频繁吮吸母乳,加速肠道蠕动,促进胎便尽早排出,降低黄疸发生率。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观察组黄疸发生率11%,明显低于对照组36%。观察组黄疸指数为(85.6±17.14)mg/L低于对照组(110.4±25.83)mg/L,说明母乳喂养可以降低新生儿的黄疸指数;观察组胎便初排时间为(6.95±1.96)h低于对照组(9.82±2.15)h,说明母乳喂养可以促进粪便的排出;观察组胎便转黄时间为(32.82±4.03)h低于对照组(60.22±4.71)h,观察组每日排便次数为(4.73±2.23)多于对照组(3.46±1.83),说明母乳喂养有通便的作用。

综上,母乳喂养是婴儿最佳的喂养方式,有利于胎便的排出,降低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合理的母乳喂养可减轻黄疸的发生,是儿童健康发育的基础,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钟小红,张建梅.纯母乳与混合喂养对新生儿黄疸指数的影响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5,(28):3988-3989.

[2]黄沁心,叶笑梅,叶雯.不同喂养方式对新生儿黄疸及体质量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09,21(7):771-772.

[3]邵国清,王杰秀,张明明.新生儿黄疸与母乳喂养的关系探讨[J].社区医学杂志,2012,10(17):144-145.

[4]刘静,周海洋,王璇畅.新生儿黄疸与母乳喂养关系探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18(14):18-19.

[5]孙东钻,高全聪.不同喂养方式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J].中国医疗前沿,2009,4(11):95-96.

[6]董爱华.母乳喂养对儿童体格生长的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2010,8(8):19-20.

[7]高建莉.纯母乳喂养正常足月新生儿血胆红素增高的护理方法及效果分析.中国保健营养,2016,26(3):263-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