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与学术的互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缪凤林史学的转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3

时代与学术的互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缪凤林史学的转向

龙丽

浙江仙居外语学校

摘要:缪凤林是一位在民国时期学术界相当有影响力的史学家、教育家。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缪凤林的史学研究经过了两次转向,先是由较纯粹的学术史研究转向研究日本史,再转向研究中国史。缪凤林史学研究转向日本史是为了应对日本的侵略,再转向中国民族和中国通史则是为了鼓舞当时国人民族自信心。这两次学术研究的转向都受到了时代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缪凤林;史学;学术与时代;转向

一、绪论

缪凤林(1899—1959),字赞虞,浙江富阳县城人,1919年进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师从国学大师柳诒徵,后来辗转在东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学校任教,在当时的学术界颇有影响。他1959年去世,生活的年代大致正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所取得的学术成就主要也是在这个时期。缪凤林从1921年开始在期刊上发表自己的文章,到1948年,缪凤林在各类期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有一百余篇,除了在各类期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外,他还撰写了《中国通史要略》、《中国通史纲要》两本中国通史专著,此外还有《日本史论丛》等书,一生学术研究成果颇丰。本文主要探讨缪凤林的史学研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历的转向变化所体现的时代与学术互动的情况。

二、缪凤林史学的两次转向

(一)、1921—1926年:较为纯粹的学术史研究

缪凤林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求学期间,十分勤奋好学。南高师生们于1920年创办《史地学报》,作为南高师生宣传自己学术观点和发表学术成果的阵地。缪凤林即开始发表文章,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及展示学术成果。缪凤林在1921—1926年间发表的文章数量总数为26篇,其中《学衡》刊载18篇,《史地学报》载5篇,《文学旬刊》、《史学与地学》、《教育汇刊》各1篇。《学衡》刊登的文章中为三类:述学、通论、书评,其中述学类为最多,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方面,如《四书所启示之人生观》、《文义篇》、《中国人之佛教耶教观》等等。史学方面,主要成果是《历史与哲学》、《历史意义与研究》、《中国史之宣传》等,他已经发现“环顾今日国中,真能深知国史者,已如凤毛麟角,证之出版无一完备之史书,当可明知。”,说明他已经关注国史现状,但是从发表文章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缪凤林在史学方面主要关注的是历史理论和历史研究方法方面。

这个时期,国内是国民革命,国共合作时期,缪凤林则在1923年至东北大学任教,这个时候,他还没有深刻感受到日本所带来的威胁。1926年底《学衡》期刊暂时停刊,缪凤林也暂时停止发表文章。1927年至1928年间,缪凤林无文章见诸报端。

(二)、1929—1937年:向日本史、中国史研究的两次转向

1928年,《学衡》复刊,缪凤林即又开始发表文章,1929年至1936年,是缪凤林学术成果的高产期和顶峰期。这个时期,他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还写作了《中国通史纲要》和《中国通史要略》,还有《日本史论丛》等。他的学术在这个时期有两个大的转向:一是转向关注日本和中日关系,二是转向关注中国民族史和中国通史。

缪凤林关注日本和中日关系,以九一八事变为界限,大致可再分为两个时期。1928年,缪凤林南下,至国立中央大学任文史院史学系教授。1929年,缪凤林发起成立了中国史学会,并创刊《史学杂志》,以此为阵地宣传、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成果的文章。1929年一年中,缪凤林即发表文章17篇,其中与日本有关的有9篇,说明这个时期,缪凤林史学研究的方向开始转移。缪凤林关注日本很早,在大学期间,他即曾跟随恩师柳诒徵研究日本史,课外读黄遵宪《日本国志》,在东北大学任课时,也讲过日本史,搜集了关于日本的史料。他注意到,我国对日本的研究并不是十分重视,并且成果并不多,在《评王桐龄新著<东洋史>》中就认为,此文“荒秽缺谬,实无何种价值。”相反的,日本对于中国的研究却非常多。不过,从发表文章类型来看,1929年,缪凤林关注日本还主要在于日本历史方面,涉及典籍考证,日本史书评,如《日本图纂:八千卷楼旧藏抄本郑开阳杂著本》、《日本考略:得月簃本》等等,说明这个时候他的史学研究还未与当时现实形势涉及过深。

1931年,日本在东北策划了九一八事变,日本对中国的狼子野心更加暴露出来,后面更进逼华北,民族危机更加严重。缪凤林在这个时期更加坚定了研究日本史的决心,他先后发表《日本军备与最近中日战争》、《日本史鸟瞰》等文,他的目的是要揭露日本历史的真相,找出日本军国主义的来源,同时鼓励国人树立自信,和日本进行战争,不要妥协。缪凤林此时还直接关注战场形势,并写《日本军备与最近中日战争》一文,他认为,两国交战,最为重要的是军队,他分析了日本的军备发展史和1932年淞沪抗战时的战况和军备、士兵情况,对战斗中有英勇表现的中国军队予以高度评价和鼓励,并且指出要战胜日本,必须要加强国防,购买军备,同时还要宣扬战斗,树立战斗必胜的信心。他反对内战,支持跟日本进行战斗,保护中国民族和国家独立。

缪凤林在这个时期内还开始关注中国民族和中国通史。1925年,他即在《学衡》上发表了《中国民族西来辩》,1930年,他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基本都与中国民族有关:《中国民族由来论》、《中国民族史序论》等。这些文章的发表基本都有一个中心点——驳斥“中国民族西来说”。

九一八事变后,学术界纷纷思索“书生何以报国”的问题,这一时期学人们的学术研究方向其实与时代联系都紧密了起来,尤其是通史写作这方面,缪凤林在学生期间宣称“纂编详备之欧人侵略亚洲史”,后面缪凤林研究日本史之时,他打算用数年时间,“草一日本通史,冀有以雪此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搁置,九一八事变后,缪凤林发现,编写中国通史更为重要。于是缪凤林撰写了两部通史著作《中国通史纲要》和《中国通史要略》,他的通史著作被当做大学教材,在民国时期被大量采用。他认为,中国这么悠久的历史文化,要树立民族自信完全可以从中国历史中获得,于是他除了自己纂写通史著作外,还对中国的国史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学国史教学目标论》、《非常时期民众教育之教材问题:非常时期民众教育之历史教材》,他认为要重视中国国史教育,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的时期,树立国人的民族自信尤为重要。

三、缪凤林史学转向过程的特点

第一,时代性强。观缪凤林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史学研究转向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先是由较纯粹的学术史研究的时期转向研究日本及中日关系,再转向研究中国本民族及中国通史。纵观缪凤林关注日本的过程,发现他由关注较为纯粹的日本史到研究中日关系,对中日的各个方面作出对比,到九一八事变后发表的《日本军备和最近中日战争》达到高潮,与当时中国受到日本威胁越来越严重,直到后来爆发战争的形势息息相关。

对于通史的撰写是在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人们纷纷开始思索用何种方式报效国家,抵抗日本的侵略的时期。缪凤林作为一介“书生”,他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报效国家的方法。他编写通史著作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下,1932年他即出版《中国通史纲要》第一册,后来他认为“旧著史纲,篇幅过巨,且印本已不易得,不如另草一简编,就我国族……以饷学子。亦书生报国之一端也”,于是他于1942年出版了《中国通史要略》,由这两部通史著作的出版便可看出,缪凤林史学的转向与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变化的时代形势联系十分紧密。

纵观缪凤林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史学研究方向由学术史转向日本史、民族史、中国通史,他的研究转向都有着自己特定的目的。他研究日本史是处于中国受到来自日本越来越严重的战争威胁的情况下,目的是为了知己知彼,了解日本历史及现状,揭露日本历史真相,打击日本嚣张气焰;研究中国民族史,是为了驳斥当时盛行的中国民族西来论;撰写中国通史,则是为了增强中国民族自信,激发中国人抗战的豪情。由此可见,缪凤林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无不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第二,与时代相关,但坚持保持学术独立性、严谨性。缪凤林在史学研究的转向中,他的研究和时代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是他也坚持在学术上保持谨慎态度,不会因为迎合时代而扭曲学术的真实性。这一点在他和傅斯年关于《东北史纲》的争论中可以看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成立“伪满洲国”,傅斯年在这样的情况下,匆忙出版《东北史纲》第一卷,目的是为了反驳当时日本提出的“满蒙非中国领土论”,从历史上证明东北属于中国,在文中傅斯年提出“东北之为中国,其意义正如日月经天者尔!”,而“满洲国”的成立并不合法。在这样紧急的情况下,他急着出版实在是无奈之举,因此有所纰漏也在所难免。

缪凤林对傅斯年的《东北史纲》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傅君所著,虽仅寥寥数十页,其缺漏纰缪,殆突破任何出版史籍之记录也”在文中他把傅斯年的书中所出现的问题一一指出。事实上,缪凤林也知道《东北史纲》这本书是傅斯年为了驳斥日本“满蒙非中国领土”谬论,但是他仍然希望即使是处于抗战时期的中国学术界,也能够对学术抱着严谨的态度。

第三,树立中国民族之自信贯穿缪凤林史学研究整个过程。缪凤林被童书业评价为“一个具有民族主义的儒家正统派历史学家”,而从缪凤林史学研究方向来看,始终不变的一个就是他一直致力于树立中国民族之自信,坚持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尊重的,虽然他和当时主流的新文化一派有些格格不入,但是他坚持的理念却一直没有变过。

缪凤林关于两部通史著作的编纂,不论是书中体现的文化民族主义,还是称赞中国唐虞以前的存疑时代,肯定中国的疆域自古以来就十分广袤,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树立中国民族之自信。在通史中他总结中国的优秀历史并且思考“如何发扬其优点,革其缺失,并吸取他人之长,补吾之短,以竞存于兹世,且永葆世界先进之令誉,则吾人所宜自勉也。”

四、结语

缪凤林作为一个著名史学家,他一生的史学研究方向是经过了几次变化的,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形势息息相关,在那样的时代里,学术跟随时代变化,时代观念也间接受到学术界研究成果影响。时代与学术的互动,由缪凤林史学研究的转向,即可管窥一二。

参考文献

[1]、缪凤林:国史上之战斗观【J】,思想与时代,1942第9期。

[2]、缪凤林:中国史之宣传【J】,史地学报,1922第1卷第2期。

[3]、缪凤林:评王桐龄新著《东洋史》【J】,学衡,1926年第60期。

[4]、缪凤林:日本开化论【J】,国风,1932年创刊号。

[5]、缪凤林:日本史鸟瞰【J】,国风,1933年第3期。

[6]、缪凤林:日本军备与最近中日战争【J】,国风,1932年第5期。

[7]、刘旭:危机与认同:中国民族溯源研究【J】,安徽史学,2005年第4期。

[8]、缪凤林:中国民族西来辩【J】,学衡,1925年第37期。

[9]、田亮:抗战时期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10]、缪凤林:中国通史要略【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

[11]、陈训慈:组织中国史学会问题【J】,史地学报1922年第1卷第2期。

[12]、缪凤林:日本论丛【M】第一册前言,南京:钟山书局,1933年。

[13]、傅斯年:东北史纲【M】,傅斯年全集第二册,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

[14]、缪凤林:评傅斯年君《东北史纲》卷首【J】,中央大学文艺丛刊,1934年第1卷第4期。

[15]、童书业:读缪著《中国通史纲要》第一册【J】,大公报,1937年第127期。

[16]、缪凤林:中国民族之文化:一个历史学者对于中国民族文化问题的总解答【J】,说文月刊,1940年第2卷第4期。

[17]、缪凤林:评马衡《中国之铜器时代》【J】,史学杂志,1929年第1卷第3期。

[18]、缪凤林:中国通史纲要【M】,南京:钟山书局,1932年。

龙丽(1990·08—),女,27岁,汉族,籍贯重庆,浙江仙居外语学校,研究方向: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