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8-18
/ 3

关于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

张金钟

天津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张金钟

医学是否具有人文科学性质?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就是“医学以人为本”的性质。但长期以来,医学只被界定为自然科学。“医学是自然科学”、“医学活动是自然科学活动”、“医学研究是自然科学研究”、“医学发展是自然科学进步”、“医学家是自然科学家”,这些表述似乎像几何学中的公理一样,不证自明。仅仅将医学理解为自然科学、将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绝对化,是关于医学性质的一种片面性认识。这种忽略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的片面性认识的存在,导致医疗卫生服务和医学研究的视野局限、医学教育框架不合理、医学人才知识结构存在缺陷等一系列弊端,直接影响着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乃至医学事业的发展。因此,开展关于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的研究,从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反思医学研究和医疗卫生活动,应引起医学及相关领域同仁的高度重视。

一、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的界定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是相对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而言的。

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十分显著。首先,作为医学研究对象的人,具有自然属性。人体是一个生物有机体,人的生命活动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复制、自我转换、自我调整的自然过程;人的自我复制、自我调整是通过与环境的物质的和能量的交换实现的;人的健康状况与疾病同自身机体的复制转换调整的状况、同人与环境的关系不可分割;医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须建立在对人体自身内在联系、人体与环境联系的基础之上。其次,医学研究和医疗活动具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内涵。医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对自然科学基础学科、技术学科的依赖非常明显。包括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工程技术等在内的许多学科是医学发展的坚实基础,是认识人的健康和疾病的重要工具,这些学科为医学研究、医疗卫生活动、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医学在具有显著的自然科学性质的同时,还具有显著的人文科学性质。首先,作为医学研究对象的人,具有人文属性。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之为人,就在于其有精神活动、能够能动地改造社会环境;人以社会的方式存在,人的生存不仅要与外界交换物质,而且要与他人、与社会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人的健康状况与疾病同人的精神活动、与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医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也须建立在对人的精神活动的认识、对人与社会联系的认识基础之上。其次,人文科学也是认识人的健康和疾病的重要工具。医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依赖于人文科学。包括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在内的许多学科也是医学发展的基础。这些学科已经或正在为医疗卫生活动、医学研究、医学人才培养提供方法和途径,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还突出地表现为,医学研究和医疗活动是以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生命的关爱为基础的,没有对人的尊重和关爱就没有医学,以人为本、治病救人、提高人的健康水平是医学的永恒目标,是医务工作者不懈的追求。

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与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共存于医学活动之中,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相互交融,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人的健康和疾病是自然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们在与疾病的斗争中逐步认识到健康和疾病的自然性质和人文性质,并积累了含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方法在内的诸多预防、诊治疾病的方法。

二、新医学模式的确立与医学人文科学性质的重新发现综观医学发展的历史,对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的主动自觉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忽略了。时至今日,仍存在模糊认识,仍有人仅仅看到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将医学限定为自然科学。原因何在?

这主要根源于医学的内部,是医学自身发展的结果,确切说,与医学在近代以后的发展直接相关。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医家认识和预防、诊治疾病的具有笼统模糊猜测特征的整体观念中是包含着“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这里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带引号是因为当时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还不是十六世纪以后的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的观念和方法的。西方医圣希波克拉底强调“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医生应具有“利他主义、热心、谦虚”的品质,人的疾病与人的生活方式相关;中国唐代药王孙思邈强调“大医精诚”,都是很好的证明。尽管古代医家的人文观念、他们借助当时的人文知识认识健康和疾病现象与医学的原始形态(尚不独立)相关联,在本质上,是一种被动和无奈,但融自然科学萌芽和人文科学萌芽于一体的古代医学的注重整体的观念无疑是正确的。近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武装了医学,为医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使医学日益成为沿着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思路和方法认识并解决问题的学科,使医学形成了生物医学的观念和模式。与古代医学比较,精确、清晰成为近代医学的特征。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近代医学在注重精确、清晰的同时,不经意地忽略了古代医学的整体观念。其中,包括对社会、心理因素致病作用和预防、诊治疾病的人文科学方法的忽略。用历史的眼光看,这是一种必然,是近代医学发展的代价。

因为,当时医学的独立和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发展,激发了医生们的兴趣和热情,占用了他们的精力和时间,也限制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看不到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忽略、甚至远离了人文科学。

当然,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被忽略也有医学之外的原因,与人文科学的发展水平低下有关。提出并重视医学人文科学研究是以当代人文科学研究为背景的。应当说,当前的人文科学研究为医学人文科学研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终于得到应有的关注。

笔者认为,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的显凸与医学模式的转换直接相关。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模式的取代,使人们重新发现了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医学模式转变是在根本的意义上即在关于医学本质的意义上对医学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结构的反思,对医疗卫生服务的目的、原则、方式的反思。这一反思既是对现代医学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的理论层面的总结,更是对医疗卫生服务中存在的过分强调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技术性质,忽略甚至无视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倾向的纠正。生物医学模式植根于近现代医学的辉煌业绩之中,而近现代医学的辉煌业绩则是以近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为依托、过分强调作为医学对象的人的生物学特性为特征的。忽略人的社会心理特性,无疑是片面的。

医学模式不仅植根于医学活动,而且反作用于医学活动。在近代医学基础上建立的、促进了近现代医学发展的生物医学模式,由于其显著的片面性最终成为制约医学发展的桎梏。而以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科学进步、人文科学进步特别是医学自身发展为基础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则为医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医学进入了人文科学的视野,人们重新看到了医学的人文性质。

新医学模式的建立揭示了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成为医学人文科学研究的推动力量。但是,正如新医学模式的落实不尽如人意一样,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为,新医学模式的确立和在实践中的实施是一个过程,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被普遍认同也是一个过程。令人欣慰的是,新医学模式在实践中的实施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成为医学研究和临床工作的重要理念和指导思想;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也在不断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共识。

三、当代科技进步、市场经济建设与医学人文科学性质的凸显对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的关注还与当代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建设相关。严格地说,是在对医学活动中存在的科学技术至上、市场至上思潮的反思和纠正中,引发了对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的关注和认识。

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是医学发展的两个重要背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医学研究和医疗活动提供了层次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宽阔的平台。人类基因组研究、蛋白质组研究、干细胞移植前景喜人,医学影像技术、内窥镜技术、微侵袭手术方式、新的非手术治疗手段广泛运用且效果显著。医学对人体健康、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化,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方法与日俱增,都得益于科学技术进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其迅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改变了并仍在改变着中国的面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直接间接地促进了医学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市场经济建设的成果为医学研究和医疗卫生工作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竞争机制引入医学研究和医疗卫生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医院和医学工作者的积极性。

然而,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无论是科学技术进步,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医学的作用都不是单向的。科学技术令人震惊的发展和在医学中的应用强化了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和“科学技术万能”;市场经济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宣扬着“市场万能”。在科学技术的视野里,人是静态的“物质”、动态的“生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属性的人;科学技术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现象的认识不断微观化、精确化,向基因水平深入,但这种深入并不深刻,因为基因仅仅是健康和疾病的自然基础,基因组和基因组后研究都不能揭示健康和疾病的社会根源;科学技术武装了临床诊断、治疗,不断为疾病的诊治开辟道路,也形成了对科学技术的过分依赖。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医疗高新技术应用上的无序甚至滥用,造成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拜金主义、道德滑坡,成为医学发展的障碍。

科学技术至上、市场至上的思潮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不能不引发人们对这些错误思潮的批判。但笔者认为,科学技术至上、市场至上思潮之于当代医学的发展还只是外在的东西。医疗活动接受错误思潮的影响,根源于医疗活动自身。在医疗活动中本应给予强调、重视的东西未得到强调和重视,才抵挡不住错误思潮的侵袭。

这就涉及到对医学的基本性质的认识。人们终于发觉,已有的关于医学性质的认识是片面、陈旧的。人们对医学的认识其实是个模糊概念,仅仅将医学判定为自然科学是不正确的。

四、医学人文科学性质的研究与当代医学进步明确医学同时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种性质事关对医学的基本认识和医学的基础性的理念,意义十分重大。

医学既然同时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和人文科学性质,那么,任何一项医学研究、任何一种医疗活动就既要符合自然科学的规律和原则,又要符合人文科学的规律和原则;医学既然同时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和人文科学性质,那么,医学的成果就不仅是自然科学进步,还必然是人文进步;医学既然同时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和人文科学性质,那么,无论从事医学研究还是从事医疗活动都必须具备自然科学精神和人文科学精神;医学既然同时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和人文科学性质,那么,医学家的科学探索使命与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就必然是合二为一的;医学既然同时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和人文科学性质,那么,医学教育就必须以培养同时具有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可见,关于医学的人文评价、关于医学的人文精神的研究、关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都是建立在医学具有人文科学性质这一认识基础之上的。在强调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的同时,发现、发掘、阐释医学自身具有的人文科学性质,至关重要。

医学具有人文科学性质提示,要重视人文科学在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深入开展医学人文科学研究,实现医学人文科学在当代医学发展中的价值。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自然科学技术进步,医学有了长足的发展。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工程学诸多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对医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医学工作者关注自然科学技术进步,科技工作者关注医学问题,医学工作者与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联合攻关,开展以解决医学问题为目的的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成绩。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已经达到基因水平,人们认识了许多以往未全面认识甚至根本未认识的疾病;人们创造了许多诊断治疗疾病的新方法。但医学的进步并不尽如人意。许多疾病病因不清、机理不明;即使未来的基因组后研究、蛋白质组研究能够揭示作为生物体的人的先天遗传特征,也无法说明与人的后天社会、心理状况直接相关的人的健康水平。原因在哪里?笔者认为,问题出在医学的基本理念上。在“医学是自然科学”这一根深蒂固的医学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机械的、片面的还原成为医学的基本逻辑思路,医学的基本目标仅仅被设定为找到疾病发生的物质原因和治疗疾病的物质手段,而疾病发生的社会、心理原因和治疗疾病的社会、心理方法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划定在医学的基本视野之外。尽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理论上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但在医学实践中,心理、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仍然是“盲点”,心理、社会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原则仍未落实。[1]只见健康、疾病现象的生物学基础,不见医学的心理、社会基础。在医学的诸多分支学科里,医学人文科学没有地位,也很少建树,是本该结实粗壮、枝繁叶茂却发育迟缓、瘦弱无力的分支。其实,正如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是医学的基本性质一样,医学人文科学是医学的重要学科群。关于人的健康、疾病现象的研究,不从人文科学的角度思考,不引入医学人文科学概念,就会偏离本质。近年来,医学人文科学得到学界的重视,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但不能进入医学的主流,只在边缘徘徊。当前,要确立“医学具有人文科学性质”这一基本理念。医学人文科学研究要克服边缘化、外在化倾向,要深入医学实践、置身医学前沿。人文科学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要携起手来,研究事关医学发展的医学问题。比如,人的心理、免疫、神经、内分泌几大系统的相关性研究,生活方式病的个体预防和社会预防,心身疾病和身心疾病的综合治疗等,都是事关医学发展的十分诱人的研究题目。

医学具有人文科学性质还提示,医学精神是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一体的精神。在医学活动中既要弘扬科学精神,又要弘扬人文精神;在医学教育中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医学实践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浑然一体的,不可分割。医学工作者为提高人的健康水平、防治疾病而刻苦钻研的工作态度,既是科学精神的体现,又是人文精神的体现。自古以来,无数医学工作者意识到自己从事的工作对于病人、社会、人类的责任,义无返顾地献身医学,不惜牺牲生命,都体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度结合。医学活动中的人文精神是以当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精神,医学活动中的科学精神是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从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反思医学教育,必然得出重视并强化医学教育的人文底蕴,使受教育者认识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形成坚实的医学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人文素质,掌握人文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的结论。这方面的工作还比较薄弱,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医学教育改革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