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品课应强化的四种意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4-14
/ 2

小学思品课应强化的四种意识

陈浩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论文摘要:

思想品德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专门学科,它在素质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其他任何学科不能代替的。本文从四个意识出发:强化教学目标意识、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强化学习反馈矫正的意识、教学设计要强化“学情”意识。只有做到了这些强化才能够让小学思品课的价值掷地有声,引领学生成长。

关键词:

小学思品、强化意识

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贯穿始终的核心部分,渗透在各门学科之中,它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素质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思想品德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专门学科,它在素质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其他任何学科不能代替的。怎样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思品课教学中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强化教学目标意识

确立教学目标,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在他的《为掌握而学习》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要求教师将教学的内容转化为通过教学使学生行为发生变化的期望,即教学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结构,选择教学方法和采取教学手段,从而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其实,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是不同的概念。教学目的和要求是一个范围和时间内涵都很模糊的概念。而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变为使学生行为变化的期望,并且用外显性动词(如:知道、懂得、了解等)加以科学表达,使学生对学习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都一目了然。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应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大领域。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必须在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每课的教学目的,充分理解该课的教学要点,并联系教育序列和教学单元,全面思考该课的教学目标。

二、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一个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他不是学校教育的工具,更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思品课教学绝非老师说、学生听,老师授、学生受所能奏效的。无论是接纳政治常识,提高道德认识,升华思想,还是情感的陶冶、升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果没有学生发挥道德主体性的参与是不能实现的。现代教育已经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的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据此,思品课教学要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在教学中要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处理好全体与个体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能动性原则,要求在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但是一个班级中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差异参与”的观念,时刻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注意设置有层次、有差异的问题和学习目标,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

2、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

教师的主导作用贵在昂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善于将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把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追求,让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焕发出来,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自己思考、自己体验、自己选择,从而获得自我感知、自我触动、自我陶冶、自我励行的效应。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能够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教育的成功。

三、强化学习反馈矫正的意识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因素构成的一个信息交互系统。不少教师一节课下来,只满足于浅层次的提问,无具思考价值的判断、辨析,脱离学生实际的导行,其结果是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情感、思想被排斥在外,得不到真实的展示、交流和指导,忽视了学生人格和道德心理的发展过程。学生往往只是根据教师的意图,被动地回答、讨论、辨析、选择,教师了解不到学生的真实的思想和态度,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必须强化“反馈矫正”的环节。

1、课前,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在备课中予以充分考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可信度。

2、课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采用恰当的形式,看学生是否达标,对不达标或认识有偏差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补偿和纠正,使其达标。认识领域的目标,一般要求当堂达标,对情感和行为领域的目标则可延伸到课外。

3、课后,要注意跟踪和监测。由于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心态及良好的行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所以思品课的教学应搞好课外延伸,教师在课外要注意观察,了解教学效果,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四、教学设计要强化“学情”意识

教学的目的和归属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反映在教学设计上,就要“非常重视对学习者不同特征的分析,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起点、技能水平起点和态度起点,强化“学情”意识。

首先,要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忽视学情的差异,势必影响教学效果。例如,我区一位教师在教学“难报三春晖”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家长做家务的辛苦,设计了一个“家务劳动大考验”活动环节,内容为:1.叠衣服;2.缝纽扣。想以此引导学生多关心、体谅父母,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活动在一个班上进行得很成功,许多学生从自己的手忙脚乱中体会到,即使是看似简单的家务活,要干好也不容易。但在另一个班上,活动结果完全不同,参与家务活动的学生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且班上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帮助父母承担家务已经成为自己的生活习惯,并没有感到做家务的辛苦。出乎预设的学情,让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实践表明,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如果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事先不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忽略了学情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活动有效性的缺失。

其次,要依据学情调整教学内容。不同地域的学生,因其生活阅历的不同,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其认知和情感上也存在着差异。现通行使用的人教版思品教材,面对的是全国此年龄段全体青少年学生,但相对富裕、民主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处于东部地区的杭州初中生显得洞察敏锐、钻研积极、个性鲜明、情感丰富,敢于在公开场合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其认知的广度、深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观点源自2009年北京师大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的《杭州市上城区发展性评价项目区域反馈报告》)。结果表明,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考虑本地学情。

在思品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过程,对其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其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笔者愿同各位同仁一道,努力探索在思品学科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经验、新方法、新路子,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