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环境下的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浅析网络环境下的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饶清华

河南省信阳市第一初级中学

摘要:基于语文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的课程性质,重视并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学科性质所担负的责任,更是历史所赋予的神圣职责。作为语文教师,面对传统文化遭冷落的现状,应该自觉地做中华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和传承人,抓住课堂这块阵地,在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担当起保护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崇高使命。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环境和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为教师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网络环境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学科渗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空前冷遇。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孩子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看的是日本、韩国动画片,过的是洋人节,这样下去连自己是中国人都快忘记了。目前外语学习越来越红火,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学英语,但是对准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却不够重视。现在有的大学生连写书信都感到困难。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利用网络环境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1.抓住课堂主阵地,进行人文熏陶

1.1激发学习兴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文化课堂。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品质与素养。可以在班里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还可以通过导语激趣,丰富传统文化知识。

1.2利用多媒体的平台,反复吟咏诵读,开展活动。培养文学素养。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要培养孩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从读诗开始。”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养成反复咏唱诗词的习惯,使他们更好地感知诗词的音乐美、建筑美、韵律美;通过指导学生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进一步启发学生对诗词的审美情趣并强化他们的审美意识,引导他们品味诗词的意境美,体会到中国诗词质美意深、洗炼如金的妙处,感受中国文学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培养学生的诗歌感悟能力和文学素养。

1.3挖掘教材内涵,提高人文素养。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例如文言文,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文言文,将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可以对教材内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加以挖掘。例如讲授例如在讲授《端午的鸭蛋》时,考虑到很多学生都只知道一些洋节日,什么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等,对于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知之甚少。在课堂导入中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请你来说说你知道的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很多同学已经分不清哪些是中国的节日哪些是外国的节日,还有学生不知道什么叫传统节日。讲授《岳阳楼记》时引导学生学习范仲淹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讲授《桃花源记》时引导学生理解陶渊明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讲授《送东阳马生序》时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等。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1.4穿插民俗知识,领略民族文化。在语文教科书经典文本中,涉及民俗文化的内容众多,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这些民俗知识,可以让学生领略民族文化风情。例如很多文言文及诗词中涉及的“取名与冠字”、“送别习俗”以及“谦称、敬称”和语言避讳等知识,对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很有帮助。例如《醉翁亭记》中关于酒席宴饮中主客座次的排列也反映出古代中国特有的礼仪习俗。《香菱学诗》中贾府对林黛玉的接待,反映了封建贵族家庭生活和人际交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可以恰当有效地运用对联这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样式进行教学,例如:用对联导入课文,介绍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用对联来概括文本内容,评价文本人物;用对联来归纳分析文本的风格等等。这些民俗知识教师不讲,学生也能读懂文本,但是,如果学生忽略这些民俗文化,就不可能真正领略文本的内蕴美、文化美和民族精神美,而对于文本主题的认识或多或少会有些影响。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搜集网络图片视频等巧妙穿插这些民俗知识,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2.利用课外语文活动,渗透传统文化(1)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另一途径。互联网是信息来源最快捷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它了解大千世界自己想知道的一切信息。可以配合教学安排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演讲和辩论等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比如为了打造校园书香文化,笔者曾在所教班级举行过多次读书汇报会,同学们兴趣盎然、争先恐后谈论自己的阅读体验。有的说他读出了李白的浪漫、苏轼的旷达,有的说他读出了鲁迅的犀利、沈从文笔下《边城》里的人性美等等。像这种简易式阅读活动可以是班级性的,也可以是全校性的,内容可就某部书、某个人物,或作品中某一情节,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这样既扩展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又推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2)开设研究性学习,网络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还可以扩大学生学习的空间、时间,提供学习的一种工具,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如:“《论语》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价值探究”,“语文教学中的传统山水文化”,“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知识的引用”“对联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等,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拓宽知识面,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

(3)让学生在课内学习基础上做课外拓展延伸,网络技术在语文学科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促使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上有了显著改善。网络技术以其强大的亲和力、丰富的信息量、生动形象直观的知识呈现方式,使学生较之传统的知识形成过程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精神,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如学了李白的《行路难》,留作业:课外搜集中国古典诗词中与酒有关的作品,说说酒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这样,学生在搜集资料的同时,能更广泛地接触中国古代文化。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下的传统文化在语文上的教学渗透,其形式、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段泽运;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学语文;2016(03)

[2]殷勇;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作文教学研究;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