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一般检验的临床分析

/ 2

尿液一般检验的临床分析

孙瑞微

孙瑞微(哈尔滨市道里区人民医院150000)

【关键词】尿液检验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6.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2-0122-01

1.生理情况

1.1尿量:健康人24小时的尿量主要是取决于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且白天比夜间多,其比率约为(2~4):1。也与饮水量、出汗、室外温度等有关[1]。

1.2尿气味:新鲜尿气味来源于尿中酯类和挥发性芳香族酸。进食某些食物(如葱、蒜、韭菜)、饮酒过多或服用二巯基丙醇、艾类等药物等,均可使尿液产生各自特有的气味。

1.3尿透明度:新鲜尿细胞少、无细菌,近体温的尿几无盐类析出,故刚排出的尿清晰透明。尿久置后,可因尿路分泌的少量黏液、上皮细胞、白细胞等发生沉淀而呈浑浊沉淀,女性尿尤为显著;且尿温度减低,盐类结晶可析出而浑浊。故尿液混浊未必是病理性的。然而,刚排出的新鲜尿浑浊则提示有临床意义。

1.4尿三杯检验:正常人刚排出的尿呈透明,久置因pH改变或温度减低等原因使尿出现沉淀。

2.病理情况

2.1尿量:无尿或尿闭:24小时内尿量<100ml或12小时内完全无尿者,称为无尿或尿闭;少尿:尿排泄持续<17ml/h(儿童<0.8ml/kg)或24小时<400ml者;多尿:24小时尿排泄量>2500ml者;夜尿:指晚间尿量超过500ml且尿密度<1.018者。

2.1.1多尿

内分泌疾病:见于尿崩症(包括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源性尿崩症)、糖尿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脏疾病:见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囊肿时肾髓质纤维化或萎缩,肾小管酸中毒工型、失钾性肾病,急性肾衰竭多尿期、慢性进行性肾衰竭;癔病性多尿:见于大量饮水所致;药物性利尿:见于噻嗪类或甘露醇、山梨醇、根皮苷中毒以及中草药类利尿药后;多发性骨髓瘤或癌肿有骨转移。

2.1.2少尿

肾前性少尿:见于脱水、失血、休克、过敏、失血过多、心脏功能不全、中毒性肾病(汞、四氯化碳、磺胺等中毒)、肾动脉狭窄或肾血管栓塞、肿瘤压迫等;严重创伤、感染(如败血症)、重症肝病等应激情况。肾源性少尿:见于急性肾衰竭和肾实质慢性病变,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环死、急性间质性肾炎、慢性肾炎终末期。肾后性少尿:见于肾或输尿管损伤和尿路结石、凝块或药物结晶(如磺胺类药)、肿瘤以及尿路先天性畸形等。

2.1.3无尿:真性无尿症,常见于严重肾小球肾炎及肾变病。假性无尿症,多见于结石、肿瘤等造成的输尿管梗阻。

2.1.4尿闭:多见于急性血管内溶血以及见于前列腺肥大(多见于老年性前列腺肥大)、膀胱肿瘤或结石、输尿管弯曲以及因脑或脊髓疾病所致的膀胱麻痹等。尿潴留于膀胱内与真正的少尿或无尿不同,可用导尿法加以区别。

2.1.5尿频:见于膀胱炎、前利腺炎、尿道炎、肾盂炎、体质性神经衰竭(夜间次数少)、泌尿生殖系统处于应激状态、磷酸盐尿症、碳酸盐尿症等。

2.2尿气味:刚排出的新鲜尿有腐败臭味:常因泌尿道细菌感染或组织坏死所致(细菌分解尿素生成氨),见于膀胱炎和泌尿系统脓肿等;粪臭:见于膀胱直肠瘘;烂苹果样气味: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恶臭:见于恶性膀胱肿瘤(膀胱癌);缺乏嗅味:见于急性肾衰竭伴肾小管坏死;特殊嗅味:汗脚臭见于异戊酸血症和戊二酸血症产生;枫糖浆臭见于枫糖浆尿病;卷心菜臭见于甲硫氨酸吸收障碍;鼠臭见于苯丙酮尿症患者;腐鱼臭见于三甲胺尿症;酸败臭见于高酪氨酸血症。

2.3尿透明度:尿浑浊主要因尿中存在多量蛋白质、血细胞、上皮细胞、黏液、坏死组织、细菌、真菌等。血尿时可呈洗肉水样浑浊;脓尿呈灰白色云雾状浑浊或沉淀;菌尿呈云雾状且静置不沉淀;管型尿、乳糜尿呈白色乳浊状。尿浑浊须作显微镜检查鉴别原因。如疑菌尿,除显微镜检查外,应作细菌培养以明确细菌的类型;如疑乳糜尿,应作尿乳糜试验确定;如尿见“膜状物”,可能是肾综合征出血性;疑盐类结晶伴有红细胞异常增多,可能为尿结石疾病;尿浑浊可见于下泌尿道或生殖道炎症。

2.4尿三杯检验:如初排出尿即呈混浊,则为病理性。当膀胱肿瘤大量出血时,也可呈全程血尿,此时肉眼观察分析血液和尿液的混合情况:如色泽鲜艳,混合均匀,有小血块下沉,多为膀胱或尿道出血;如颜色暗褐、均匀,呈淡红色云雾状,则多来自肾脏病变,亦可见于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低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可见于药物所致的血尿。

3.检验干扰因素

3.1尿量:常用检测方法有:直接法、累计法和计时法。直接法准确性较好,但需加防腐剂,一般采用每1000ml尿液标本加浓盐酸1ml即可。尿量测定,首先要了解患者饮食(特别是饮水)和服药情况,排除生理性因素;其次,必须连续数天收集24小时的全部尿进行检测(误差不宜>20ml)。尿量测定应与尿比重测定同时进行,必要时结合肾功能试验(如尿浓缩稀释试验)作肾小球性或肾小管性疾病的鉴别;测定尿中钠离子浓度有助于区分肾前性、肾性及肾后性少尿,前者钠离子<20mmol/L,后两者钠离子>40mmol/L。

3.2尿气味:因尿液久置,可在细菌作用下产生氨臭,故确定尿臭味以新鲜尿及时检查为准。

3.3尿透明度:标本采集应用无色、洁净且无化学物质污染的容器,并及时检测。避免精液、前列腺液、阴道分泌物、月经血或粪便、消毒剂等污染尿标本。

3.4尿三杯检验:分析前:尿标本必须新鲜,久置后因pH改变或温度减低或污染等原因均可使尿液产生沉淀而影响检验结果。留尿容器须注明排尿次序,否则将严重影响结果判断[2];分析中:尿三杯试验仅能粗略地区分红细胞、白细胞来源以及初步了解病变部位的筛选试验,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不强。必须结合显微镜检查,如同时发现特征性的红细胞、肾上皮细胞和管型等有形成分,贝有助于辨别血液来源。

参考文献

[1]于波;尿液检验的质量控制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22期

[2]曹璞;浅谈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J];吉林医学;2010年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