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格化综合服务跨行业协同调度技术的体实践和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论网格化综合服务跨行业协同调度技术的体实践和研究

韦海强单培红卢会春林静项靖彭志栋史卓

杭州天翼智慧城市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信政务行业信息化应用(杭州)基地浙江省杭州市310012

摘要:本论文主要致力于构建网格的多责任、综合服务、跨行业协同调度体系,从而实现大网格的统一管理和有效服务。通过研究网格化综合服务跨行业协同调度相关技术,基于面向服务架构(SOA)技术,采用基于构件的开发和分层的技术路线,同时采用业务构件间的关联、协同和互动,控制服务总线技术和智能化工作流技术等,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实现跨行业协同调度。通过多责任网格综合服务跨行业协同调度系统的建设,以基层网格工作人员发现问题为主渠道,以闭合循环的事件处理反馈为主流程,实现纵向五级穿透,横向联动部门,同时也建立了较完善的城市治理人员组织体制及考核统计机制,强化网格多责任。

关键词:大网格;多责任;综合服务;跨行业协同调度

引言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提到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对待网民做到6个“及时”、两个重要点。网格化管理成为基层管理工作的重要模式及手段顺应当下信息发展局势。为深入贯彻党中央思想,全国各地陆续开展研究创新社会治理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实现了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基础,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但现阶段城镇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有网格化组织架构体系,但未实现多网格融合;具有信息采集员队伍,但普遍为条线服务;已建成信息化系统,但系统功能比较单一;有众多条线信息化系统,但缺乏互联互通;已有事件处置流程,但横向纵向联动不强;有部分基础数据资源,但数据交互更新不足等等。

针对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次研究致力于构建网格的多责任、综合服务、跨行业协同调度,从而实现大网格的统一管理和有效服务。采取“1+X”基层网格力量组织形式,强化网格多责任。建立完整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库,提高社会管理和网格综合服务能力。完善“辖区管理、分级负责”,实现跨行业协同调度。

一、网格化综合服务跨行业协同调度相关技术

1.1基于面向服务架构(SOA)技术

面向服务架构,是一种粗粒度、开放式、松耦合的服务结构,要求软件产品在开发过程中,按照相关标准或协议进行分层开发。通过这种分层设计或架构体系可以使软件产品更加弹性和灵活,且尽可能的与第三方软件产品互补兼容,以达到快速扩展,实现软件数据的无缝接轨。

1.2采用基于构件的开发和分层的技术路线

基于SOA进行业务系统的服务整合,通过封装业务系统的基础服务,实现业务构件与业务系统的隔离,提高各业务构件的可复用性;基于统一服务构建容器,统一的业务构件标准,规定业务构件的用户访问行为、数据组织方式、功能封装方式、业务处理逻辑的标准“语法”。

分层是从逻辑上讲子系统划分成许多集合,而层间关系的形成要遵循一定规则。通过分层降低子系统间的依赖关系,使系统以更加松散的方式耦合,从而更易于建设、维护和进化;根据业务的变化,通过快速开发或者配置调整系统以适用新的业务需求。

1.3业务构件间的关联、协同和互动

基于SOA进行业务构件的服务编排,对不同业务系统的服务进行编排、执行与监控,提高跨部门的业务处理的效率和增强业务间的协同能力。SOA旨在提高业务灵敏性,对业务流程协同最大的改变就是可以显著降低业务基础服务的部署成本、提高业务基础服务的灵活性和可复用性。

1.4控制服务总线技术

服务总线采用面向对象的服务调度能力,对基于业界通常使用的对象调度机制进行较多优化,以确保服务总线的高性能。

(1)优化对象的标识方式

业界常见通用消息中间件为保持其各领域通用性大部分采用名字方式进行,这种标识方式对在频繁的对象调度时需大量的字符串查找,对性能影响较大。为此改用对对象采用名字+ID的方式进行标识,大大优化对象查找方式,提升了整体性能。

(2)采用分类缓存机制

系统存在的大量访问操作导致对系统对象的频繁调度。为尽量提升对象查找速度,改用对各类对象进行分类缓存,可以减小对象缓存队列的长度,提升查找速度。

(3)采用线程池机制

为提升并发调度能力和效率,采用线程池机制,可以避免大量创建线程所带来的性能消耗,提高线程利用率,同时也规避大量线程所带来的系统稳定性问题。

1.5智能化工作流技术

智能化工作流将业务流程中工作如何组织协调的规则抽象出来,分离业务处理逻辑和业务交互逻辑,从而通过简单的可视化拖曳技术实现最复杂的应用。

随着业务工作的发展,管理流程和组织机构也可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在系统中利用可视化的工作流定制机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重组出满足实际业务需求的工作流。

二、多责任网格综合服务跨行业协同调度系统

多责任网格综合服务跨行业协同调度系统是以基层网格工作人员发现问题为主渠道,以闭合循环的事件处理反馈为主流程,实现纵向五级穿透,横向联动部门,然后在较完善的城市治理人员组织体制及考核统计机制的制度支撑下正常运转。

系统应用包括基层工作助手、问题协同处置管理子系统、任务流转管理子系统、基础信息管理子系统、服务团队子系统等,主要在工作平台(问题协同处置子系统、任务交办流转子系统)和支撑平台(工作流服务、部门协同服务)的结合下,通过基层工作人员的日常巡检,基层数据更新采集及城市问题排摸,从而建立动态更新的基层数据中心,打造完整的社会综合服务管理数据中心。

1.6工作平台

多责任网格综合服务跨行业协同调度系统的建设,面向的是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五个不同层级,既有以基层网格工作人员发现问题为主渠道,以层层上报、事件协同处置的工作模式,又有以上级布置任务为主渠道,下派交办的工作模式。因此系统设计时将事件流转分成问题协同处置和任务流转两个子系统。

(1)问题协同处置

问题协同处置子系统,是基层治理中问题信息采集、流转、处置、反馈、监督的一体化办公平台,通过GIS、MIS一体化的方式,实现对问题协同处置的支撑。

作为发现和处理问题的主要模块,根据基层工作职责的要求,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进行信息采集上报、协同处置、督办反馈,有效做到“信息灵、反应快、调处有力、反馈及时”,力争“纠纷不出网格、矛盾不出村社”。主要功能设计包括问题采集上报、处置记录、流程动态展现、问题重新派发、问题废弃、问题查询等。

(2)任务交办流转

任务交办流转子系统,是基层治理中任务发起、流转、处置、反馈、监督的一体化办公平台。实现任务快速下发,借助移动终端和无线网络,便于基层工作人员对指派任务的高效反馈,也便于对任务完成情况的全程监督与考评。主要功能设计包括任务交办、处置记录、流程动态展现、附件材料汇总、到期提醒、任务抄送、任务查询、考核自动扣分等。

1.7支撑平台

针对纵向部门涉及的信息传递频繁密集,横向部门涉及的业务复杂多样的现状,在工作平台的基础上,系统补充了支撑平台。支撑平台根据各部门不同的业务要求、不同的业务数据,构建相应的工作流模型,制定符合各自需求的对接内容,最终实现高效的信息传递和跨行业业务协同。

(1)工作流服务

工作流服务是对工作流程及其各操作步骤之间业务规则的抽象、概括、描述。通过工作流建模,即将工作流程中的工作如何前后组织在一起的逻辑和规则在计算机中以恰当的模型进行表示并对其实施计算。工作流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为实现某个业务目标,在多个参与者之间,利用计算机,按某种预定规则自动传递文档、信息或者任务。

(2)部门协同服务

各部门涉及的业务复杂多样,例如常见的政法条线关注矛盾纠纷排查、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等情况;安监条线则是关注安全生产相关的企业巡查情况;卫计委需要了解计划生育走访的有关信息;住建委主要关注危房的巡查工作;公安则重视消防安全、交通隐患、治安安全、出租房等日常巡查情况;组织部需要掌握党组织成员及工作开展情况。因此,针对各部门业务的特色性,在部门协同时,需要系统提供相应的专项服务功能来满足相应的对接内容。主要对接方式有接口对接和前置机对接,部分系统也可采用单点登录对接、专网专用。通过专项业务子系统,使基层能更有效地完成各部门的工作要求,并及时反馈工作情况。

三、结论与建议

多责任网格综合服务跨行业协同调度系统致力于构建网格的多责任、综合服务、跨行业协同调度,在实现大网格的统一管理和有效服务上起着积极的作用。

(1)通过多责任网格化综合服务跨行业协同调度系统的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实现跨行业协同调度。

(2)通过多责任网格综合服务跨行业协同调度系统的建设,强化网格多责任,从而形成“一格多员、一员多能、一岗多责”的工作机制。

(3)通过多责任网格综合服务跨行业协同调度系统的建设,推动现有的机制体制改革,实现新型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格局,从而切实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

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系统的建设只是为管理人员所服务,所以在如何让管理人员从被动使用到主动使用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田毅鹏.城市社会管理网格化模式的定位及其未来[J].学习与探索,2012,(2):28-32

[2]王喜,范况生,杨华,张超.现代城市管理新模式:城市网格化管理综述[J].人文地理,2007,(3):116-119

[3]侯继虎,黄拥华,邵振峰,周维勋,丁霖.城市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地理空间信息,2015,13(1):22-25

[4]井西晓.挑战与变革:从网格化管理到网格化治理[J].公共行政管理,2013,(1):102-105

[5]李鹏,魏涛.我国城市网格化管理的研究与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