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学经典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浅谈国学经典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申燕

申燕河南省安阳市北关区柏庄镇东方红中心幼儿园

摘要: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的学前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新时期的学前教育要持续地进行教学改革,致力于构建科学高效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而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国学积极应用到学前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是一条值得不断探索的道路。实现学前教育与国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既在青年儿童中传播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了民族认同,同时也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具体践行写课程改革理念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关键词:国学经典学前教育应用新课程改革

学前教育是我国整体国民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学前教育在我国教育教学总体格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前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教育教学的整体发展,意义重大。当前形势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各学科的教学都在处于优化改革的水深火热之中,其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即更加注重教学环节的精细化处理,更加注重教育在培养学生核心发展能力与综合素质层次的功能,教育正在朝着“培养健全的人”的方向发展,教育越来越为社会个体的发展和良好的个体生命体验而服务,这是当下的趋势,也是教育教学自身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上述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学前教育要积极实现优化升级,不断提高自身在教书与育人方面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着力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理想的思想道德品质,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优化提高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将国学经典纳入到学前教育体系是一条值得不断探索和落实的方向,在这方面已经有不少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本文以下就紧密国学经典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这一主题,重点阐述和探讨具体应用的策略和方法,以和学界交流。

1、将国学经典纳入到学前教育体系中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是新时期在少年儿童中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同时也是学前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入推进的需要。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是其中的精髓,作为先辈集体智慧的体现,国学经典中蕴含着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基因,是民族和国家的魂之所在、根之所在。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文化自信”口号,这就需要切实地将传统国学经典纳入到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去。学前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要初步了解我国的文化经典,能够诵读一些诸如《三字经》、《千字文》以及《论语》一类的简单文本。只有这样,传统国学经典才能在学前教育儿童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种子,也才能有效地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过去的几年我国在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普遍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类型的课程,旨在提高学前教育阶段教师的国学积淀和国学素养,这是强化学前教育儿童国学素养的基础。国学经典作为优秀中华儿女的集体智慧体现,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其中涉及到基本礼仪、孝道以及个人品质等多层次的内容,积极实现国学经典与学前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借国学经典的素材以为培养学前教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服务,这与当下的新课程改革理念高度吻合,如《三字经》中的“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以及“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2、在学前教育中应用国学经典要基于学生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后者进行重新的梳理和筛选,国学经典在学前教育课堂中的展示形式应该突出趣味性和主题性。

众所周知,我国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现在汗牛充栋的文化典籍中,这是我们重要的精神财富,但就学前教育而言,我们认为第一步就需要对传统经典进行重新梳理和筛选,这种筛选有两个基本的维度,一是主题,二是文本形式,主题的选择标准来源于时代精神,来源于学前儿童在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方面的现状与我们普遍期望的差距上,因此在主题层面应该突出责任意识、孝道、自强不息等内容,在文本形式层面应该选择一些文字相对简单而内涵丰富的文本。

具体教师在展示国学经典的过程中要突出两个原则,一是趣味性,二为主题性。主题性即我们展示给学前儿童的国学经典内容必须是主题非常突出的内容,故事情节要相对简单,说理说教的部分要简单明快,便于学生的把握;趣味性即我们展示的国学经典必须是学前儿童喜欢看、喜欢听的,通常可以配以必要的漫画、绘画等形式,如《愚公移山》,其主题是克服困难的毅力,可以适当找一些鲜活的漫画表达文本的含义,这是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方面考虑。

3、国学经典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要注重课堂也要强调课外,尽量为学前儿童营造一个传统国学氛围浓厚的生活环境。

环境对于学前儿童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因此我们要注重相应环境的营造,其中具体的实现途径我们认为主要有两个,一是国学经典相关的朗读演讲、知识竞赛以及“三好学生”评比等活动,二是在学生成长的教室、走廊以及宿舍等空间张贴相关的标语或国学经典素材,也可以定期让学生观看相应的影视资料,两个途径的共同目的都是在营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积极性,互相赶超,共同进步,自觉地将国学经典作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准则,最终促进学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建立与完善。

整体而言,国学经典与学前教育的融合是一个系统的命题,也是一个正在努力探索和积极优化的命题,这需要我们各个相关教育因素的共同努力,最终的结果是让我国优秀的传统国学经典文化影响到学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成为他们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实现个体的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也实现了国家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承,意义重大。

参考资料:

1、杨思迪,积淀底蕴,提升素养——国学经典对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及方法初探,《语文学刊》,2011年02期。

2、彭大英,基于国学视阈下的幼儿素质教育探析,《启迪与智慧(教育)》,2017年07期。

3、邹淑梅,幼儿园国学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现代教育科学》,2014年04期。

4、董书研,于婧,黄莺,国学启蒙教育与学前阶段素质教育初探,《儿童发展研究》,2014年04期。

5、徐立芬,付咏梅,李敏谊,幼儿园实施礼仪教育策略刍议,《教育导刊(下半月)》,2014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