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视野下和谐党际关系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4-14
/ 4

科学发展视野下和谐党际关系构建

赵晓昕

党际和谐是指政党之间一种长期的持续的和有效的合作,是政党间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是政党与政党之间竞争与合作、差异与共识、稳定与活跃等关系之间的交叉点。在新的改革开放的形势之下,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和谐的党际关系仍然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和追求。

党际和谐;科学发展观;民主党派

[中图分类号]D6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03-03

党际和谐是指政党之间一种长期的持续的和相对稳定的有效的合作状态,是政党与政党之间竞争与合作、差异与共识、稳定与活跃等关系之间的交叉点。

一、和谐党际关系是科学发展条件下党执政的目标追求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历史上保持了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也是一部各党派间和谐相处的历史。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间的和谐的关系不是天然的,在新的改革开放的形势之下,在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和谐的党际关系仍然是我们的目标和追求。

(一)党际和谐是多元社会结构背景下社会整合的需要

社会整合是政党的基本功能之一。在现代国家体系中,执政党充当着民众的动员者、政府的组织者、国家与社会的联结者以及社会利益的整合者的角色。作为“整合的工具”,执政条件下的政党整合的手段主要包括价值整合、制度整合与组织整合。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利益需求逐渐得到承认,利益需求逐渐分化,社会结构逐渐分化。在这种情况之下,已经习惯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利益整合的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受到了挑战。目前,中国共产党组织网络日益健全,遍布整个社会,这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党的决策反映了绝大多数群众声音。但这还是不够的,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关系的协调,以及不同阶层人民内部矛盾的化解,都迫切需要我们加强社会整合。对于民主党派所各自联系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劳动者来说,整合就要有效的利用和完善现有的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谐的党际关系可以使得各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都有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组织和渠道,并且,这种利益整合和表达过程是有序的,有效的。这有利于使党的决策最大限度的反映广大群众的声音,缓和由于利益的无法表达或无法有效表达而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

(二)党际和谐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追求下政治参与的需要

政治参与,就其广义而言是指公民为实现或扩展自身利益而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政治体系施加影响的活动。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和衡量标准。公民政治参与的拓展,可以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从而构筑起现代政治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公民政治参与的空间的拓展不仅有利于增加政治制度的整合的能力,还可以避免公共权力超出其运行边界而产生的异化,在权力所有者和权力行使者相分离的情况下,发挥其重要的政治功能。改革开放尤其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市场观念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市场原则下追求自我的利益已经成为人们行事的准则。同时,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收入水平和认识水平不断提升,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和逐步增强。这样,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由于利益分化而产生出各个阶层为了自身的利益诉求希望通过各种各样的政治参与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决策,这种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愿望给中国政党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在现实条件下,和谐党际关系的构建会给现有政治参与的扩大提供空间。当前,和谐党际关系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执政党和参政党所代表的全社会范围内绝大多数公民平等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倾听别人的观点。通过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参政党之间的和谐相处通力合作与广泛的讨论和对话,形成共识或找到最大的共同点即共同利益,在理性的讨论和协商中做出大家都能接受的决策,这样能够容纳各种政治表达,将各种政治资源、政治诉求综合起来,吸收并同化于一个共同的目标中,培养社会各阶层的政治认同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党际和谐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条件下科学决策的需要

党的执政的过程其实就是决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国家唯一的执政党,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引领和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在这种特色的政党体制之下,执政党是不允许犯错误的,对其他国家政党而言非常细小的错误如果发生在我们党身上,对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都会产生难以估量的损失。历史已经证明,一旦我们党犯了错误,一旦我们党决策失误,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遭受劫难。这就要求党的决策更加科学更加准确,防止和减少失误。

在中国当前政治架构中,执政党和参政党间的和谐共处有利于决策科学化的实现。各民主党派在这种和谐氛围中有效的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履行政治监督、民主协商、参政议政的功能,这就会成为中国共产党单一决策的有力补充,弥补决策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纰漏和不足。民主党派的成员及其联系的群体很多都是素质较高的知识分子,因而决定了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的较高水平,这会给执政党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有助于实现党的决策的科学化。

(四)党际和谐是社会主义建设任务下力量动员的需要

政党有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在新的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面临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构建和谐党际关系,加强民主党派功能和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发挥他们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作用。可以提高他们自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质量,提高扩大广大成员有序的政治参与,畅通社会主义民主渠道,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反映群众利益诉求、畅通社情民意、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方面的作用,调动广大成员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和谐的党际关系可以在利益多元化的今天,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聚集和凝聚各个党派所代表的力量,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进行。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者不能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要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就必须把全社会的力量发动和动员起来,聚集起来,使整个社会具有向心力,产生一股巨大的合力,实现社会发展目标。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党际关系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党际关系深层次上的理论一致性

从直接意义上讲,科学发展观是在全面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经验,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的盲目追求GDP的增长,忽视先进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和人的全面发展,忽视质量、效益、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等突出问题和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是,作为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不仅仅为妥善应对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基本原则,其所蕴含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方法对民主党派的建设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全面、协调、持续和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我国政党制度产生的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基于我们国家的自身现实上产生的。它是马克思政党理论和中国特色成功结合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充分考虑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进步的需要之后做出的正确的选择。衡量这种制度是否先进,不能简单的用所谓的西方政党标准,而是要把它放到能否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进步上来,放到是否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来,放到以人为本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全面的拨乱反正,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中会议上发表了《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对民主党派的历史任务进行了阐述,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的工作逐步恢复。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学发展观和我们政党制度的追求是一致的,与和谐党际关系的构建的精神是契合的。党际和谐就是为了建立党与党之间协调、持续、长久的合作关系,构建这种关系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二)科学发展观拓展了民主党派发挥功能的渠道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亲密友党,从这个角度来讲,民主党派也和中国共产党一样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工作的指针。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从党建立以后,无论任何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的目标和方向。以人为本的最终落脚点就是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中国共产党将执政为民作为自己的奋斗准则,民主党派也应当以“参政为民”为己任,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学发展观是从根本上拓宽了民主党派发挥功能的平台,为参政党功能的发挥提供了根本性指导,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民主党派在贯彻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上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民主党派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党员主要是一些高素质人才,具备丰厚的智力资源,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强大的智力优势。其次,民主党派的根本任务是参政议政,其目标也是着眼于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巨大的功能优势。第三,民主党派的是具有进步性和广泛性组织,其组织形式有很大的包容性,完全可以博采众长,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而言具有一定的组织优势。

(三)科学发展观开辟了民主党派建设的新途径

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党的各方面建设不断推进,党的执政能力显著提高。但同时,几个参政的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却进展缓慢。在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之下,参政党建设水平与参政党功能的发挥直接影响着执政党的决策和执政水平的提高。参政党的建设就像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一样,有着其他国家党派所没有的鲜明的特点,这是一套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参政党的参政意识。政党意识体现为政党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长期以来,参政党建设较注重于思想改造教育,注重于代表人物的“代言”,缺乏一个完整的政党形象。①”与执政党相匹配,参政党自身建设也要注重加强党的参政能力建设,要对政党意识、政党运行机制以及政党活动进行全方位建设,特别要注重提高参政党的整体素质,发挥参政党的整体功能作用。”强化民主党派的政党意识,就是让广大民主党派成员真正认识到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先后提出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的背景之下,在参政党建设过程中,参政党面临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这都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必须坚持用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广大成员的头脑,打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础。民主党派应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建设,在思想上将科学发展观摆到重要的高度上来,使广大成员进一步明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广大民主党派成员要进一步明确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将自己参政议政的工作和行动落脚到科学发展上来,把力量凝聚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来。

三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参政党组织建设。没有完整的组织系统和健全的组织结构,民主党派是不可能完成其历史使命的。笔者认为,当前,加强民主党派的组织建设必须着重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领导班子建设。领导班子人员的选拔要慎之又慎。要选拔政治立场坚定、与共产党真诚合作,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党派内有较高威信的人进领导班子。二是要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严格组织发展,既要扩大民主党派的影响力,又要保证民主协商制度的稳定和发挥作用。如果在发展党派成员时,只是注重发展对象的学历、职称、职务的高低,而忽视发展对象的政治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那么,由此建立起来的组织,只能是一个学术团体,而不是一个政治组织,更谈不上是一个政党组织。如果只有组织成员和基层组织的增加,以及组织范围的扩大,忽视了组织的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忽视了组织架构的合理性和参政议政的本质职能,那么,这个组织必然是一个松散的、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且失去前进方向和持续发展,甚至失去存在价值的组织。三是搞好基层组织建设。无论是对执政的共产党还是对参政的民主党派来说,基层组织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各民主党派联系各自所代表群众的桥梁,是民主党派保持着生机和活力的力量源泉。只有把基层组织工作搞好了,民主党派工作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四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参政党党内监督机制建设。

各民主党派一直没有建立自己的监督机构和监督机制。很多民主党派成员思想上不够重视监督问题,认为民主党派组织的存在不过只是一种政治摆设,发挥的作用很有限,并且民主党派的参政地位决定了民主党派及其成员没有接触利益的机会,因而没有监督的必要。但是,随着我们政党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发展,在和谐党际关系的创建中,民主党派发挥作用的途径在逐渐拓宽,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也不断在提升,所以,为了更好地提高参政议政的水平和能力,防止个别民主党派领导失职、渎职现象的出现,民主党派内部建立监督机构就显得十分必要。

笔者建议,各民主党派在党内监督上可以学习和借鉴执政党一些好的做法,定期召开党内民主生活会,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建立党内监督和制约机制,以加强自身监督工作。

三、科学发展条件下构建和谐党际关系的指导原则

新的历史条件下,和谐党际关系的构建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与参政的民主党派的共同追求,也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题中之义。笔者认为,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构建和谐党际关系需要在以下几个基本指导原则下进行。

(一)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

如邓小平所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始终是硬道理,经济建设始终是我们全部工作的中心。发展是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也是解决中国一切现实问题的关键所在。科学发展观倡导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但还是关于发展的指导方法。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参政党应把科学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将发展作为自己参政和发挥作用的第一选择。在参政议政过程中更加关注国计民生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加注重发展的科学性、统筹性和协调性,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应该毫不犹豫的肩负起为民参政、为民献策的任务,更加深入地研究由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衡所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就如何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如何建立适合新时期要求的困难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等事关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提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而又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

(二)坚持改革与稳定相统一的原则

党际“和谐”是党际关系的一种理想状态,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追求目标。和谐的实现,总的来说是一个从低级向中级、高级循序递进的过程,社会主义和谐党际关系的构建也是如此。和谐党际关系的构建必然要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推动我国政党制度的完善和改革,但改革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否定改革并不意味着追求一种政治上的“休克疗法”。构建和谐党际关系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反映群众利益诉求、畅通社情民意、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方面的作用,加强执政党与参政党间的合作,调动广大成员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要立足国情、党情,根据已经具备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构建和谐党际关系,又要坚持着眼长远、面向未来,做好长期努力的准备。在这一进程中,无所作为不可取,急于求成也无济于事。党际和谐的前提是有利于党的领导的实现,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三)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重要特点就是“和而不同”,既承认各个政党间的差异性,又不否认它们之间的长期共存、荣辱与共。在这种特色的政党制度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存在着差异,参政的各民主党派之间也是有差异的。作为参政党,各民主党派反映和代表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利益诉求,所以,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及各民主党派之间在具体的利益上会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各党派之间也会就某些具体的政策主张、工作方案的不同而产生矛盾。但差异性不否定和谐,并不意味着政党间的互信互助的政治局面无法实现。中国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党际关系能够和谐的根本保证。党际和谐的前提是承认差别,和谐的达到也并非要消除差别。差别的存在是我国特色政党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前提。执政党以一种宽容理性的态度尊重差别,尊重听起来不太“顺耳”的声音,这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党际关系和谐的自然形态。

(四)坚持双向互动的原则

和谐党际关系的构建是双向的,所谓的双向就是说和谐党际关系的构建不仅仅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参政的民主党派的事情,它的构建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共产党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居于领导地位,这决定了它在和谐党际关系构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但如果没有参政的各民主党派的支持、参与和配合,和谐党际关系的美好目标也无法实现。所以,只有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以及各民主党派相互之间形成一种互助互信、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和谐党际关系才能最终实现。

(五)特色和借鉴相统一的原则。

从本质上讲,政党制度和党际关系属于各自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每个国家的政党制度与党派关系都深深打上了自己国家传统和现实选择的印记。所以,构建和谐党际关系首先要坚持“中国特色”,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决不能照办别国的政党运行模式。但是,中国的民主政治要发展,也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和有益的成果,借鉴某些具有普适性的做法。认真研究其他国家的既已形成的政党制度,把得到时间检验的成功经验同我们自身的制度结合起来,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种类型的政党在处理党际关系方面所积累的有益经验和成果,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政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促进和谐党际关系的实现。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李小宁主编.统一战线新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注释:

①廖继红,从政党文明视角看参政党的建设与发展,天津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第1期。

作者简介:

赵晓昕,男,1984年出生,山东临沂人,现就职于广东省委党校研究生部,主要研究方向为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