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专业建设实践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专业建设实践探索

潘懿崔凌君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00;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文章基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念,以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新工科”人才为目标,深刻剖析社会需求及高职院校院校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努力实践机器人专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产教融合地深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在我国各项产业发展过程中,工业机器人在不同行业、领域中的实际应用逐年增强,工业机器人在高端服务业产生价值,更加有利于对先进制造业与其他产业联动协同发展,形成各级产业上的功能互补,促进实现实现各级产业联动协同发展[1]。因此,本研究从实践教学层面分析了武汉某职业技术学院,在机器人专业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及不足,并结合现有的实践教学环境及实践教学方法,指出学校机器人专业建设模式对学校学科建设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的现状

学校长期以来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机械、电子、自动控制基础知识、技术、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目标。重点培养能在柔性自动化(含工业机器人)生产线相关岗位上胜任自动化设备(含工业机器人)的运行维护、编程调试、安装维修、销售客服等工作,并具备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含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设计及扎实基础的高端技术人才。学校服务于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依托国防科技工业和湖北装备制造业,与汽车整车及配套零部件企业、数控加工、精密制品、食品饮料、电子科技制造企业高度融合,以工业机器人设备使用与自动化系统工程技能要求为重点,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形成“课堂与车间、实训与生产”产学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建设成为在自动化系统工程承建、工业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应用领域技能突出的专业。

图1: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二、实践教学方面

(一)实践教学环境

一是建立多方育人协同平台。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建设社会、高校多方面协同育人平台,学校与武汉市科技局、行业、企业交流合作逐年加强,学校在机器人教育研究平台的建设中,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创建多方协同育人平台。2013年机械学院学院与武汉金石兴机器人自动化工程公司共建共享智能制造实训基地,该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被聘为学校专业委员会组成委员,学校并与该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的长期稳定关系,并成立了机械工程学院机器人实验室,该公司调试安装了专业围绕机器人业务的尖端技术,包括数控实训中心、数控加工仿真实训、3D打印实训室在内的等多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校级智能制造生产型实训基地也正在筹建中。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数控技术专业的发展建设,积极与行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并建立了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开展了全方位、多样化的校企合作。该项举措使得行业企业参与进了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承担培养工作,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实践教学方法及师资保障的评价

机器人专业是科技含量较高,对新知识、新技能进行学习和创新能力要求较高;高职院校生源均为高中或中职毕业生,实践教学中学生学习认知理解相对比较困难,如果以书本相关知识理论教学为主的机器人教学模式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学校尽力克服这方面的薄弱,加大机器人教学实验环节,因此,学校开设机器人专业以来每年对课程体系都进行了全面建设,确定了以“教学机器人教程”为主,以应用为目的、实践为重点的发展方案,增加实践课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编制《教学机器人教程》教学大纲,紧紧围绕自动化设备(含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线(站)的运行与维护、自动化设备(含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线(站)安装与调试(编程),维修技术服务、自动化设备(含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线(站)方案的营销与服务等同时引进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老师们也结合本校实际编写实验指导书,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院制定“企业导师”教学机制,由各合作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及本专业学科带头人组成的企业导师小组,不定期地开展培训课程,校企共同探究机器人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开发等,形成一支校企合作模式中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长期对高职院校的机器人教学课程进行全面评估审核,以此促进专业发展与时俱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能力成长。

三、机器人专业教学发展拓展

学院机器人专业教学发展规划根据“新工科”提出的新要求,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定向培养”思路,以“人人成才”为宗旨,努力实践“工学交替、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紧紧围绕学校就业面向需求(1.湖北、沿海发达地区,以及中西部大中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包括即将形成的30大机器人产业园);2.应用数控设备、工业机器人及其他自动化设备性质(国营、民营、外资)的大中型制造企业。涵盖汽车制造、精密加工、工业制品、电子、通讯、军工、医药、生物、食品饮料等行业领域;3.国内外品牌数控设备、工业机器人及其他自动化设备的制造生产厂商、系统工程集成商、技术服务商等)协同育人”,建立以湖北省、武汉市行业、企业、学校多主体、开放式协同育人平台,开展“订单式”,“学徒制”培养模式,力争可以尽快形成“行业—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产学研”教学模式,学校和企业双方有效协商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培养师资队伍、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训项目开发,共同管理教学,共同培养合作企业所需人才,推进教学与课程改革。

四、结论

实践证明,机器人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是是针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要求高,教师的在教学方法模式、新方法,创新精神也就有高要求,改变以往灌书本的教学模式。因此,高职院校的机器人专业建设从学校学科建设实际出发,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对同类高职院校机器人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对教师的素质提高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专业建设必须通过政策梯度为后续发挥展创新提供有利环境,最终实现学校的培养的学生可以无缝对接各级制造业,达到协同创新。

参考文献:

[1]唐林新,邓汨方.高职院校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的探讨[J].科教文汇,2012,(8):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