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输液外渗的护理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新生儿输液外渗的护理干预

曹静

长沙市中心医院湖南长沙410011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为预防新生儿输液外渗通过护理干预后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实施静脉输液的新生儿50例,按照新生儿出生的时间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给予患者进行常规的静脉输液,而观察组给予新生儿静脉输液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新生儿通过不同的护理方法护理后的护理效果(输液外渗)。结果:观察组穿刺一次成功率98.34%远远高于对照组88.1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液外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略高于观察组,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输液外渗进行预防护理干预,不仅能提高一次穿刺的成功率,还能减少发生输液外渗的发生率,对减少新生儿的痛苦、节省输液的时间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输液;外渗;护理干预

新生儿在进行输液治疗时,通常病情较为严重,由于新生儿身体的特殊性,血管微细、无法配合、好动等,长期对其输液治疗后,容易发生外渗等问题,如:甘露醇能引发静脉炎;葡萄糖酸钙和多巴胺引发组织坏死,给新生而带来极大的痛苦,容易引发医疗纠纷和医患关系的恶化,为进一步通过在新生儿输液的过程中进行护理干预来降低发生输液外渗,特将我院研究的成果,整理相关材料简述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新生儿资料

选取我院实施静脉输液的新生儿50例,按照新生儿出生的时间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男性新生儿13例,女性新生儿12例,日龄15min—25d,平均为(11.0±1.6)d,共输液次数为302例次,静脉穿刺174例次;对照组男性新生儿12例,女性新生儿13例,日龄13min—22d,平均为(13.1±1.5)d,共输液次数为311例次,静脉穿刺177例次;两组患者主要应用的药物有:抗生素类、维生素类、白蛋白、球蛋白、氨茶碱类、氨基酸、葡萄糖(50%)、脂肪乳、氯化钾、甘露醇(20%)、阿拉明、多巴胺等。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新生儿在输液过程中常规的进行核对、配液、选择血管、穿刺、固定等常规注射流程。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儿在输液的过程中给予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2.1建立团队

组长:经验丰富,有较强的责任心,静脉穿刺技术水平高;组员:选取新生儿科室护理人员;由组长组织所有团队成员进行共同的探讨,学习相关知识,对临床中存在的问题(输液外渗的原因)进行研究,并共同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在护理的过程中以“预防”为本次护理的中心,按照制定的护理流程进行实施。

1.2.2.2熟悉药物

对新生儿应用的药物进行了解,并将药物发生外渗的原因进行记录,将处理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方便其他护理人员进行查阅,比如:应用普通的药物以及辅助药物输液后,发生外渗后,可以应用物理疗法(热敷)马铃薯、生姜等对其进行热敷,缓解的效果较好,禁用冷敷,避免影响血液的循环,发生寒冷综合征;局部产生水泡避免将其刺破,可以应用碘伏外敷,水泡较大可以抽取内部的液体然后外敷;如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引发皮肤苍白和皮温低,可以应用芬洛拉明稀释0.5mg/ml后,使用注射器将外渗的部位周围实施环形点状封闭[2]。

1.2.2.3合理安排输注的药物

充分的了解药物的特性后,如遇到高危和高渗的药物,要严格按照药物的配伍原则进行配制,在配制的过程中,对药物使用的剂量进行准确的添加,如应用的剂量较小,应使用不同规格的注射器注入,同时确保应用的剂量准确,并按照注入的先后顺序进行分别的注入;如输注时间较长的药物,需要设立警示标志,并将应用的药物记录写在改警示牌上,方便护理时进行参考。

1.2.2.4实施以“预防”为主的护理措施

在应用药物前,需要对穿刺的部位进行评估,对血管的使用要合理。如病情严重的新生儿需要组长对其血管进行评估,如血管条件良好、穿刺率成功率较高的新生儿,责任护士可以对其进行穿刺操作;如血管条件不佳的新生儿有组长对其进行穿刺操作;本次研究中所有新生儿均应用静脉置留针;在治疗的过程中,加大对置留针维护的力度,将置留针置留的位置、时间、操作者等详细的情况进行记录;如发生渗血和渗液,需要及时的将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对应的护理措施,对处理后的结果进行跟踪记录;如新生儿在穿刺的过程中哭闹不止,不配合时,在操作时需要动作轻柔并技术熟练,在穿刺前给予新生儿蔗糖水口服或在新生儿口中放置安慰奶头,并协助操作者将新生儿进行固定,此时工作轻柔,给予适当的安抚,减少应激行为;如在实施制痛性的操作时,需要给予新生儿实施缓解疼痛的预防措施进行干预[3];穿刺成功后进行妥善的固定措施,使用硬纸板固定手部和手腕;在去除胶布时,应用乙醇将胶布充分湿润后,在缓缓的撕去胶布,拔针时使用无菌棉球按压穿刺点。

1.2.2.5信息共享

将小组成员建立一个群组,充分的利用网络平台,定时开展小组探讨会议,通过互联网技术,学习其他医院的先进技术,取长补短;同时与所有小组成员分享护理的相关经验,每周分享护理总结,跟组长汇报在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式,总结护理经验。

1.3护理效果评定标准

对比分析两组新生儿应用不同护理方法后的输液外渗率以及穿刺成功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护理后所有采集的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统计,两组比较数据采用(%)表示,并应用X2实施检验,以P<0.05代表基本差异,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穿刺一次成功率98.34%远远高于对照组88.1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液外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略高于观察组,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对比两组新生儿输液外渗率以及穿刺成功率[n(%)]

新生儿在输液治疗中,发生输液外渗是最常见的状况,发生的原因首先是药物应用的不得当,因药物自身的浓度和物理以及化学的因素,对新生儿的细胞代谢功能造成影响,进而发生输液外渗;其次为新生儿机体的因素,因为新生儿不能配合治疗,又因新生儿的血管微细,具有较低的充盈度,发生血管外渗的几率较高;此外还有感染因素、环境因素、机械因素等[4]。机械因素为护理人员在进行穿刺操作时,由于技术不够娴熟、选择的血管不适合、固定不牢等;感染因素为微生物对新生儿进行侵袭性后,引发静脉炎,进而增加血管的通透性;环境因素为室内的温度和输入液体温度较低以及输液量较大等相关因素[5]。对以上可能引发新生儿输液外渗的因素进行分析后,护理人员要综合以上发生的原因进行预防护理的干预,在输液前,对其血管进行有效地评估、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穿刺、不断学习应用药物的相关知识和发生外渗后的处理措施等,使相关护理人员增加输液外渗的认知水平;同时根据每位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进行合理的分配,争取一次穿刺就成功,减少新生儿的痛苦。本次研究中通过不同护理方法护理后效果显示,观察组穿刺一次成功率98.34%远远高于对照组88.1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液外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略高于观察组,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以上的阐述和研究结果充分的说明,对新生儿输液外渗进行预防护理干预,不仅能提高一次穿刺的成功率,还能减少发生输液外渗的发生率,对减少新生儿的痛苦、节省输液的时间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振娇.不同部位和不同型号留置针与输液外渗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2,33(4):572—574.

[2]陈正珊,郭晓萍.局部减压加湿敷与按摩处理新生儿严重输液外渗的临床应用[J].广东医学,2010,31(14):1984—1896.

[3]罗小珍,刘开琦,罗盛华,等.吊钟花配合红砂糖治疗输液外渗的临床疗效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7):650一651.

[4]黄利娥,李小梅,谢肖霞,等.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6):74一76.

[5]叶水红,董仁妹,谢英红,等.硫酸镁联合山蓖若碱湿热敷治疗输液外渗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5,(10):1627一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