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例地震后焦虑抑郁伤员的心理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7例地震后焦虑抑郁伤员的心理干预

张玉珍李春艳陈琳

张玉珍李春艳陈琳(川北医学院附院四川南充637000)

【中图分类号】R74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8-0378-02

【摘要】报告了7例地震后焦虑抑郁伤员的心理干预。主要措施包括:确立首问负责制、增强护患沟通、正视残肢现实、集体心理干预与个体心理干预相结合、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干预、引导情感宣泄。经积极治疗和心理疏导,患者康复出院。

【关键词】心理护理自然灾害焦虑

抑郁2008年5月23日我科收治7例地震伤致骨折患者,入院后我们不仅注重躯体损伤的救治,并且在第一时间对所有伤员进行了心理评估,采取了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病例介绍7例患者为地震后四川籍伤员,女性3例,男性4例,年龄15—62岁,平均年龄41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例,初中

2例,高中2例。伤情:多发性骨折1例,上肢骨折4例,下肢骨折2例。7例伤病员中,丧亲者2例,其中丧姐1例,丧偶1例。经过1个多月精心治疗护理,重点采取了针对性的心理干预、集体心理干预与个体心理干预相结合的措施,伤员身体恢复良好,情绪稳定,陆续出院。

2心理干预措施

2.1小组工作制由主管医生、精神科医生、经过心理学培训的护士、责任护士组成的治疗和护理小组,固定分管7位地震伤员。伤员到达之前,小组成员接受心理干预相关知识培训,共同参与晨间交接班,了解伤员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相互传达和反馈信息,探讨干预方案和措施。

2.2

确立首问负责制确立“首问负责制”,即第一个接诊的护士为该伤员的责任护士,针对伤员的不同心理反应,做好心理护理,陪伴患者,直至伤员身心康复;病情危重、心理问题突出的,由护士长任该患者的责任护士。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第一时间来到病床前问候伤员,查看伤情和病情,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了解受伤情况、被救经过以及家人伤亡情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心理特点,我们制定了个性化护理计划及心理疏导措施。

2.3

增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与伤员沟通时,本着理解伤员的原则,以一个真诚、自然而又沉稳的表情出现在患者面前,让他们有一种依靠感;其次是关心他们的生活,及时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在尊重伤员与伤员建立相互信任的良好医患关系基础上,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2.4帮助正视残肢现实,重树生活信念

2.4.1

锻炼患者自理能力指导患者正确摆放肢体于功能位,对残端进行按摩、拍打等训练,为安装假肢做准备。同时锻炼自理能力,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护理技巧,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

2.4.2

指导患者转移注意力行入院宣教时,对患者讲解幻肢痛产生的机理,换药时手法轻巧。疼痛剧烈时遵医嘱给予麻醉止痛剂,亦可应用非药物治疗缓解疼痛,如指导患者抚摸残端,转移患者注意力等[1]。

2.5

引导情感宣泄,承认并接受事实为减少对患者的心理伤害,让他们多看书、看报、看电视和听音乐等转移注意力,使他们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同时陪在他们的身边,听他们诉说遇难亲人的事情,让其尽情地哭泣,宣泄自己的情感。

2.6

关注伤员的情绪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干预

2.6.1

对焦虑不安的伤员让他们表达内心的焦虑、恐惧;对处于严重应激状态,沉默不语的患者采取陪伴、握手、触摸的方式与伤员建立信任和亲密关系;对不能联系到家人的伤员,通过医院或媒体等渠道联系家人以缓解内心的焦虑不安;对焦虑状况严重、睡眠紊乱的伤员适当使用抗焦虑和镇静安眠类药物。

2.6.2

对丧亲后情绪克制、回避的伤员,提供安全、安静的环境,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对于内疚自责明显的伤员进行认知调整;对残肢者采取小组心理辅导方式进行干预。在情绪稳定,逐步接受事实后,向他们介绍假肢的情况,并且邀请已安装假肢的伤员对他们现身说法,树立信心。

2.6.3

对忧郁较为严重的伤员要随时关注情绪变化,注意安全,加强陪护,防止自杀,同时请精神科会诊;对情绪易激怒的伤员根据医嘱使用镇静药物。

2.6.4

加强社会支持创造条件,调动社会支持;提供固定休息室,方便家属和伤员之间交流沟通;招募有护理和心理知识、会讲四川话的志愿者为没有家属陪护的伤员提供帮助等。

2.7

集体心理干预与个体心理干预相结合我们采取了召开工休座谈会,每周2次进行集体心理干预。在集体心理干预的基础上对焦虑、抑郁程度严重的伤员,由院心理咨询小组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鉴于这一部分伤员单纯的心理疏导难以达到较好的疗效,必须加服抗焦虑、抑郁的药物。

3小节

在遭受重大精神创伤后70%—80%个体会发生创伤性应激障碍而导致长期的精神痛苦[2]。通过对7例地震患者成功的心理干预,我们认为对此类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必须做到有耐心、有序、有效和持久。帮助患者健康积极的应对失落、焦虑、抑郁,跨越悲哀,维系希望,逐渐适应地震后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3.

[2]胡冰霜,梁友信.创伤性应激障碍[J].国际医学精神病分册,1997,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