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动态心电图与动态血压同步监测的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3-13
/ 2

原发性高血压动态心电图与动态血压同步监测的意义

吉兰芳

吉兰芳

(扬中市人民医院212200)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和治疗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我院5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同步检测24h动态血压(ABPM)和动态心电图(DCG),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有半数以上患者动态血压出现异常,其中32例(64.0%)血压昼夜节律消失,DCG中有多种异常改变,心律失常39例(78%),ST-T改变有33例(66.0%),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血压改变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动态血压与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与心脏的关系,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

【中图分类号】R5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3-0394-01

对于一个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而言,其靶器官的损害比单纯的高血压更为严重。因此,临床应重视早期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并且在降压治疗过程中注意血压节律的调整。不仅要将血压降低至理想血压范围,更要着力于防治靶器官损伤,促进自主神经功能的恢复,进一步改善预后。同步监测动态血压(ABPM)和动态心电图(DCG)在近年来在临床已广泛应用。本研究通过同步监测ABPM及DCG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与心脏的相关性,探讨同步检查对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控制晨峰血压,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01月~2012年12月的住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39~81(平均56.15±8.25)岁,并除外继发性高血压、心肌病、心瓣膜病及影响脉压的疾病。所有患者于入院后1周内血压控制达标后同时进行ABPM和DCG检查。

1.2研究方法

1.2.124h动态血压监测:

动态血压测量采用美国制造的太空医疗器械24h动态血压分析仪。设定白昼(07:00~19:00)每30min,夜间(19:00~07:00)每60min自动充气测试(测量时患者左上肢保持相对固定)。监测期间患者日常活动不受限,但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焦虑并排除夜间睡眠差者。

1.2.2?ABPM观察指标:

⑴有效监测次数,监测时间及各次测量值;⑵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与脉压;⑶白昼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与脉压;⑷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与脉压;(5)血压波动的夜昼比值(包括收缩压与舒张压),即(白昼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白昼平均血压×100%,其值≧10%属血压昼夜节律正常(为勺型组),<10%属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0—10%为非勺型组)。资料经计算机ABPM数据分析软件自动分析。

1.2.324h动态心电图监测

采用美国生产的太空医疗器械24h动态心电图检测仪,连续记录患者24h心电信号,(1)对伴ST-T改变者进行定量统计分析。(2)识别各种心律失常,进行定量分析。同时统计其昼夜发生率(06:00-22:00,22:00-06:00).要求患者详尽记录监测时间内的活动情况及自我感觉,以便分析症状、心电图和血压之间的关系

2结果

5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电图改变以ST-T改变和心律失常为主,主要表现为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部分合并有T波低平或倒置,也有部分患者仅出现T波变化。一般持续4—11分钟左右,常见心律失常有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等。多数患者并存两种或两种以上心电图改变。24小时中ST-T改变以7:00-10:00较为集中。

3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尤其以收缩压升高明显,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是由于长期高血压易引起全身小动脉病变,小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增值和纤维化,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大动脉弹性回缩加快,由后来主要发生在舒张期提前到收缩期,导致收缩压进一步升高[1],从而引起心、脑、肾组织缺血。本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时心律失常、ST段压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低时,这说明血压升高可能是一重要原因。血压升高导致左心室肥厚和扩大,心脏压力负荷曾高,心肌耗氧量增加,尤其是合并左心室肥厚时,心肌细胞数并不增多,以心肌纤维增多为主,心肌毛细血管密度与左室重量增加不平衡,易导致心肌缺血。但近年来发现绝大多数持续性ST-T改变者,冠脉造影正常。因此有学者认为,临床心电图根本不存在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改变,可能是缺血性心肌病或高血压心肌病等表现[2]。因此推测,慢性高血压病患者的持续性ST-T改变是心室肥厚、高血压心脏病所致。24h动态心电图一时性ST段压低则是在高血压心脏病变的基础上,由于血压骤升骤降所致。同时血压升高使回心血量增加,心脏舒张末期容积增加,心室扩张,舒张末期压升高,从而导致心内膜下灌注不足,产生心肌缺血,出现心电图的ST-T改变,血压升高时左室壁张力及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增加,使心肌应激性增高,从而易发生异位搏动。

动态心电图的监测可以捕捉到常规心电图监测不到的异常,而动态血压的临床研究表明[3]动态血压监测排除了白大衣高血压等多种因素的干扰,能较为客观真实的反映患者的血压情况。两者同时应用可以发现心电图异常与血压之间的联系。现在认为血压晨峰与心脑血管发病有密切关系[4]。血压晨峰是指正常人的血压呈现明显昼夜高低的节律性变化,血压夜间睡眠期间最低,清晨迅速上升,持续4-6小时。一般认为是健康人由于觉醒并开始活动时,交感神经系统即刻激活,心博量和心输出量增加所致。但在高血压患者中,交感神经系统的即刻激活引起周围血管阻力迅速升高,因此出现血压晨峰高反应发生,病人心率增快,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而与血压升高有关的心电图改变是发生在清晨和上午,ST段下移或异位节律增多对应时段的血压均有升高或明显升高。说明发生在6:00-11:00时的心肌缺血与血压变化有密切关系。当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时,心电图除发生ST-T呈缺血性改变以外,还伴有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增多。国外有研究报道高血压患者有必要同步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检查,以便更准确地观察血压波动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之间的因果或顺序关系,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不稳定是导致急性心血管病的重要因素,由于患者心血管事件多发生于清晨,高于其他时间,易诱发心脑血管事件。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病应密切注意血压的晨峰现象[5]。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时监测能观察到血压变化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和治疗依据,提高患者对高血压治疗的依从性,可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本研究为以后的临床推广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方向华,汤哲,项曼君,等.北京市55岁以上人群1992年和2000年脑卒中患病率和残疾率情况及变动趋势[J].中华老年心血管病杂志,2007,9(1):32-35

[2]?郭继鸿.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概念的质疑[J].心电学杂志,2003,22(1):23-27

[3]?周莉。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研究

[4]张维忠.血压变异和晨峰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3):287-288

[5]许春龙,刘桂滨,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病应关注的问题[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