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形肺炎的CT诊断

/ 1

球形肺炎的CT诊断

尹超刘京东吕杰

尹超刘京东吕杰

烟台桃村中心医院放射科山东栖霞265301

球形肺炎也称圆形肺炎,是肺炎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呈孤立的球形、椭圆形、方形,是以影像学的形态特点而命名。本文搜集球形肺炎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1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11~2017年收治并确诊的球形肺炎12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18-75岁,中位年龄45岁。10例有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发烧史,咳嗽,少量黄痰,4例伴有胸痛,3例痰中偶带血丝。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中性例细胞增高者7例,C反应蛋白增高者7例,血沉略快者5例。9例做了接合菌素实验均为阴性。8例痰细胞学检查,均未查到癌细胞。

使用GEBrightspeed16层螺旋CT常规扫描,120Kv,200~280mAs,螺距1.375:1,层厚5mm,512×512矩阵。病灶部位行局部MPR放大重建,FOV15~20cm。均用肺窗和纵隔窗综合观察,重点分析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及相邻血管、支气管、胸膜改变。测量病灶中心层面最大径和CT值。

2.结果

病灶位于右肺7例,其中上叶后段1例,下叶背段1例,下叶外基底段2例,下叶后基底段3例。位于左肺5例,上叶尖后段1例,下叶外基底段、后基底段各2例。9例病灶位靠近胸膜,相邻胸膜均有不同程度增厚。病灶宽基底与胸膜相连者6例,其中3例病灶两侧缘与胸膜垂直。

病灶最大直径在1.7~4.8cm之间,其中2.5cm~4.5cm之间者9例,2.0cm以下者2例。病灶边缘毛糙、模糊者9例,有长短不一毛刺,短者较粗大或呈锯齿状,长者柔软、模糊。病灶边缘较光整者3例,但欠清晰锐利。8例病灶周围血管纹理增粗、迂曲,但无僵直和受牵拉表现,以肺门侧为主。所有病灶密度较低,CT值约15~32HU,均未见钙化及空洞;4例密度较均匀,其余中央密度较周围略高;充气支气管征3例,空泡征1例。

短期(7~30天)有效抗炎治疗后复查,病灶明显吸收缩小者8例,完全吸收2例,2例残留纤维索条影。

3.讨论

球形肺炎为可吸收的肺内炎性结节或肿块,属于急性炎症过程,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一起,以前者多见,常为肺炎双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因其影像学上表现为球形或类球形而称之为球形肺炎。其病理基础是肺内局限性炎性渗出,病变过程中肺泡壁及其它肺结构没有破坏或坏死。经有效抗炎治疗可短期吸收,有别于机化性肺炎、慢性肺炎及炎性假瘤,后者存在较久或持久不变。球形肺炎比较少见,因缺乏对其认识,故而经常不能明确诊断。

从本组及有关资料综合分析,球形肺炎在CT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①病变各肺叶均可发生,但以下部背侧肺野较多,靠近或贴近胸膜。病变靠近胸膜时,病灶两侧缘垂直于胸膜,呈刀切样边缘,至病变呈方形,称之为“方形征”[1]。②病灶大小以2.5~4.5cm多见,大部分层面呈圆形、椭圆形,部分呈方形。结合MPR重建图像观察,病灶整体非球体改变,长、宽、高3条经线中某一经线较短;③病灶密度不均,中心密度较高,周边密度较低、模糊,呈晕圈样改变[2];可有空气支气管征及空泡征。④病变边缘不光滑,可有锯齿样改变,但较模糊,肺窗上显示较好,纵隔窗显示不清。⑤病变周围血管纹理增多、增粗、扭曲,但无僵直、受牵拉表现,肺门侧较明显。⑥病变临近胸膜时,常广基相贴,相邻胸膜反应性增厚[3]。⑦有效抗炎治疗后2~4周复查,病灶吸收、缩小或完全消失,部分可残留纤维索条。

鉴别诊断:球形肺炎为非假瘤性炎性病变,常要与以下疾病鉴别。①周围型肺癌:病变边缘多较清楚,有分叶;病变边缘毛糙,有毛刺、棘状突起,但其边缘多不模糊。肺门侧血管聚集,呈血管集束征,受累血管有僵直牵拉感;相邻胸膜凹陷征。②良性肿瘤:边缘多清楚、光整,多无分叶,如有常为浅分叶;多无毛刺和锯齿征;空洞极少见;临近胸膜无反应性增厚。③结合球:边缘光整,无分叶或浅分叶;病灶密度较高,常可见钙化,可有边缘空洞;周围多有卫星灶。

根据病变形态、密度、边缘征象、临近改变,尤其多层螺旋CT的多平面观察,不难对球形肺炎做出正确诊断。表现不典型者,随诊复查,病变随炎症吸收而缩小,可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蔡祖龙,郝敬明,郭天舜,等.球形肺炎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30:528-531.

[2]潘纪戍,张国帧,蔡祖龙.胸部CT鉴别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9:86.

[3]李惠民,肖湘生.肺结节CT影像评价[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1,7(1):3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