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感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感的培养

刘剑斌

(平南县中学,广西贵港537300)

摘要:历史感是指对历史的体验和感受,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感能够帮助学生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历史学核心素养。结合教学经验,文中主要探讨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感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感;培养策略

新课改指出,历史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历史感,使学生能够对历史知识产生情感方面的感悟和认同。在历史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关注历史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使学生对历史事件产生代入感和认同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一、积极创新历史讲解的方式

老师在讲解历史知识时,需要增加历史知识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热情:

一方面,老师在讲述历史知识的时候要注意情感教育,让学生体会到历史事物、历史事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文化、情感价值,使学生产生“共情”之感,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体验性,培养历史感。比如在学习《辉煌灿烂的文学》一课时,共分为三部分: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和元曲》、《明清小说》,老师可以告诉学生:“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多样,体现了古人对国家、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观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产生了诸如李白、杜甫等等著名的诗人、作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怀和品质,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人情风貌,对塑造人优秀品质、对历史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描述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历史认同感和自豪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也更加认真、投入。并且很多学生还积极发言,介绍了自己最喜欢的古代诗词、作品等,不同的文学作品形式多样、所表达的情感也十分丰富,使整个课堂十分生动。

另一方面,老师在讲解历史知识的时候,可以将书中的内容和当下话题度较高的历史节目、影视剧等结合起来,这样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一课时,老师给学生们推荐了近期评价非常高的影视剧《大江大河》,该剧讲述了1978到1992年间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以宋运辉、雷东宝、杨巡为代表的先行者们在变革浪潮中不断探索和突围的浮沉故事。有的学生自己也看了这部电视剧,老师讲电视剧中的剧情和课本中的改革开放事件结合,学生们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此外,老师还可以向学生们推荐了《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作品,这些节目形式新颖,趣味性强,包含了大量的历史知识,可以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历史感。

还有就是老师在上历史课的时候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在讲解课程时,一边通过语言进行表述,一遍通过视频、图片等加以展示,在学生们的脑海中形成更加直观的画面感,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学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相关课程时,老师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当时中国所处的恶劣环境,在网上找了大量的资料,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贫困、落后,让学生深入的了解到中国寻求民主的必要性,也让学生意识到抗日战争的残酷性。比如在学习“九一八”事变时,老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让学生深刻的体会一下国家被侵略时的悲痛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二、重视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鼓励学生就某一历史事件展开小组讨论,开展讨论式教学。高中历史教学总是面临着课堂氛围沉闷的问题,老师讲解占大多数的时间,所以很多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高。讨论式教学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的手中,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们针对同一个问题各自发表观点,各抒己见。或者是以小组形式,组内得到一个结论后,去和其他的小组辩论问题,分析问题。这种讨论式教学让整个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活泼,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反复说明自己对知识内容的观点,不仅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也形成了一种历史认同感和代入感。

比如在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课时,学生们对于儒家在治理国家方面的优越性产生了分歧,有些学生认为国家的儒家过于仁厚,应该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才能推动国家进步。经过学习书本中的知识以及查阅一些资料,学生们意识到这节课中所说的儒家思想,并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它融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兼容的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能够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所以更加受到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在历史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还原历史事件的场景,让学生扮演历史事件中的关键角色,向同学们还原当时的场景,这种方法能够将学生带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在学生的内心深处产生历史事件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历史感。比如在学习《现在中国的对外关系》的相关知识时,学生们模拟了“亚非万隆会议”的场景: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会议,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系的问题。但是在会议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周恩来同志将自己的发言稿发给各国代表,并作出补充发言,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在这个模拟的过程中,还原了一个历史场景,营造出了紧张的气氛,让学生们更深刻的意识到“求同存异”这一方针的作用和意义,也提升了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感能够拉近历史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各种历史事件的原因、背景、意义等,了解历史事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这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程一锦.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汽修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18(07):147.

[2]赵永红.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感途径[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07):173+175.

[3]程燕.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4]胡小丽.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5(17):124.

[5]帅文.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探索[D].广西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刘剑斌(1982.02-),男,广西贵港市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