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

朱基标

朱基标

(福州爱尚贝臣口腔门诊部有限公司台江门诊部福建福州350004)

【摘要】目的:分析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于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的具体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前牙区口腔种植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区别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处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进行处理,对比两组治疗方式的美学效果。结果:种植完成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应用于前牙区口腔种植患者的治疗中,可以显著改善拔牙后牙槽的高度以及宽度,保证了牙槽骨的剩余量,为后期牙齿的修复奠定了较好的组织基础,同时种植完成后的美学效果较为理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口腔种植;牙槽;美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9-0213-02

近些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拔牙位点保存技术这一新型技术也随着发展起来,将其应用在前牙区口腔种植中可以有效降低牙槽嵴的吸收,为后期牙齿的修复奠定了较好的硬软组织基础。因此,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前牙区口腔种植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于患者牙槽以及美学效果的具体影响,现作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前牙区口腔种植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区别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40例患者)共60颗患牙,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1~53岁,平均年龄(33.67±5.32)岁;按照病因进行分类,牙周炎的患牙共32颗,慢性根尖周炎的患牙共16颗,根折的患牙有12颗。观察组(40例患者)共60颗患牙,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23~54岁,平均年龄(33.49±5.17)岁;按照病因进行分类,牙周炎的患牙共30颗,慢性根尖周炎的患牙共19颗,根折的患牙有11颗。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发病原因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

全部进行口腔种植的患者,通过含淑洗必泰及必兰进行局部麻醉,然后为患者拔除患牙,在拔牙的过程中尽量保持稳定性,避免患牙唇腭向的摇晃,以保证患者唇侧牙槽骨壁的完整性。

对照组患者在完成拔牙之后,使用挖匙将牙槽沟内的已经感染的组织、根尖肉芽肿物、囊肿等进行剔除,以对患者牙槽造成的损伤最小为原则。之后使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患者的牙槽沟,待拔牙位置溢出鲜红色的血液后,使用消毒纱布进行压迫止血,创口较大的患者进行缝合[1]。

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操作的基础上进行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处理,使用不翻瓣技术将骨粉胶原完全填充到拔牙窝内,填充后的高度以高于牙槽嵴顶部0.5mm为宜。填充完成后,仔细固定并完整缝合可吸收的胶原膜,使用明胶海绵辅助缝合并闭合创口,对拔牙窝两侧的牙龈进行减张拉拢缝合[2]。

所有患者在术后,坚持使用康复新液含淑5d,术后14d进行拆线,然后制作临时义齿,待CBCT检查确认拔牙窝完整愈合后,进行种植修复手术治疗。

2.结果

2.1牙槽骨高度

对照组共40例患者,在治疗前患者的牙槽骨高度平均为(15.45±2.17)mm,治疗后三个月牙槽骨高度平均为(11.56±1.24)mm,治疗后六个月牙槽骨高度平均为(12.65±1.42)mm;观察组共40例患者,在治疗前患者的牙槽骨高度平均为(15.53±2.21)mm,治疗后三个月牙槽骨高度平均为(13.43±1.51)mm,治疗后六个月牙槽骨高度平均为(14.56±1.75)mm,组间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牙槽骨宽度

对照组共40例患者,在治疗前患者的牙槽骨宽度平均为(7.42±0.81)mm,治疗后三个月牙槽骨宽度平均为(5.54±0.62)mm,治疗后六个月牙槽骨宽度平均为(5.82±0.71)mm;观察组共40例患者,在治疗前患者的牙槽骨宽度平均为(7.41±0.80)mm,治疗后三个月牙槽骨宽度平均为(6.01±0.65)mm,治疗后六个月牙槽骨宽度平均为(6.43±0.73)mm。

2.3牙槽骨密度

对照组共40例患者,在治疗前患者的牙槽骨密度平均为(1.83±0.24)g/cm2,治疗后三个月牙槽骨密度平均为(1.28±0.15)g/cm2,治疗后六个月牙槽骨密度平均为(1.33±0.18)g/cm2;观察组共40例患者,在治疗前患者的牙槽骨密度平均为(1.81±0.23)g/cm2,治疗后三个月牙槽骨密度平均为(1.42±0.17)g/cm2,治疗后六个月牙槽骨密度平均为(1.52±0.21)g/cm2。

2.4满意程度

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95%,而对照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80%,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的数据统计结果见下表1。

3.讨论

随着口腔医学的不断发展,口腔种植已经成为最常见的一种口腔修复手段。但是临床研究发现,拔牙后牙槽沟自然愈合的过程中。牙槽骨会发生持续、不可逆的吸收情况,导致牙槽骨高度、宽度、密度的变化,最终可能影响口腔种植的效果,甚至导致无法种植。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被认为是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首选方案,经过对照试验证实,观察组在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牙槽骨的高度、宽度、密度状况都明显好于对照组,种植完成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95%,也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应用于前牙区口腔种植患者的治疗中,可以显著改善拔牙后牙槽的高度以及宽度,保证了牙槽骨的剩余量,为后期牙齿的修复奠定了较好的组织基础,同时种植完成后的美学效果较为理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梁向新,余晓波,黄媖.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7,38(23):3628-3630.

[2]冷春涛,刘晓旭,袁媛.口腔种植中采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临床价值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7,4(9):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