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抗艾滋病药物过敏患者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6-16
/ 1

一例抗艾滋病药物过敏患者的护理体会

胡海艳孙明谨*

胡海艳孙明谨*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随州医院湖北随州441300

【摘要】:随着艾滋病这一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在世界范围的蔓延,我国艾滋病流行趋势十分严峻。在全民预防AIDS传播的队伍中,护理人员始终站在这道防线的最前沿。在管理措施、技术服务,心理护理等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艾滋病;过敏;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章标识码】A

艾滋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由感染"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4淋巴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这种病毒在地域内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平衡,使人体成为各种疾病的载体。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抵抗能力过低,丧失复制免疫细胞的机会,从而感染其它的疾病导致各种复合感染而死亡。齐多夫定为抗病毒药,用于艾滋病或与艾滋病有关的综合症患者及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治疗。1987年3月19日,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署批准该药上市。齐多夫定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美国FDA批准生产的抗艾滋病药品,因其疗效确切,成为“鸡尾酒”疗法最基本的组合成分。该品为抗病毒药,在体外对逆转病毒包括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具有高度活性。在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被细胞胸苷激酶磷酸化为三磷酸齐多夫定,后者能选择性抑制HIV逆转酶,导致HIV链合成终止从而阻止HIV复制。

临床资料:2012年7月28日,因发热,皮疹九天,我科收治了一位艾滋病患者。既往史:该患者于1973年因外伤进行“右肾切除术”手术史,否认青霉素等药物过敏史,2008年诊断有“艾滋病”,目前在疾控中心进行抗病毒治疗。现病史:患者自诉九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无畏寒及寒战。继之,双下肢出现红色丘疹,并且逐渐发展至全身,伴瘙痒,在当地卫生院治疗(具体经过不祥)红色皮疹有所消退,发热无明显好转,出现颜面浮肿,以“发热待查”收住我科,入院时,全身水肿型红斑,面部黄痂,痂下脓性渗出,四肢红肿无明显水疱。经询问病史及请皮肤科会诊。患者被诊断为服用抗艾滋病药物“齐多夫定”过敏。立即停用该药。

1.治疗:

1.1局部:面部外用生理盐水500ml,庆大霉素五支倒入无菌换药碗内,用无菌敷料浸湿后湿敷,5分钟更换一次。炉甘石洗剂100ml,全身涂抹。

1.2口服西替利嗪分散片,早上一片。

1.3肌注扑尔敏一支,每日一次。

1.4静滴:10%的葡萄糖酸钙20ml,地塞米松10mg加入5%的葡萄糖500ml静滴。经过上述抗感染,抗过敏,提高免疫力,面部对症等治疗,病人四天后开始消肿,全身皮肤开始结痂,于8月13号出院时,皮肤完好如初,精神尚好。

2护理:

2.1艾滋病是一个长病程的致死性疾病,除对症治疗护理外,患者在病程中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大部分病人面对死亡、社会孤立、人们的歧视做出的反应包括否认、愤怒、抑郁及自杀倾向等。不同病人不同发病时期都会有不同的心理问题。一般的技术护理是千人一面的,而心理护理则是以不同人群,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境况及不同个性素质,因人而异提供不同层次的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因而该病人来我科之后,我们全体护理人员都经常和他及他的家人谈心,积极地为其解决需要处理的护理问题,从心理上给予他和他的家人以温暖。

2.2病房的要求:单间隔离。

2.3皮肤粘膜的保护:为防止HIV感染,护士实施护理时需穿隔离衣,戴一次性手套。特别是手是接触HIV感染的第一屏障,因此当处理血液、体液及污染物品时必须戴手套。护理病人之后及护理另一个病人之前必须洗手。

2.4对操作的要求及污染物的处理:

护士操作前应向病人做好解释,取得合作,对不合作的病人或污染危险性较大的操作应由技术熟练的二人配合,操作尽量集中,严格规范,避免误伤自己。当进行侵入性治疗及护理操作时,如手术、穿刺、注射等,要注意对利器的处理,用过的利器必须放到特殊的容器中。器械用千分之五的“84”消毒液浸泡后再经高压灭菌,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针头经消毒毁形处理后由卫生局指定厂家回收。

2.5送检标本处理:病人的送检标本放在固定的容器里,容器外不得污染,并有特殊标记,专送检测。标本用过经消毒处理后再弃掉。

2.6终末处理:病人出院后,房间空气消毒一小时,使用过的床垫放在太阳下曝晒两小时。被血液,体液污染的被服焚烧处理。

总之,每一个感染者都有自己的故事,无论何种原因感染此病都是不幸的悲剧。护士在实施心理护理时,不需要了解其隐私的部分,但很需要对其一般的社会、心理因素有一个具体的评估,以便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护理。以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张兴权,范江主编,艾滋病毒感染与艾滋病,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