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药疹发病机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2

浅谈药疹发病机理

杜斌

杜斌(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皮肤科163001)

【中图分类号】R75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9-0137-02

【摘要】目的浅谈药疹发病机理。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药物可作为抗原,通过口服,注射和其他途径进入机体内刺激网状内皮系统产生抗体(IgE或IgG、IgM)或使淋巴细胞致敏,此为药物反应的致敏阶段,当再次用药,抗原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作用下即可引起变态反应。

【关键词】药疹发病机理

药疹发病的机理非常复杂,近年来虽有进展,许多问题尚需进一步弄清,目前认为有下列几种,但主要是变态反应。

一、变态反应

是指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药物刺激引起的内部组织改变或生理功能紊乱而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这是引起药疹最主要的原理。

1.药物变态反应的特点

(1)反应表现不属已知药物的药理作用,也不是毒性反应。

(2)与药物剂量无线性关系。

(3)有一定的潜伏期,首次用药经过4~20d或更长(平均为8~10月)的致敏期,使机体处于潜在性变应状态而无症状,如继续用药,4~5d后发生变态反应,再次用该药则数分钟至24h内发生反应。

(4)临床常见表现为发热,各类型皮疹、血管性水肿、血清病综合征,哮喘及嗜酸性细胞增多等,与典型的异性蛋白变态反应相似。

(5)停药后症状通常即自行消退,再用该药或化学结构相关的药物,症状可重现。

(6)反应仅发生于少数人,并有脱敏的可能性。

(7)某些药物(如青霉素,奴佛卡因,TAT等)的皮内试验常为阳性。

(8)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常有良效。

2.药物变态反应的基本原理

药物可作为抗原,通过口服,注射和其他途径进入机体内刺激网状内皮系统产生抗体(IgE或IgG、IgM)或使淋巴细胞致敏,此为药物反应的致敏阶段,当再次用药,抗原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作用下即可引起变态反应。

药物抗原大致可分两类:一类具有完全抗原性的巨分子药物,如血清制剂,疫(菌)苗、内分泌抑制剂、酶类、右旋糖酐等蛋白质。多肽激素和多糖类药物,能使机体产生相应抗体,使机体致敏,第二类为简单化合物,系小分子半抗原(分子量为500~1000),其虽具有特异性抗原决定簇,但不能单独使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其必须先与载体蛋白(如血液中自蛋白,复性DNA细菌代谢产物,或γ-球蛋白等)的共价键结合成为不可逆的稳定的半抗原一载体复合物,方具有抗原性及特异性。此类性质的药物甚多,主要有抗菌素,解热镇痛药,镇静剂等。但目前对各种药物的降解,代谢途径,载体形成过程以及结合形式等了解还不多,然而从化学结合来看,具有苯核和嘧啶核的药物抗原性较强,因而药物的代谢产物在形成半抗原复合物中有重要意义。能诱发变态反应的代谢物除醌类(抗原先质)和苯核及嘧啶核外还有(苯二胺)N=NNH2(氨基偶氮苯)、(苯胺)、(硝基苯)、(对氨基苯甲酸)及H2N-SO2-NH2(磺胺),其他还有环氧类,硫。

3.常见药物性变态反应类型

根据药物变态反应的免疫病理机理,目前可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根据Cell和Goombs分类有四型,第I、Ⅱ、Ⅲ型与体液抗体有关,第Ⅳ型与致敏淋巴细胞有关,I型(速发型)主要由IgE抗体介导所引起,其次可能与IgG有关,Ⅱ型(细胞毒型)由IgG或IgM抗体介导所引起,多数情况下并有补体参与。Ⅲ型(抗原一抗体复合型):由IgG或IgM与补体C3及C567介导引起,Ⅳ型(迟发型)由T细胞(致敏淋巴细胞)引起。

4.常见的药物变态反应的类型,药物及临床表现

二、药物交叉过敏与多元过敏

药物的交叉过敏见于下列情况:①对一种药物过敏者当再用另一种与前者化学结构相关的药物引起反应,如磺胺和普鲁卡因之间的交叉过敏;②或已被一种具有高度潜在过敏性药物所致敏者,以后又用另一种结构相关药物时发生反应。如长期,广泛应用青霉素的人群中,也影响到新青霉素的过敏反应率,再则药物在体内的降解物或代谢物在免疫化学上与原先变应之结构相似或一致而引起反应,如抗原先质醌类和醌亚胺类引起广泛的交叉过敏。

三、光敏反应

指药物等光敏物质通过内用或外用而进入黏膜与皮肤组织内,当暴露于日光或相当于日光光线照射而诱发的不正常反应。药物引起的光感反应需要2个条件,一是摄入光敏感剂,二是接触光线包括日光、灯光、紫外线等。而反应程度的轻重主要因素是光敏物的浓度和吸收光的光强度,后者又和作用光谱密切相关,然而不同的光敏反应又通过不同的机理而致病。

四、积蓄中毒

指由于药物或其代谢物慢性积聚在皮肤黏膜组织内所引起的病变,如长期用铋剂加上口腔卫生不良的患者,在牙龈缘出现兰灰色“铋线”;又如长期服用阿的平可致皮肤呈浅黄色。近几年来观察到大量服用维生素A,可出现维生素A中毒。

五、生态平衡失调

药物能扰乱皮肤或黏膜表面不同微生物之间正常生态平衡,由于药物抑制了自然竞争者致使对药物耐受的菌株迅速繁殖或原来静止状态的共生菌变为致病菌,临床上多见于应用广谱抗菌素后引起口腔黏膜,肛门,生殖器的念珠菌病等。

参考文献

[1]吴志华.现代皮肤性病学.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