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粤曲私伙局在传承粤曲艺术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2-12
/ 2

浅谈粤曲私伙局在传承粤曲艺术中的作用

周洁梅

四会市文化馆广东四会526200

【摘要】粤曲是广东地方戏曲(曲艺)的第一大曲种,约有150多年历史,深受人们的喜爱。粤曲私伙局是酷爱粤乐曲艺的“发烧友”自发组成的民间组织。粤曲私伙局的发展,不断培育着粤曲的听众,对粤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粤曲粤曲私伙局作用

粤曲是岭南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价值。粤曲私伙局是群众可以直接接触和感受粤曲艺术的民间组织,当地的基层文化部门应重视粤曲私伙局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本土文化的渴求,发挥粤曲私伙局在传承粤曲艺术中的积极作用,支持粤曲艺术传承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粤曲的起源、流传、发展及其特点

粤曲是广东地方戏曲(曲艺)的第一大曲种,盛行于广东、香港、澳门等方言区域,并流传世界各地,凡有粤籍华侨聚居的地方均有粤曲的演唱。2011年,粤曲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广东地区,粤曲、粤剧、粤乐(广东音乐)统称三粤文化,三者长期互相影响,互相依存,是岭南地区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岭南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一)粤曲的起源、流传、发展

从起源上来说,粤曲早期产生于最底层的农村地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沿海渔民自娱自乐的简单形式。粤曲传唱到今天,经历了“八音班”到“师娘”时代,再到“女伶”时代。道光年初,由民间“八音班”的乐工清唱而萌发。当时“八音班”基本活动在广州、番禺、佛山等地的农村、河埠,正是在这种四处寻找生计的过程,粤曲逐渐深入民间,在民间传承发展。随着粤曲的流传,漫漫融入广州城市文化。随着广州城市文化的兴盛,粤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传承发展。同治初期,在广州西关开始有失明的粤曲女艺人出现,粤曲进入“师娘”(失明女艺人)时代。在“师娘”时代,经失明女艺人“师娘”继承发展趋于成熟。她们每人都要掌握不同角色的唱腔,一人演唱多个角色。较之“八音班”在演唱技巧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到了民国初年,“师娘”进入到广州茶楼唱曲,这是曲艺茶座的开始。粤曲艺人也从此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谋生之所。民国以后,在茶楼歌台上逐渐出现了明目女子演唱粤曲,人们称她们为“女伶”。随着“女伶”时期的到来,粤曲艺人的演唱条件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形成了“一几两椅”的站唱形式。在女伶时代,他们改“戏棚官话”为广州方言,改假嗓为真嗓,并划分大喉、平喉(男角专用腔)、子喉(女角专用腔)三种唱法,粤曲进入了鼎盛时期。从1918年起,“女伶”逐渐取代了“师娘”的位置,并发展了早期的歌坛。粤曲由自弹自唱发展为用乐队伴奏。

粤曲是植根于民间底层的艺术,以前被认为不能登大雅之堂,不能进戏院,只能在茶楼和妓院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粤曲出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1958年,集中优秀演员和乐师,成立了广东音乐曲艺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力改革创新,使粤曲从基本单一的站唱,发展为有弹唱、说唱、表演唱、小组唱等多种形式,培养出大批新生力量,在粤曲创作方面创作出大量新曲目,同时,还整理了不少传统曲目。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粤曲备受摧残,“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粤曲文化逐步得到恢复。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采取繁荣创作、培养接班人以及大力推动群众性粤曲演唱活动等措施,使粤曲艺术从20世纪80年代起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从经济的角度来说,粤曲演唱对场地从来没有严格要求,伴奏乐器也可以相对简单,经济成本低,而且人人可参与演唱,粤曲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就在情理之中,即使在今天,城市化的进程让城乡的面貌日新月异,却并不妨碍粤曲在民间仍有顽强的生命力。现在,在广州的一些老字号酒楼仍有唱粤曲的曲艺茶座。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广州方言区域,并流传到东南亚、北美等粤籍华侨及华人聚居的地区。世界各地凡有粤籍华侨聚居的地方均有粤曲的演唱。2011年,粤曲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粤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二)粤曲的特点

粤曲是建立在广东本地的语言(广州方言)基础上定了调的歌谣,也可以说是广东地区的民歌民谣。粤曲有南音、粤讴、咸水歌、木鱼、龙舟、板眼等方言说唱歌谣,是一种多体的艺术形式。粤曲紧跟时代而发展,它善于吸收,能够兼融并蓄,不断丰富、创新发展唱腔音乐。如梆子、二簧唱腔,就是从粤剧(广东大戏)的唱腔中吸收过来的。在发展过程中,粤曲作品在唱腔设计上又加入了粤乐(把广东音乐,小曲,小调拿来填词演唱)。所以,发展到今天,梆子、二簧、牌子曲、小曲、歌谣、锣鼓构成了粤曲的唱腔体系。同时,粤曲的南音、咸水歌、木鱼、龙舟等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歌谣和广东音乐,也被粤剧的唱腔吸收,形成了粤剧唱腔完整的音乐体系。当今,粤曲、粤剧二者的唱腔音乐包括敲击乐锣鼓点都完全相同。粤曲、粤剧中的唱词许多是来源于唐诗宋词,可听、可读、可唱,非常有欣赏性。粤剧、粤曲互相借鉴、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的。粤曲音乐性强,曲调优美动听,注重声腔艺术,讲求声、律、平、仄,其唱腔属于皮黄系统的板腔体分平喉、子喉、大喉、三种主要唱腔。

二、粤曲私伙局的发展现状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在不断增长,近20年来,在广东地区,粤曲私伙局在蓬勃发展。

粤曲私伙局是民间喜爱粤曲粤乐的爱好者(发烧友)自发组织、演唱和演奏粤曲粤乐的群众团体,够早时也称粤曲社或曲艺社。粤曲私伙局由乐师和唱家(粤曲演唱发烧友)组成。乐师包括音乐伴奏师傅和击乐师傅。伴奏的乐器一般以高胡或小拉琴、扬琴、中阮为主,有条件的加中胡、萨克管、大提琴等。每个私伙局的活动场所、活动时间、乐师和唱家是相对固定的,他们的活动形式一般是自娱自乐。也有要求高的唱家付钱请高级一点的乐师伴唱。演唱的作品有传统粤剧的经典选段,也有现代创作的曲目。

在广东的佛山、东莞、番禺地区,粤曲私伙局最盛行,社团最多。据不完全统计,在今日的番禺境内有“私伙局”50多家,拥有“发烧友”过千人众,私伙局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平民百姓,私营老板,也有行政长官。那些酷爱粤乐曲艺的“发烧友”自备场地、自定规格、自备乐器、自娱自乐各显神通。参加私伙局活动已成为粤曲发烧友们生活的一部分。“粤曲私伙局”成了一道民族传统文化的新风景线。

但是,粤剧私伙局偏老龄化的现象非常凸显,缺少年轻人参与,在一些私伙局,50岁的成员已经算年轻的了。在乐队方面,有水平的乐师也严重缺乏,私伙局的水平普遍偏低,大部分是自娱自乐的水平。

三、粤曲私伙局的发展对粤曲艺术的传承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广东地区,不论城市或基层农村,粤曲私伙局已成了当地的一种文化现象。这些私伙局的生存、发展,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粤曲艺术的传承。粤曲私伙局是民间传承粤曲艺术的主体。

(一)粤曲私伙局对传承粤曲艺术传承的作用

粤曲私伙局在普通群众中产生、发展,代表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他们活跃在群众的身边,比专业的艺术表演团队更贴近群众,对当地群众的生活产生直接影响。闲暇假日,在公园或群众的生活社区,人们总会听到那熟悉、亲切的粤韵,看到私伙局的“发烧友”们雅集笙歌。那富有特色的韵律在人们身边流动、传播,为人们传递着一定的文化信息,直接被人们所感受、吸收,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伴随着人们的生活生生不息。这一文化现象随着时光流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断培育着爱唱粤曲的发烧友,也影响着他们身边的人,繁育着爱听粤曲的群众,衍生出一个个热爱粤曲的私伙局。如此循环往复,使粤曲、粤乐在岭南大地上始终深深扎根在群众中。粤曲艺术在民间得以传承,我认为粤曲私伙局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是专业艺术团体代替不了的。

(二)传承粤曲艺术的意义。

粤曲,源自岭南本土的戏曲,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岭南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价值。

粤曲起源于农村地区,在城市找到了安身之处,从最初的沿街卖唱到如今的民间曲艺,伴随着一百多年的社会发展变化,走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能够生生不息,自然有其原因。从人的心理来说“情动于中而发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人们从来都要以唱来完成内心世界的表述。粤曲是我国地方戏曲的一分子,和其他戏曲一样,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包含着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是千百年历史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极大的文化价值。戏曲长期发挥着寓教于乐的作用,是广大人民群众获取知识、学习历史,接受道德伦理教化的重要方式。戏曲来自民间,活跃在民间,影响着人民的情感、品德、思想、风俗,维系着中华民族的认同与和谐。历史学者、文艺评论家解玺璋所说:“道德感,就是中国戏曲的价值理念。传统中国人的道德,不是在学校里上政治课培养出来的,都是在听戏听出来的,都是从剧场里慢慢熏陶出来的。中国戏曲里边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都有。”可以说戏曲不单只是一种表演形式,而是有着更为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甚至承载着中华传统文明的传播责任。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展示出中华文化和中国艺术的多姿多彩,满足着人民多样而丰富的文化需求,呈现着戏曲园圃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精神文明景观,也是人类文化中独一无二的文化风景。重视戏曲的传承发展是尊重和维护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是尊重和维护文化多样性、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

三、结束语

重视戏曲的传承发展是一个文明社会对人类文化遗产艺术价值、精神高度、历史传承的文化立场与时代担当。当地群众文化职能部门在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中,应该大力弘扬本土的传统文化,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展示我们的传统文化。重视私伙局的生存发展,为热爱粤曲的发烧友创造更多展示自我、实现自我、共同交流和分享粤曲艺术带给他们感受的机会和平台,提供有利于私伙局发展的服务,促进私伙局在民间的发展,充分发挥他们在传承粤曲中的作用,支持粤曲艺术的传承,让岭南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戏曲百花园里不断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粤曲私伙局》陈贤庆

2.《传统戏曲对社会的价值分析》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