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关于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思考

杨晓莹

弥渡县地震局云南弥渡675600

摘要: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形式,无论是唐山大地震还是汶川大地震,都给我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地震始终是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因此,应该不断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当地震发生时能够将损失降到最低,切实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工作。但是,在当前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应急救援工作发展缓慢。本文将通过分析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改进措施,为地震应急救援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震应急救援;问题;对策

我国的地震活动范围较广且强度较大,地震发生的频度也较高,这给我国社会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国家相关部门认识到了地震灾害处理的重要意义,在地震突发事件处理、震后社会秩序恢复和重建等工作中不断探索,使得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尽管如此,在当前地震应急救援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灾情信息统计收集制度不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人员设置不合理等,严重限制了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水平的提升。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性工作,也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视,加强地震应急救援法制建设,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为地震应急救援提供保障,增强工作人员素质,促进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发展。

1、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相关部门对于地震应急救援的认识程度不足。政府部门领导人员未意识到救援工作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缺乏对于救援工作的深刻认识,导致应急预案缺失。经费投入的不足,也会限制救援队伍的建设,救援设备和技术过于陈旧,不利于提升救援的高效性。其次,地震应急救援机制不完善【1】。各个部门之间不能够在救援中形成联动机制,救援工作缺乏统一的指挥,导致救援陷入混乱状态。最后,信息共享存在阻碍。加强灾情信息的共享,有利于各级部门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但是由于信息化建设的薄弱,导致灾情信息的获取和发布、传递存在阻碍,降低了救援的效率。

2、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改进措施

2.1加强横向联动协同模式研究

横向联动协同模式,是突发事件发生时采取的一种紧急处理模式,通过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共同实现突发事件的解决。横向联动协同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明确事故处理的最高指挥部门与协助部门,并实现部门责任的落实,提升应急事故处理的效率,避免在救援工作中出现秩序混乱的状况。在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中,也应该加强横向联动协同模式的研究,制定地震应急救援工作预案,当地震发生时确定救援的最高指挥部门与协助部门,明确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分工,在第一时间将地震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2.2完善地震应急联席制度

在地震发生后,现场救援的指挥权至关重要,联动机制的建立能够实现指挥权的明确,对救援工作进行清晰而明确的指挥。应急联席制度的建立,能够促进区域与区域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领域与领域之间的联动,在地震应急救援中能够将不同部门的功能与价值发挥至最大,明确不同部门的分工和责任,在协同工作中完成应急救援工作。应该避免电力部门、武警、消防和军队等部门之间的平行关系,确立明确的指挥部门对整个救援工作进行指挥,提高救援的效率。

2.3完善灾情信息处置管理机制

灾情信息处置管理机制的完善,是提高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关键,这就需要完善工作责任追究制,提升救援中每一个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保障救援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担负起应尽的职责【2】。还应该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对于表现积极的优秀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对于在救援工作中态度不积极的人员进行问责,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灾情信息的获取应该更加多样化和科学化,保障灾情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为此可以建立相应的应急基础数据库,为灾情信息的获取与发布提供保障。

2.4建立健全灾情信息处理管理制度

灾情信息处理管理制度的建立,应该以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例如参照《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地震应急预案》等,保障制度的可行性。灾情信息获取应该由应急指挥中心统一进行,明确灾情信息的获取渠道,对信息收集内容和范围进行划分,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实现制度的有效落实。

2.5提升地震应急预案的科学性

在制定地震应急预案的过程中,应该保障预案的层次性,根据不同地方的特点对应急预案进行区分,把握应急预案的重点,并细化救援工作内容。职能部门应该在明确自身职责的基础上,实现职责的具体化,提升应急预案的规范性与可实施性。还应该对地震区域的地形特点、地震强度等进行充分分析,保障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在救援工作中提升救援效率【3】。此外,对于应急预案的落实情况应该进行严格监督,保障救援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符合相关规定与要求,避免救援人员的盲目性,维持救援过程的良好秩序。

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需要从国家、部门和地方三个环节入手,保障生命线工程、大型企业应急预案制定的规范性与专业性。在城市中,对于学校、医院和车站等人口密集场所,也应该督促其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相关部门应该建立预案评审制度,引导各部门和群众参与到地震应急救援的演练中。地震灾情速报系统的建立,能够帮助相关部门对应急预案进行完善,对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的责任进行明确,保障灾情速报网络的通畅性。

2.6完善地震应急救援技术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地震应急救援中应用先进的救援技术,能够提升救援的效率,保障救援人员的安全,降低人民群众在地震中遭受的损失。通过结合遥感技术、电子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提升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科学性与专业性,能够在评估灾害损失、响应指挥决策和判断余震趋势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帮助各级部门提升应急救援的针对性,合理配置应急救援资源。引进先进的搜索与营救技术设备,加强资金投入提升后勤保障条件,技术体系还应该能够对救援能力进行有效评定,实现救援队伍预警分级。地震应急救援设备的研发应该不断创新,建立信息化应急救援技术平台,为救援工作的协调管理提供保障。加强对于遥感技术、GPS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针对重点救援目标制定相应的技术体系,完善经济损失评估方法【4】。

2.7提升救援队伍整体素质

地震应急救援队伍是保障救援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因此应该打造专业化极强的应急救援队伍,加强队伍人员配备,对全体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帮助其树立责任意识和职业精神。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演练,提高紧急事故处理能力。

3结语

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不仅仅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能够切实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在目前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中,依旧存在认识程度不足、救援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限制了救援工作的开展。因此,应该在建立健全相应联席制度与灾情信息处理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保障地震应急救援技术系统的科学性,建立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为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开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胜玉,葛文静,薛安邦.我国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问题研究——以“8•8”九寨沟地震救援为例[J/OL].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3.

[2]高娜.浅谈汶川地震后我国地震应急救援能力进展[J].中国应急救援,2018(03):20-24.

[3]何宁.通过汶川地震对我国应急救援工作的几点思考[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11(01):69-72.

[4]刘世全,袁玉刚.对我院地震救治工作后灾害应急救援管理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0):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