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西医脾脏不“扯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中医、西医脾脏不“扯皮”

程昌培康坚强

程昌培康坚强(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凯里556000)

【摘要】目前中医、西医对脾脏有较大争论。笔者从解剖外形、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方面加以阐述,认为中、西医脾脏从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都具有许多相同相似之处,希望能为中西医结合医学找到理论结合的基础作出贡献。

【关键词】脾脏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7-0348-02

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查阅大量的中医古籍发现,从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中医、西医脾脏存在相同之处,在传统医学中,脾为五脏之一。五行为土,母脏为心,子脏为肺,与胃相表里,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的生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同时具有抗病驱邪的免疫功能。下面就解剖外形、生理、病理等方面加以比较中、西医对脾脏的认识。

1、解剖外形

《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与胃以膜相连。”《医贯》:“(胃)其左有脾,与胃同膜,而附其上”。《类经图翼》:“与胃用膜相连而附其上之左。”中医认为脾脏位于上腹部,横膈之下,左季肋深部,胃的左方。《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医学入门》:“(脾)形扁似马蹄,又如刀镰”。无论大小、长宽,均与先贤们在对脾脏的认识上应该说是不谋而合的。《医事启源》就有“脾者,其色赤紫,其形如牛舌,其质如肉”的说法,而《医贯》中对脾的色泽也同样描述为“如马肝赤紫”。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中、西医在对脾位置、外形的认识上差别不大,只不过中医比较抽象,西医对其位置的描述上更加具体。

2、生理功能

2.1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祖国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指脾运化水谷,化生气血,具有造血的功能。生命的维持、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依赖脾的运化功能。

西医学研究发现胚胎早期的脾具有生成红细胞功能,出生后,脾就失去了造血作用,但脾内仍含有少量造血干细胞,当机体严重缺血或某些病理状态下,脾可以恢复造血功能。白细胞是构成血细胞的重要成分。脾在正常情况下,只产生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核单核细胞是白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脾具有存储铁质的作用[1],脾吞噬衰老的红细胞后,分解摄取存储铁,以用于合成新的血红蛋白,也说明脾具有间接造血的作用。

2.2主升清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这是与胃主降浊相对应,指脾上输水谷精微,化生气血。这也是指脾具有肃清旧血,化生形成新血的作用。与现代医学认为脾具有滤血功能,清除体内衰老的血细胞和变形红细胞的作用相吻合。

2.3主统血

《难经•四十二难》:“(脾)主裹血,温五脏”。明代薛己《薛氏医案》:“心主血,肝藏血,脾能统摄于血。”清代沈明宗《金匮要略注•下血》:“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有统摄、控制、储藏血液的功能。现代医学认为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具有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及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因其含血量丰富,能够紧急向其他器官补充血液,所以有“人体血库”之称。脾脏有储存血液的作用[1],主要储于血窦内,当机体需血时,脾内平滑肌的收缩可将所储的血排入血循环。这方面的作用也相同。

2.4免疫功能方面

中医认为脾脏是最大的一个免疫器官。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四季脾旺不受邪”,明确指出脾在一年四季中对抗御外邪起着重要作用,也即现代医学所谓的“免疫功能”。这一点是其他脏腑所不能比的。《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不然,损伤脾胃,真气下溜,…而百病皆起;”《难经•四十三难》:“安谷者昌,绝谷者亡,水去则营散,谷消则卫亡。”“营消卫亡,神无所依。”说明卫气营血乃机体抵御疾病的物质基础,脾主运化,可充盈血液中营卫。西医学认为脾脏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脾含有大量的巨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的作用[2]。脾脏犹如一台“过滤器”,当血液中出现病菌、抗原、异物、原虫时,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就会将其吞噬掉。从免疫功能来说,中、西医脾脏也是吻合的。脾脏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嗜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的中心,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脾脏切除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紊乱,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3、病理变化方面

3.1血液系统方面

脾不统血证会出现现代医学中的许多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白血病等出血临床表现,可以参考中医使用归脾汤治疗。现代研究亦表明归脾汤中健脾补气、益气补血药能作用于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造血诱导微环境中基质细胞,最终达到造血调控的目的,还有促进白蛋白合成,增加血红蛋白量等作用[3]。脾的肿大对于白血病、血吸虫病和黑热病等多种疾病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3.2免疫疾病方面

研究证明健脾与免疫功能的加强是紧密相连。现代研究发现大剂量归脾汤能使模型小鼠血小板明显上升,骨髓巨核细胞数恢复正常,CD8降低至正常水平,提示大剂量加减归脾汤能有效缓解脾不统血型ITP小鼠症状,其免疫学机制可能通过对细胞免疫和红细胞免疫功能调节而发挥作用[4]。

慢性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不单在肝,更重要是在脾。“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在治疗上应着重于治脾,兼治肝肾。针对免疫功能低下,经常感冒的病人,可以用健脾益气的方药治疗,如四君子汤、玉屏风散等。现代研究证实四君子汤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体现在提高免疫器官指数,升高免疫因子含量,使免疫细胞增殖等方面[5]。研究发现,四君子汤可使荷瘤小鼠免疫器官重量增加,血WBC水平恢复,能升高已降低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和NK细胞活性,对小鼠免疫功能具有增强的作用[6]。全脾切除后将改变患者的免疫功能,出现脾脏过滤功能消失,IgM减少、调节素和调理素水平降低、T淋巴细胞系统出现紊乱、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以及淋巴细胞转换率明显下降,导致爆发感染的机会显著增加。

综上,中医、西医对脾脏的认识,从解剖外形、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方面基本上都是吻合的,这也为中西医结合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邹仲之、李继承,等.组织学与胚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第七版.120~123.

[2]褚海波,潘龙文,徐永波,等.脾源性免疫因子一促吞噬素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6,23(1):l09~112.

[3]万琳,潘宋斌.归脾汤加减对甲亢治疗后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研究.湖北中医杂志.2012,34(6):27.

[4]黄茜,石娅萍,郑轶峰.归脾汤实验室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J].重庆医学.2009,38(12):1537~1538.

[5]梁华,朱明雪,孙燕佩.四君子汤、四物汤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中医药信息.2012,29(3):

[6]李传刚,李墨林,舒晓宏,等.四君子汤对膀胱癌荷瘤小鼠化疗中免疫功能的保护作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6,28(3):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