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头摇项强病体会

/ 2

中医诊疗头摇项强病体会

栾明君

栾明君(黑龙江省塔河县医院165200)

【中图分类号】R26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3-0430-02

【关键词】中医诊疗头摇项强病

外感风邪,或内伤情志,内外合邪,损伤脑系,症见颈项挛急,头摇并向一侧扭转,同时伴有头昏头晕,心烦不安,全身不适等,称为头摇项强病。

头摇项强病,又名头摇,摇头风,古籍中归为痉病。各年龄均有发病,中年居多,男女发病无大的差异,病程较长,且易复发。药物、针灸、气功综合治疗,可获治愈。

病因病机

1.外感风寒,失于疏散

风邪外袭,壅于肌表、经络,未得疏散,或风寒之邪入里,壅阻中焦,日久内伤脏腑,延及于头,引起本病。清?吴谦曰:“太阳之脉循背上头,阳明之经上挟于口。风寒客于二经,则有头摇,反张拘强之症矣”(《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明确指出外感风寒是本病的重要原因。

2.风火伤筋,头项损伤

风火为阳邪,主动。外感不得清解,或郁邪生火,灼伤颈项、头脑。明?王肯堂谓之曰:“头摇,风也,火也。”指出风火走窜,入高巅,脑神不能自制,头摇项强之病乃成表证。故本病之初,常有风火所致的表证。

3.头项先伤,虚风动摇

脏腑伤损,筋脉为病;或经络空虚,虚风入里;太阳结胸,下之成痉。均可内使正气不足,外及经络成病,导致头摇项强病。故昔有“头摇,属风属火,高年病后辛苦人多属虚,因血虚而火犯上鼓动也”(《医学准绳六要》)。又有:“项强不可转移者,皆由肾虚不能生肝,肝虚无以养筋,故机关不利”(《证治准绳?杂病》)之说。

4.精神失调,脑神失制

七情内伤,或怒伤肝肾,肝伤筋脉失养。肾损水不涵木,肝火上冲,上冲脑神筋脉失制,形成头摇项强之病。明?楼英曰:“肝风盛则头摇”(《医学纲目》头摇);李健斋亦曰:“痉为风盛则头摇”;“里病而头摇”(《医学入门》头摇),正是指此而言。

症候特征

头摇项强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初期常因外感引起头痛项强,头迅速偏向一侧,或掣动,或转向侧后方,或头向前屈曲。日久,颈项强直变硬,变僵,活动不能,“脑项掣痛”(《圣济总录》卷十五?首风)。

斜颈的同时,常有头重痛,眩晕,面目红赤,或灼热盗汗,口苦咽干,烦躁不安,失眠多梦,精神短少。如汉?张仲景曰:“病者身热头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金匮要略》)。或如宋?赵佶曰:“肩项拘急,头目昏痛,风府怯寒”(《圣济总录》卷十五?风癫)。

病程中,易感冒。感冒之后,症情加重;病中易激动,精神刺激后头痛,病情加重;病中再并发其他疾病,治疗较绵长。

脉弦紧,或浮数,或沉弦,舌质红绛,苔白,或黄。

诊断

1.四诊合参

望诊:望患者的面色、舌色、神采、体态。尤须观察颈项强急,头偏向一侧的典型症候特征。

闻诊:闻患者语声,重在语声不扬的征象。一般无特殊病气。

问诊:问患者病史及现症,病史询问,注意是间隔发作,还是持久,治疗情况也应知晓,尤其注意是否使用激素。现症主要了解饮食、睡眠、虚实、寒热之象。妇女尤须问经期(曾治一女性患者,经行感冒后,病情加重)。

切诊:切脉,触按项肌有否强直,僵硬之征。

2.现代医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排除相似疾病。

通过四诊,症见颈项强急,头向一侧斜转而不能自制,或正向,头偏摇;或向另一侧转动,即可明确诊断。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兼症、兼病,从整体考虑,辨证论治。

治则

头摇项强病,初起表证,风寒外袭者,疏散风寒;风热内侵者,清热疏风。后期常损伤气血,或引起气滞血瘀,或阴阳失调。气血不足者,益气补血;气滞血瘀者,理气活血;阴阳不调者,或滋阴,或壮阳,或平秘阴阳以治。针灸治疗,有较好效果,可即刻见效,治愈后坚持时日。中药较缓慢,方中忌用损脑伤肝之品。待症状缓解后,气功辅助治疗,可预防复发,巩固治疗效果。

辨证论治

头摇项强病,初起常与外感同发,临床治疗,可按感冒论治。风寒表实证,用麻黄汤加味治;风寒表虚证,以桂枝汤加防风、葛根治;邪伏少阳,寒热往来,口苦口干,头昏目眩,以小柴胡汤加龙骨、牡蛎、防风、蜈蚣治;发热恶风,头痛目赤,口干咽痛,以桑菊饮,或银翘散治,待表证解除,再综合治疗。

1.阴虚

主症:头摇、斜颈、项强,不能自转侧。烘热不安,耳鸣目赤,口干少饮,梦多盗汗,手足心热.尿赤便秘。易感冒,多为柴胡证,或热证。脉细或细弦,舌绛或无苔。

证析:此为内伤脏腑,阴虚于内所引起。阴精不足,不能荣筋.则见头摇项强,斜颈。阴虚内热,则见烘热、口干。内热上扰,则见盗汗,手足心热。阴虚内热,外感引发,故多为少阳证。

脉舌征也是阴虚不足之象。

治则:养阴生津,缓急舒筋。

处方:中药:大补元煎(《景岳全书》)、八仙长寿丸(《医级》)。

针灸:列缺、合谷、曲池、悬钟、太溪、侠溪、太冲;或肝俞、大椎、风池、膏肓、悬钟、昆仑、金门。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补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太冲,或昆仑),留针半时,出针。日1次,甚则2次,早晚各1次。

2.气虚

主症:头摇、斜颈、项强,精神短少,自汗恶风,气短无力,口淡无味,食欲不振,畏寒肢冷。常易受风寒感冒。脉沉细,舌质淡,苔白。

证析:此为气虚不足,不能荣养筋脉所引起,气虚不能上濡颈项,则颈项强急;不能上达于头,则头摇,精神短少。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恶风,气短无力。气虚不能温养四末,则症见肢冷。气虚脾胃伤损,则症见消化不良,口淡无味,食欲不振等。

脉舌征也是气虚不足的缘故。

治则:益气固表,补中。

处方:中药: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

针灸:百会、关元、列缺、后溪、三阴交、照海、丘墟、申脉;或风池、肾俞、命门、委中、昆仑、悬钟、足临泣、阳辅。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补法进针,得气舌导引入静(意守申脉,或昆仑),留针半时后,出针。

3.阳亢

主症:头摇,项强,头痛头眩,咽干口燥,面目红赤,烦躁易怒,心悸失眠,尿赤便秘。脉弦数,或弦紧,舌质绛,苔黄。

证析:此为阳亢上冲头项所引起。亢阳失制,上冲头项,则症见头摇项强;亢阳上扰清空,则症见头痛头晕,咽干目赤。亢阳伤津,则症见口干口苦,烦躁易怒,尿赤便秘等。亢阳伤心,则症见心悸怔忡。

脉舌征也是阳亢失制的缘故。

治则:熄风潜阳,泻热止痉。

处方:中药: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针灸:列缺、合谷、人中、太冲透涌泉、阳陵泉、照海、太溪、曲池;或风池、膈俞、肝俞、承筋。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泻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太溪,或至阴),留针半时,出针。如进针后,症状未见缓解,可行针1次,或2次,再导引后留针。

4.血瘀

主症:头摇项强,头痛头昏,心悸烦躁,口燥咽干,面赤唇紫,爪甲色滞,胸腹有红痣,腹胀脘痞,大便不调。脉细弦,或沉弦,舌绛,苔白干。

证析:此为血瘀络阻所引起。血瘀于内,络脉不通,颈项失养,则症见头摇项强。血瘀内郁,久则生热,伤津损液,则口燥咽干;热伤神明,则烦躁心悸。血瘀络阻,血不濡于四末,则爪甲色滞。胸愎血郁,故症见红痣突起,腹胀等。

脉舌征也是气滞血瘀的征象。

治则:活血祛瘀,通经活络。

处方:中药: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针灸:合谷、大陵、少海、中脘、天枢、足三里、中封、太冲;或风池、大椎、至阳、风市、阳陵泉、悬钟、金门、申脉。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泻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太冲,或悬钟),留针半时,出针。

参考文献

[1]李建生,余学庆,胡金亮,程龙.中医证候标准建立的思路与方法[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2]胡金亮,李建生,余学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背景与现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