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语感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9-19
/ 1

学生语感的培养

古双银

古双银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中里镇中心小学625000

摘要:依据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必须深刻认识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的重要性。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关键词:语感;朗读;教师点拨;迁移

语感就是人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是一种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培养良好的语感,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摒弃繁琐的分析讲解,纠于课堂内容的训练。要注重语感,即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通过学生学习听、说、读、写的过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强化朗读,自悟语感

教师凭借学生已有语感素养,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悟难度适宜的语言文字。在读书时,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将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在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从课文中自读、多度、自悟,从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表达的场景,从而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进而提高语感。例如:我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注重让学生自读自悟语感.在初读课文阶段,教师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自读课文,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在交流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也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在悟读阶段,让学生抓住关键的问题,联系上下文来感悟.首先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如有学生提出:这个中国孩子三谁?他发出什么呼声?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然后让学生自读自悟,再进行讨论。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战争的残酷和爸爸为维护和任务的情景再现,从而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悲痛、缅怀、渴望和平的情感,真正让学生从读书中得到情感的升华。

二、教师点拨,导悟语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新奇的难以理解的内容,我采用巧用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语言知识,形成正确的观念,并通过现代教育手段的方法加强对听说读写的训练,利用直觉形象思维帮助去感悟课堂内容,然后再让学生循文入境,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把作者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真正让学生有所顿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由于学生只是从电视中看到过桂林,对农村学生来说,却没有几个去过,孩子们对它即好奇又向往。因此,学生对于桂林山水的美丽难以理解。因此,我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再现桂林山水的风景,这样学生头脑形成直观的映象,图文结合理解“屏障、兀立、嶙峋”等词语的意思,并展开想象,让学生听配音朗读全文,使学生再次体验桂林山水的美,在一系列的铺垫后让学生畅谈对桂林山水的感受,孩子们都说出了心里话,而且从中感悟作者如何运用多彩的语言和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景物描写写具体的,孩子们也说得有板有眼,这一切都是孩子们在体验中获得的。

三、积累内化,迁移表达

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悟中读读中悟,还要重视语言的积累,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让学生运用在课文中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让语感能力不断得到强化。例如:在教学《翠鸟》一课后,安排了小练笔。首先,我让学生回顾《翠鸟》一文,作者三怎样把翠鸟写生动的?一是抓特点:“一头巾花纹、外衣、衬衫、小巧玲珑、透亮灵活”。二是仔细观察,作者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三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学生以此感悟到的运用到习作中去。有写小白兔,有写小狗的,有写猫的等。在教师引导下既注意了观察又注意了写作顺序和修饰语,如“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等”,也注意了颜色、形态的修饰,如“洁白的、银灰色、雪白”等词语。从阅读课内范文到课外迁移中学生自然学会如何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写动物外形,突出可爱的。

总之,教学时,我们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注重了语感的培养,采取了导悟语感,自悟语感,迁移表达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语感在反复实践中得到螺旋式提升,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叶圣陶:《叶圣陶创作-写作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3]顾巧英.“漂”出气魄“飘”出情韵——紧扣精妙之词培养学生语感[J].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06期.

[4]钟庆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4(06)

[5]吕国军.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5(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