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临终关怀过程研究社会组织撤离社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以临终关怀过程研究社会组织撤离社区

刘柯汝辛泽荣刘兰徐娟魏晓莹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社区引入社会组织主要是改善社区群众内部的社会认知和外部的社会结构,临终关怀在社区的服务过程表明,合理利用社区的授权并赋能给社区义工群众,可以提升社区自治能力,实现社会组织撤离社区的结果。

关键词::社区;社会组织;义工;社区自治;社区撤离

一、社区和社会组织的关系

社区应分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上的社区指具有一定人口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拥有共同文化的社会单位。而狭义上的社区专指基层自治委员会。社会组织也有对应的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只有规范的共同生活集体被称为社会组织,从广义上的社会组织来看,社会组织也就是社区。而从狭义上来看,社会组织被冠以非营利性组织(NPO)的代名词,狭义上的社会组织和社区,应该是一个平等的关系。

目前社区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如何呢?由于基层自治功能的强大,社会组织介入,社区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社区对于社会组织的软性需求,导致其对待社会组织的态度也有所差异,一种情况,即把社会组织当成合作伙伴,这种关系也是社会组织工作者的理想关系。这种关系之下,表明了社区和社会组织有明确的权责要求和明显的社会分工,能保持社区活动的实效。而另一种则是类似顾客与商场之间的关系。社区是顾客,是上帝,要求如商场一样的社会组织提供完全的,物美价廉等服务,这也是社会组织常面临的一种现实关系。在这种关系下,社区分工混乱,社会组织权利和能力不协调,影响社会组织功能发挥。

基于两种关系下,我们做如下分析,无论是种平等关系,亦或是种不平等关系,其背后包含的是外部介本部得到本部授权的表现。社区领导及决策者将实际执行权授予社会组织(十方缘等),有限制的授权,影响社会组织执行力,也势必影响服务进程和社会组织撤离社区速度。因此社区需要授权,给予社会组织完全的权利自由,以便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而社区应保持自己的主体地位,指导而不控制,充分信任自我引进的社会组织,履行合作义务,这是社会组织撤离社区的制度基础。

二、社会组织和义工

站在社区自己的生命角度去看义工,一个社区群众,在商品经济的时代下,无法建立正常的社会环境结构。义工不仅仅是在增强自己的道德感,名誉和身体素质,义工的存在是在构建两个东西,一是本人的内心的认知结构,二是其所处社会关系的结构。这两个东西才是社会组织招募义工真正所要得到的结果,而不是义工每次活动承担的身体上的付出。先看内心结构,一个人高楼广厦洋房花园,个人的盈利都十分强悍,所以渐渐的就会变得匆忙,成为没有多余时间的工作狂。一个人也不愿意到无法得到利益的社交圈里去。缺乏交际,便缺失信任。你和邻居防盗门不止安一层,更有甚者,有时安三层,大家还从安全的角度去赞成这样的做法。人与人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忧虑的便是社会丑陋的一面。因此群众难以享受幸福的社区生活。外在的社会结构包含群众的社会关系。信任的人,仇恨的人,亲爱的人,除了和自己息息相关的家人,就是工作伙伴。一个人看到的最好的人格榜样,不是网络明星,就是职场模范。这种种的社会关系有好有坏,如何断掉恶性的社会关系,改善一般社会关系呢?我们的人类是群居性动物,我们要与信任的人在一起获得安全感。而不是离开了社区,回到了社区,就像是离开了家和回到家如此简单。要改善社会关系,难乎其哉!就如同给一个人戒毒,其实真正在生理上戒毒十分容易,借助药物1到2个星期就可以戒除。但是真正难的是断掉吸毒的整个社会关系。一个人走上吸毒,不是无缘无故的。他会吸毒,一定有人接引,谁贩毒,和谁一起吸毒等等,真正戒毒其实是戒社会关系。社会组织招募义工做活动,不仅仅是满足社区文体娱乐活动。而是搭建合理的社会结构网络。社会组织所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仅限于这件事情本身,招募义工其实是在对社区构建向内的认知结构,向外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通过操控义工棋子来下赢社区这盘棋。

S机构招募的社区义工,通常为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低龄老人相比于大学生就具有很大的优势,首先老年人与高龄老年人都面临着老年期相同的社会问题,低龄老年人懂得高龄老年人的社会需求。其次,高龄老年人与低龄老年人之间大致差一辈的时间,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同父子、母女,有着相同的生活时段和部分相同的生活背景,之间的隔阂就小得多。

招募到的义工,需要通过培训,经过老年多元智能文化大课堂系列与老年精神关爱员评定计划等,低龄老年人才能成为义工。这些培训主要分两部分,首先是技能方面的培训,低龄老年人需要有高龄老年人一样的社会背景,也需要有年轻人的节奏感。技能培训主要是教会老人如何使用手机电脑,如何拍照等,通过学习这些技能,老人能做到资料保留与上传。其次是对低龄老人文化方面的培训,低龄老人服务热情高,但也容易冲动上头,反而破坏了社区秩序,例如某一义工在志愿服务后,私自将案主照片上传网络,并配上了不符实的文字描述。导致案主子女与社会组织产生了误会。为了避免这样现象的产生,需要给低龄老人培训相关的文化,以保证服务过程的和谐。

义工也要进行适当的激励。在激烈的形式上,也存在不少的争议。S机构有两种激励模式,第一种是积分制,通过服务次数来积累分数,积累的分数可以换取物质奖励。第二种是精神嘉奖,在服务过程中会自己做许多的活动物品,比如端午节做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这些多余活动物品的可以给义工带回家。这两种激励方法,最后都是物质形式的,可第二种比第一种更有效。第一种在一开始就给义工留下了这样一个观念,这是利益性质的。这种绩效性质的杠杆能左右一个义工的实际行动。这个起点是内心趋利避害的恶思想。而第二种尽管没有评定谁服务好,谁服务坏,但是符合有付出有回报的良性思想。总结出来就是,恶与善都是具有成长性制的,义工发展好不好,归根于他们的行动是善因还是恶因。

三、社会组织撤离社区

我们分析了社会组织,社区义工之间的关系。现在来阐述一下社会组织在社区的功能是如何实现的。社区对社会组织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授权。社会组织得到社区充分的权利支持下招募义工队伍,义工主要来源于社区群众。社会组织对招募到的义工要进行赋能,通过技能和文化培训,使义工有能力在倾听与陪伴的过程中成为单独的决策角色。义工得到社会组织的培训后,来进一步赋能给整个社区。社会组织从而达到服务案主,间接服务社区的目的。

社会组织赋能给义工时,注重义工群体品管文化的建设。QCC(品管圈)指义工自发组成小圈团队,内部互相支持,合作工作,遵循社会组织的服务程序,自我觉察,找出工作时出现的问题,独自发现服务现场的问题,并自我解决。义工在现场活动中学习到了实用的操作本领。例如统计学方法,口头表达,管理组织能力。这些能力在社区中形成了一个自治的社会环境结构,更重要的是这种自治表现能够得到社会组织认可,得到社区的肯定。

社会组织通过义工团体的品质意识,问题意识提升。使社区行动能自动自发。义工在服务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能让义工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社会组织过程流结合资讯流的行动下,社区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提升,自治质量得以沉淀。

在这种权力和能力的转换中,社会组织的能力弱化,社区自治能力提升,社会组织使命完成,获得解放,并可以撤出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