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徐州2049空间战略规划研究李中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浅谈徐州2049空间战略规划研究李中森

李中森

徐州市规划设计院江苏省徐州市221018

摘要:2017年6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2017年修订),明确了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为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科学谋划徐州2049空间战略布局,为城市发展预留好空间和缓冲区,引领新一轮城市建设。本文从核心战略选择、空间战略规划研究及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产业发展突围、综合交通提升、山水生态点亮实现城市空间版图重构。

1研究背景

践行十三五,目标直指2049年,在国家“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等宏观发展战略驱动下,为打造一座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更好地继承历史文化底蕴、整合多元主体资源、凸显发展优势,特开展本次空间战略规划研究工作,对徐州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定位、方向、路径进行顶层设计。

2核心战略选择

展望2049,徐州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目标坚定不移,徐州大都市区应聚焦四方面的核心战略,经济提升目标不变,产业发展模式要变,区域交通格局不变,交通引导方式要变,人文幸福感追求不变,需求支撑体系要变,山水生态格局不变,城市空间经营理念要变,也是辩证的设想徐州大都市区发展理念的“变与不变”。

3空间战略规划研究及策略

3.1产业发展突围

3.1.1存在问题

步入区域性产业发展瓶颈期,产业结构有待突围;六大千亿主导产业纯制造,重产量,轻科创,缺品牌;大都市区“333+25”公共服务体系基本成型,以新型服务业为导向有待进一步提升。

3.1.2策略

策略一:优化市域产业空间布局,完善生产力要素网络

策略二:打造大都市区产业圈层结构,形成“五圈五轴”的产业空间布局

中央活动区:以CAZ为大都市区功能及空间核心,成为淮海经济区第一大区域经济综合中心;

主城圈层:打造宜居宜业、工作生活休闲多位一体的城市服务中心;

生产力圈层:以经开区、高新区、潘安湖、临空为首,紧密依托主城区密集的高校、科技园区与文化资源,促进产业升级与创新;

城镇圈层:错位发展,打造绿色科技、特色创新的小城镇。

外层圈层:以外围市域各市、县现状开发区为引领对接主城区。

五轴:徐宿城镇发展走廊、丰沛产业提升轴、徐州创新产业发展轴、东陇海区域辐射走廊、邳新睢产业提升轴。

策略三:以创新为突破口,重新整合产、学、研要素,形成“一廊道、两圈层”区域产业科创空间体系。

3.2综合交通提升

3.2.1存在问题

既有铁路格局切割城市,城市轨道服务区域有限;路网骨架已形成,快速联系不足;多式联运要素齐全,能级不足

3.2.2策略

策略一:构建多网合一的“大轨道”体系

京沪高铁、徐郑客专、徐连客专作为高速客运的主骨架;京沪铁路、陇海铁路作为重要的客货运通道,同时兼具城际快线功能;新建徐荷、徐阜、徐宿淮盐以及徐州到临沂、日照城际铁路作为联系大都市区与区域节点城镇及周边地区的重要客运通道;以铁路货运外环线为核心的各类支线、专用线、疏港铁路组成便捷的货运网络;积极研究陇海铁路向北绕行,京沪铁路向绕行,实现“货运外绕,货站外迁,内客外货”。

策略二:构建层次分明的城市结构性道路体系

新建东西高速二通道徐临高速,预留徐商高速通道,开通南北高速三通道徐明高速;建设环状+放射状的快速路网,完善城市结构性主干道,与现有高速外环贯通,沟通外围各片区,缓解高速环的交通压力。

策略三:建设多式联运下的大物流体系

根据徐州产业发展要求和物流需求特征,构筑公铁联运、水铁联运、空铁联运空路联运、海陆联运五大多式联运体系。

3.3山水格局点亮

3.3.1存在问题

山水人文资源丰富,但缺乏区域认同感与功能植入;自然山水格局明显,生态要素面广量大但分布不均、等级不全;绿地用地的增加主要集中在大型的风景区周边,市区内部街头绿地及小型公园的建设步伐缓慢。

3.3.2策略

策略一:生态共保锚固市域生态系统

从生态廊道及生态保育区入手,形成跨地区基础性生态源地和生态战略保障空间,为维护水资源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自然灾害风险等提供缓冲空间。

策略二:构建大都市区生态网络格局

构建“环、楔、廊、园”的大都市区生态空间体系

“一环”:指“近域绿环”,控制并保护近域周边京杭运河、九里湿地、桃花源湿地、云龙湖风景名胜区、市域边界、吕梁山风景旅游区、快速五环,构建近域地区兼具生态过度功能与休闲游憩功能的绿色景观缓冲带。

“六楔”:九里楔形湿地、大彭楚王山闸河楔形、泉山楔形绿地、棠张奎河琅溪河阎河楔形、开发区房亭河大庙山楔形、凤凰山大湖水库楔形,与大都是区生态空间相互贯通、有序衔接。

“八廊”:拖龙山生态廊道、京杭运河、洞山、故黄河、玉带河、房亭河等通畅性生态廊道,引导各片区之间、片区与郊区之间生态环境的共生。

“多园”:分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和社区公园,包含云龙风景名胜区公园、大龙湖公园、九里山古战场遗址公园、翠屏山公园、两汉公园、九里湖公园、大黄山、潘安湖等。

策略三:以山水格局、深厚文化底蕴,提升大旅游潜力

以静态的自然风景主体(山、河、湖、园)与人文历史主体(两汉文化、文化创意)为主,塑造品牌和知名度,打造复合文化创意、商业休闲的大旅游产业,营造人性化、体验感强的旅游公共空间和设施平台。

4空间版图重构

在空间发展战略方面,需统筹现阶段地方主体发展热情,以“强核、外溢”到“布网、整合”为发展思路,梳理并整合各项要素推动地区空间版图重构,构建多网合一的空间范式,形成“中心开敞、轴线集聚”的空间布局结构、“恣意呼吸、拥山抱水”的山水生态格局、“轨交引领、圈层放射”的综合交通网络、“多中心主城、综合化新城、特色化远郊市镇、魅力田园化乡村”的大都市区一体化城乡空间体系。

4.1空间布局方案

总规划用地面积3126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开发区片区+高新区片区+贾汪+潘安新城+临空产业园建成区面积约720平方公里,人口约380万人,其余建成区面积约160平方公里(不含村庄),城镇人口约100万人(含中心镇/小城市、一般镇及集镇),农村人口约20万人。

4.2空间发展战略

4.2.1“恣意呼吸、拥山抱水”的山水生态格局

以山、河、湖、田锚固生态基地,遵循“呼吸城市”的空间布局理念,形成三片山水生态片区,楔入城市,打造与自然共生、与山水相依的一体化城乡生态系统。

4.2.2“轨交引领、圈层放射”的综合交通网络

在现有的京沪、陇海铁路基础上,增设铁路外环,疏解穿心货运交通,对接面向的徐荷、徐阜、徐宿淮盐方向的放射状城际铁路,铁路外环线构筑限定中心城区蔓延的第一道增长边界。高速环结合五环,是中心城区功能拓展的主要范围,再融合郊野生态功能,共同形成限定城市增长的“郊野生态环”,锁定中心城区增长边界。

4.2.3“多中心综合化主城、特色远郊市镇、美丽田园乡村”的大都市区城乡空间体系

形成“1+2+2+3+x”大都市区城乡空间体系

中心城区(1+2):1(主城区)+2(中心城区功能拓展片区:开发区、

高新区)

大都市区近域地区(2+3+x):2(新城:贾汪新城、临空产业区)+3(远郊新市镇:郑集、大许、张集)+x(田园乡村小城镇)

5结语

以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目标,科学谋划徐州2049空间战略布局,优化铜山和贾汪片区规划,明确新的功能和定位,为主城区发展留出空间和缓冲区,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重点在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综合交通、生态环境上谋实招、下实功、见实效,突出抓好淮海经济区经济、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科教文化“四个中心”规划建设,打造极具实力、令人信服的中心城市,撬动徐州新一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20年)》(2017年修订).

[2]《徐州市新型城镇体系规划》.

[3]《徐州市建设综合交通规划枢纽城市专题》

[4]《2017年度徐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4]《江苏省优先发展徐州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