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6
/ 2

非智力因素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谢健英

谢健英广东省梅县松口中学

语文不仅仅是语言文字,具有交际功能,也是语言文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递功能。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功能的同时,还要培养语文素质,重视人类文化的传递功能。由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是相提并论的。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素质,除了重视开发学生智力因素,还应该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一要挖掘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首先应注意“人”的研究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其年龄的共性: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有一触即发的丰富感情,但又缺乏足够的自持力。新世纪特定的时代精神赋予他们绚丽色彩,他们心灵深处存在着将来自己成为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的愿望,希望在老师、同学面前施展自己的才华,他们要求老师尊重信任他们、理解他们。总之,教师的天职赋予我们的使命是以强烈的责任感去发现和研究他们的特有属性,调动起他们的内在潜力。

马卡连科创办少年教养院,在教育史上取得了权威性的发言权。被誉为“教育思想的泰斗”的苏霍姆林斯基几乎对他们教育的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充分的了解,他的整个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都与了解儿童有关,他曾经这样说过:“不了解儿童的心灵,就谈不上教育素质。”只有“塑造人的灵魂”的“工程师”的目中有“人”,才会产生对人的心理因素的重视和开掘。

挖掘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就要充分认识其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非智力因素,通常指的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含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着的,它是个体内部的动力体系。积极的个性品质能推动和促进智力的充分发挥;消极的个性品质则会阻碍和干扰正常的智力活动。所以,可以说:“非智力因素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起着调节、制约、推动、促进智力因素发展的作用。”

二如何提升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激发兴趣,唤醒创造动机

对于中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年龄尚小,可塑性很大,所以在诸多因素中,兴趣是核心。他牵动制约着其他因素。心理学上把“兴趣”解释为“人们对周围一定对象和现象的积极特殊的倾向。”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他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教育家都充分肯定了兴趣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指出兴趣的主要职能就是使学生把学习化作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对“激发兴趣”做了进一步的阐发:“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瑞士的心理学家则归结性地说:所有智慧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深切的体会。学生升入高中以后,开设的课程多了,学习难度大了,他们错误地认为:完成数理化作业是“硬任务”,学习语文是“软任务”。在语文学习外来压力逐渐减弱的情况下,学习基本是靠自觉。此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就明显地增强,非智力因素对语文学习的消极作用有逐渐递增的趋势。而对这样的显示,我们不失时机的注重“激发兴趣、强化动机”一环,力求讲究比较新颖多变的教育方法,开展高效且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活动,意图在于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贯彻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我开展了课前两分钟演讲活动:每堂课前,由一事先准备的学生到讲台上作不超过两分钟的演讲,然后请其他学生做即席评议。口头表达比书面表达更复杂,书面表达可以进行不断的斟酌、修改,使其表现得更完美,而口头表达则要即时组织语言来说明其思想和感受。这就需要学生敏捷的思维、快速的反应,还要有临场不乱的心理素质。书面表达只是间接地面对公众。这一活动激起了易于接受新事物、好胜心强的广大学生的兴趣。演讲者兴致勃勃地阅读课外资料,有的还订阅《演讲与口才》杂志。为了在讲台上一展自己说辩的才能,他们在准备好演讲材料之后,还对着镜子练习。还有学生把自己试讲的情况录下音来反复琢磨。这充分说明“兴趣”不仅对正在进行着的语文学习起推动作用,而且对唤醒创造动机,激发创造性学习情绪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2.培养情感,树立良好意志力

意志是人自觉地克服困难、调节行动、实现预定目标的重要心理过程。它是任何创造活动获得成功的动力系统。因此可以说“意志是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中学生由于思想不成熟,缺乏应有的知难而进的韧劲,所以当他们遇到困难或受到挫折时易产生畏惧情绪。知识的获得是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它的基础的形成是靠“锲而不舍”的毅力去积累。有些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尽管他们有良好的愿望,想弥补过去对语文学习不重视造成的损失,但这个补偿过程是曲折而艰苦的,容易受到挫折,他们之中有些人会一旦受到挫折就一蹶不振。一位性格内向,平时不善言谈的女生在三分钟演讲时,由于过度紧张而中途“卡壳”,她难过极了。我没有组织学生即席评议,而是先告诉他们:“成功最大与最小之间的明显差异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有信心、坚持性、意志力。”这鼓励的效果是出人意料的,她要求下次课再给她一次锻炼的机会。第二天她以《谈谈“下一次”》为题,讲了失败者在受挫后要敢于尝试“下一次”,没有“下一次”就不会转败为胜获得成功的体会。她讲的流畅自如,同学们都为她顺利地完成了演讲练习而喝彩。我赞扬了她在困难面前表现出的坚强的意志力,以及在困难面前是个“强者”。不久,她在作文本里写道:“老师,像我这样基础不好而又比较笨的学生,将来能学文科吗?我发现自己喜欢上语文了。”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它让我进一步深切地体会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起因于一两个关键的教学环节,然后逐渐扩散、深化,并向多方面发展。语文老师应竭尽全力去理解自己的学生。同时也意识到当学生遇到了困难而动摇、徘徊时给予鼓励和激发的意义。我真正地领悟到这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在锻炼他们坚强的性格。情感是意志力的源泉,意志总是和情感状态相联系的。情感是意志行动的推动力量,但也可以成为意志力的阻力。学生在学他不喜欢的课程或在学习上感到棘手时,外部困难所引起的消极情绪、体验会动摇甚至消磨人的意志。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在情感的激发下发生发展的。

3.奉献爱心,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活动是属于精神性的思想、文化交流活动,而思想、情感和愿望是不能硬性地注入和引出的。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情感是维系双边活动协调的纽带。要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强烈的求知欲望,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就要建立彼此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赖的良好师生关系,就要让学生喜欢上进行教学活动的人。前苏联革命家加里林说:“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精细、更敏捷,对于人生心理上各种微妙变化更富于敏感了,再也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眼睛那样能捕捉一切最细微的事物。”只要我们用执着的爱去关注我们的学生,他们会对你有所反响的,他们会由衷地喜欢你。只有学生从心里喜欢任课老师,才有可能对你教的课产生兴趣,才有可能产生可信赖的意识,你也就会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积极的“定势”。这些年来,正是有了奉献爱心的理念,才使得我和所教的学生和谐相处,无论学生原先对语文学科态度如何,在用心沟通交流后,他们都能积极投入语文课堂学习,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推动作用,促进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不要只看到非智力因素的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就忽视它的作用,而只在教材、教法研究的天地里驰骋,那会导致语文教学研究失于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