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尊水平调查及提升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6-16
/ 3

中学生自尊水平调查及提升策略

吉宇波张媛杜夏华乌日娜

吉宇波张媛杜夏华乌日娜

(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010059)

【摘要】目的:自尊对中学生的认知、情绪、行为和动机形成全方位的影响,树立中学生形成具有自尊、自爱、自立和自强的品质有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和更愉悦地感受生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对山西省长治市沁县实验中学在校407名初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性别及家庭居住环境在自尊水平上差异显著。结论:中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高自尊能有效促进其发展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应从获得重要他人认可、提高能力水平和进行正确归因三方面进行。

【关键词】中学生;自尊水平;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6-0053-02

1.引言

自尊也可以称为自尊心或自尊感,它是“个体对自己通常持有的评价,它表达了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有价值的”。

1.1自尊研究的意义

“自尊是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人类认知、情绪、行为与动机都有着深远而有利的影响。高自尊者便于接受教育,有助于争取成就,形成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因而研究自尊有其教育意义。一般自尊的情感表现方式是价值感、意义感、自豪感、胜任感、幸福感,一般自尊能预测人的主观幸福感。许多研究发现:不同自尊水平的人,尤其是处于自尊水平两端者,其认知、人格、社会关系、行为特点各不相同。有人通过实验证明低自尊者比高自尊者更保守、谨慎、自我概念更不清晰和稳定;同时低自尊者在行为失败后比高自尊者更倾向于使用自我责备或自我打击的归因方式,即把消极生活事件做内部归因。”

1.2中学生自尊水平的特点

自尊教育在中学生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树立中学生形成具有自尊、自爱、自立和自强的品质,中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自尊的发展指向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同时,自尊也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感知内容、道德品质、社会行为均有重要的影响。

中学生对自己的看法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所获的,同时在此基础上也产生了自我概念:研究精神病学人际关系的H.Sullivan在其理论的中提出个体如果在能得到重要人物(key-figures)的尊重和承认自己的条件下他也就尊重自己、并且赋予自己价值;相反,如果在重要人物那里得到的是否定和轻视,他也会随之否定和轻视自己。C.Cooley,G.Mead也持有相同观点。所以,自尊不仅可以使人际关系得到调节,使之变得更加美好,同时得出因果的关系在自尊与人际关系上也可能是存在的。

自尊教育在我国中学开展的心理教育中也己经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有研究者采用了Coopersmith自尊量表对中国中学生的自尊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高自尊者、中等自尊者、低自尊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6.6%、64.8%和18.6%,这是按统计原理划分得出的结果。而按心理特征划分这三者各自的比例为37.8%、51.6%和10.6%。“同时美国心理学研究者也做过相同的研究,他们采用特征划分的方法将被试分成高自尊组(即同意量表中好的自我描述项目、不同意量表中不好的自我描述项目者)、低自尊组(即同意量表中不好的自我描述项目、不同意量表中好的自我描述项目者)”,其自尊水平的各自分配比例是:高自尊者占44.6%、中等自尊者占50.1%、低自尊者占5.3%。从以上数据来看,美国中学生高自尊组人数约比中国中学生相应水平的人数多出50%。但美国中学生约比中国中学生低自尊人数相应水平的人数少5%,各个自尊水平的人数比例在中国当代中学生中是基本趋同的,即大约50%中学生的自尊处于中等水平,而同时高自尊中学生又比低自尊的人数多得多。由以上分析和讨论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中学生不同自尊水平的人数比例,并不是按照各占三分之一来划分三种自尊水平的人数比例,而是大约占一半的是中等自尊水平的中学生者,占高低自尊水平的人数均少于中等自尊水平的人数,且处于低自尊水平的中学生人数远远少于高自尊水平的中学生人数。总之,近似正态分布(平均数52.91、标准差7.64)是在中学生人群中的一般自尊的分值,没有一般自尊极低者。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对象

研究的学生样本取自山西省长治市沁县实验中学在校初中年级学生492人,回收有效问卷407份。选取被试时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从性别、年龄、家庭结构、家庭构成、家庭居住环境、是否独生、家庭收入、父母教育8个方面对被试进行分析,被试主要特征如下:男生195人(48%),女生212人(52%);13岁12人(3%),14岁222人(55%),15岁167人(41%),16岁6人(1%);核心家庭400人(98%),主干家庭6人(1%),联合家庭1人(1%);单亲73人(18%),双亲334人(82%);县城217人(54%),乡村187人(46%);独生子女29人(7%),非独生子女中长子\女177人(42%),次子\女183人(44%),第三子\女27人(7%);家庭收入较差144人(35%),家庭收入中等262人(65%);父母教育高中以下236人(58%),高中151人(37%),中专11人(3%),大专7人(2%)。

2.2方法

自尊量表(SES)是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的。它设计的初衷是用来测定评价中学生对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受的总体感知能力,Cronbachα系数为0.88,重测信度为0.85。该量表为4点制量表,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总分范围10~40,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目前,问卷的使用范围已涉及到各种临床和非临床的研究中,并被证实具有较高的效度。

2.3统计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频数分析。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自尊水平上的差异比较

表1性别因子在自尊水平上的t检验表

表2显示,齐性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329>0.05,方差齐性。显著性水平为0.045<0.05,表明在95%的置信度下,家庭居住环境在自尊水平上差异显著。

4.讨论

由表一分析原因得出,由于与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有关,一般认为男性的特点是独立、自主、坚强、有进取心以及对事业的追求。而女性的特点则是依赖、温柔、不急躁以及对家庭杂务的责任。男性担任的角色地位更有利于自尊的发展。“M.Bolognini的研究认为女性中学生倾向于有着比男性中学生低的自尊。Harter的研究也指出,在青春期,女孩比男孩更多地报告内部的冲突。女性的社会化更多地涉及在家庭中的角色、人际关系、情感联系,自尊水平受到外部多方面的影响,而男孩则沿着更加独立和自主的道路发展,女孩致力于维持这种多重的关系,并保持其协调,自我中心矛盾品质成为特别突出的问题。

同时已有研究显示当中学生步入青春期的时候,自己的评价与自我尊重会在一定水平上建立联系,同时对特定角色对其的认同是中学生评价来源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发现,青春期女性的自尊受其朋友所做的客观评价很大影响,青春期男性对自尊的认识则受其父母对其所做的评价影响最大。

表二得出的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同,认为个体所处的社会阶层与其自尊水平有密切关系,所处社会阶层不同,人们的自尊就会存在差异。而成长地文化是个体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社会化内容的一个直接来源。成长地(县城乡村)是给中学生的心理归属,即同成长地的人较容易相处,更好地交流而较少互相评价好坏和社会地位的高低,并且成员之间在同成长地群体中能够获得较高的自尊。二者的共同作用对个体的自我图式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使之成为稳定的内在结构存在下来。

城市中学生的自尊水平与农村中学生的自尊水相比有显著提高,究其原因可能是来自城市的中学生相对于农村中学生对中学里的生活及环境显得更容易适应,农村学生许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限制,在中学里他们无法获得满意的优势地位,这一客观事实是导致其自尊水平与城市的中学生自尊水平差异增大的原因。此外,由于成长的文化背景有巨大差异,来自农村的中学生,很容易就会感受到茫然,农村中学生感到在生活控制力方面,他们的能力似乎变小了。他们自尊水平会由于这种体验而直接降低。

5.结论

自尊是个体知觉到的现实自我的特征和理想自我标准之间的比较结果,现实自尊是来自个人的成功的、已实现的部分,而理想自尊则是来自于个人所期望达到的抱负部分。如果个体没有能力使二者之间的关系得到良好的协调,造成差距太大时,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则容在个体身上产生。中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高自尊能有效促进其发展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但由于其所处的年龄阶段比较特殊,心理尚未成熟,提高中学生的自尊水平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得到重要人物的认可可以有效增强中学生的自尊心,提高自我悦纳感,家长及重要他人应注意多给予他们鼓励与支持,少批评打击,并做到不吝惜赞美;其次应加强中学生的能力培养与锻炼,以形成现实资本,为其自尊的提高形成客观保障;再次应引导中学生进行正确归因,客观评价现实状况,避免将失误习惯性内归因的情况产生。

【参考文献】

[1]钱铭怡,肖光兰.中学生自我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1998-21(6):553-555.

[2]张文新.初中生自尊特点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J].1997-02.(6):505一508.

[3]唐日新,解军,林崇德.自尊水平划分方法与中学生自尊的现状[J].心理科学.2006-29(3).550-552.

[4]赵映霞.我国中学生自尊研究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N].法制与社会.2008.02.

[5]刘毅,张华.自尊问题研究述评[N].西北大学学报.1998.02.

[6]张静.自尊问题研究综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N].2002.02.

[7]宋耀武,李宝芬.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自尊的相关研究[N].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30.

[8]季益富,于欣.自尊量表(SES).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251-252.

[9]唐日新.中学生自尊的发展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103.

[10]魏运华.自尊的概念、结构及其测评[J].社会心理研究.1997.(3).

[11]黄敏儿.自尊心与社会适应性[J].社会心理研究.1995.(3).

[12]罗丽芳,陈梦华.大学生的社交自尊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01.

[13]黎建斌,司徒巧,敏陶君.家庭状况对大学新生自尊水平的影响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5(8):741-743.

[14]马前蜂,蒋华明.自尊研究的进展与意义[J].心理科学.2002.25(2):242一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