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畏难心理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1

浅谈高中数学畏难心理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马红霞

浅谈高中数学畏难心理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马红霞

(容城中学河北容城071700)

目前高中生在学习数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如思考不积极,有意回避较难习题,思维上存在惰性,对直观教材记忆优于语言教材,机械记忆优于逻辑思维等。为准确把握学生学数学的心理动向,加强数学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我们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进行了多渠道的调查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1.心理价值需求的偏差

心理价值需求是造成高中生数学;畏难心理的首要因素。高中生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大部分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是迷茫的。我在与教师的座谈和与学生家长的访谈中发现,由于数学基础较差,部分家长和教师也失去信心,厌学情绪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身上同时滋生并蔓延。在教育价值趋向务实化的今天,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数学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学习数学上的努力程度。

部分学生学习缺乏动力,主要是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求知欲和上进心,更没有学习紧迫感。即使在喜欢数学的学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合理的学习计划,但学习方法还停留在机械学习的水平上,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对数学实用价值的认识也存在偏差,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认为:“高中数学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2.思维惰性的泛化

惰性思维也是影响学生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当遇到简单的数学题时,大多数学生认为题目太简单而不愿做;当遇到较难数学题时,大多数学生会因太难而不愿做;学到抽象的公式时,大多数学生又不去理解推导过程。过多的失败经历使学生对数学失去信心和兴趣,他们的心情经常处于焦虑、厌烦的状态,即使偶尔出现少有的兴奋,也仅限于那些具有游戏性的学习内容,而且这种兴奋一闪即逝,无法形成持久的学科兴趣。

高中生逻辑思维水平较低,没有良好审题习惯和技能,在审题时常常忽略题目要求和条件,没有很好地理解题目就开始套公式、搬法则,答题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毅力。如果学生缺乏毅力,他们的自控能力就不高,学习遇到困难时往往遇难而退,或者向他人寻求答案。这时,教师不能简单地解难答疑,而应该用坚定的目光鼓励他们,用热情的语言激励他们。教师信任的目光和热情的鼓励,可以使他们产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教师要不断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愉悦。反复失败的学生会越来越差,反复成功的学生会越来越好。数学课堂要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一方面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另一方面又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教师在教走题、解题书写过程中也常常出现很多不必要的心理干扰。此外,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思维不灵活,缺乏联想,习惯于表面的直观形象思维,缺乏深层次的分析与综合理解,缺乏揭示问题实质的抽象思维。

3.键康学习心理的构建

影响学生学数学的心理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其形成健康学习心理的任务十分艰巨。数学教学的真谛在于,让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是一种社会需要和精神享受。这种感觉不是单靠教师的说教所能产生的,更重要的是靠数学自身的吸引力。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趣味性,使课堂教学切合高中生的心理需要,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毅力。如果学生缺乏毅力,他们的自控能力就不高,学习遇到困难时往往遇难而退,或者向他人寻求答案。这时,教师不能简单地解难答疑,而应该用坚定的目光鼓励他们,用热情的语言激励他们。教师信任的目光和热情的鼓励,可以使他们产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教师要不断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愉悦。反复失败的学生会越来越差,反复成功的学生会越来越好。数学课堂要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一方面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另一方面又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能体验学习上的成就感。易产生厌学情绪的班级教要求应降低一点,教学内制在课本以内,考试题目要容易一点,千万不能根据高考要求定位.这样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教师还要设计符合学业,让大部分学生体验成正值青春期,其精力旺盛,情绪不稳定,自我认识的水平也有限,容易产生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切忌难度过高,因为这样不利于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