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2-12
/ 1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李秀平

李秀平海拉尔区人民医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0)〖BT)〗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3)03--

血液流变学是专门研究血液流动及血球变形规律的一门医学分析学科。其主要内容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性和粘滞性以及血液中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和变形性等。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疾病的发展和预防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包含的具体内容及临床意义如下:

1全血黏度检测

全血黏度是反映血液流变学基本特征的参数,也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重要指标。影响全血黏度的主要因素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及血浆黏度等。根据切变率的不同,一般分为高、中、低切黏度。高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反映红细胞的变形性,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临床意义]:全血黏度增高,血液的流变性质发生异常,会引起血流阻力增加,使血流速度减慢,最后导致血流停滞,可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发生组织缺水和缺氧、代谢失调、肌体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后果。

全血黏度升高会导致下列疾病的发生:

1、循环系统疾病: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周围动脉硬化症、高脂血症、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深静脉栓塞等。

2、脑血管病:中风、脑血栓、脑血管硬化症等。

3、肿瘤类疾病:较为常见的为肝脏、肺和乳腺肿瘤等。

4、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全血黏度降低主要与红细胞比积的减少有关,可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低血黏度两大类:

1、病理性低血黏度:主要是几种出血性疾病引起,如出血性脑中风、上消化道出血、鼻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2、生理性低血粘综合征:这一类型的特点是血液黏度的降低出现于人体正常生理过程的某一阶段。例如,妇女在月经期以及妊娠期所见的血液黏度低下均属于此类型。

2血浆黏度

血浆黏度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标。影响血浆黏度的因素有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白蛋白、脂类和血糖等。

[临床意义]:血浆黏度越高,全血黏度也越高。临床血浆黏度增高可见于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一些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3红细胞压积

红细胞压积是指将不改变红细胞体积的抗凝血放置于温氏管或毛细管中,经一定离心力离心一段时间后,被压紧的红细胞层占血液容积的比例。

[临床意义]红细胞压积增高:见于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的正常人,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红细胞压积降低:见于正常孕妇,各种贫血患者。

4全血还原黏度检测

全血还原黏度是指红细胞压积为1时的全血黏度值,也称单位压积黏度。

[临床意义]全血还原黏度反映了红细胞自身的流变性质对血液黏度的贡献。

5红细胞聚集指数

红细胞聚集性是指,当血液的切变力降低到一定程度,红细胞互相叠连形成所谓“缗钱状”聚集物的能力。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及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增高表示聚集性增强,全血黏度增高。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异常蛋白血症、感染性胶原病、炎症、恶性肿瘤、合并微血管障碍性糖尿病,心梗、手术、外伤、烧伤。

6红细胞变形指数

红细胞变形性是指红细胞在血液流动中的变形能力。

[临床意义]临床上红细胞变形性减低主要见于一些溶血性贫血、心肌梗死、脑血栓、冠心病、高血压和外周血管病、糖尿病、肺心病等。

7血沉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的沉降速度。血沉测定做为血液流变学诊断指标之一,主要用于观察红细胞的聚集性。

红细胞聚集可使血液流动减慢,血流阻力增大,血液黏度增高,特别是低切黏度明显增高。

[临床意义]

病理性增快:1.结核和风湿的活动期血沉常增快,当病情好转或稳定,血沉也逐渐恢复正常;2.用于鉴别心肌梗死与心绞痛;胃癌与胃溃疡;盆腔炎性包块与无并发症卵巢囊肿,前者血沉明显增快,后者正常或略有增高;

3.多发性骨髓瘤的血浆中出现大量异常球蛋白,血沉加速非常显著。

8纤维蛋白原

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系统中的重要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是血栓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它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减少见于先天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新生儿及早产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重症肝炎、肝硬化、重症贫血、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恶性肿瘤及某些产科急症。

2、纤维蛋白原增多见于妊娠晚期妊高症、老年人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症、急性传染病、结缔组织病、急性肾炎和尿毒症、烧伤、放射病、多发性骨髓瘤、休克、手术后、心肌梗死及剧烈运动后。

参考文献

[1]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