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王》与英国的荒岛文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2-12
/ 2

《蝇王》与英国的荒岛文学

许人頔

许人頔(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荒岛文学一直都是英国文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时期的荒岛文学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荒岛”只是一个载体,是一种阐述作者社会、政治和哲学观点的方式。但是不同时期的“荒岛”被赋予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从荒岛在不同的作品中所表达的意义不同,分析《蝇王》在荒岛文学中的颠覆性影响。

关键词:荒岛文学;蝇王;人性

对于很多中国人而言,美丽无忧的世外桃源梦是从《桃花源记》开始的,而更富有冒险精神的荒岛梦是从英国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开始的。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岛上,与大自然饶有兴味的搏斗,最后开辟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乐园。对于广大的普通读者尤其是男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完美的冒险梦。也就是因为这个梦中,荒岛文学在英国文学中成为一种历史时性文学现象,也在英国文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一席之地。

荒岛文学在英国文学中出现和英国的地形有着天然的联系。英国是一个岛国,这使得它的国民形成了独特的性格,即天性倔强,爱冒险,充满探索精神和向外扩张的欲望。所以它的人民生活状态和文学、艺术等自始至终与充满着冒险与猎奇色彩的岛屿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从一开始“荒岛”便自然而然的成为英国文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主题。在乔叟的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已经有了对早期的英国航海和海外贸易,以及海员、商人们在海外的生活与发展的描述,可以说荒岛式的冒险、扩张意向在这个作品中有了最初的体现。而十六世纪末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则可以说是第一部荒岛文学作品。之后十七世纪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十九世纪巴兰坦的《珊瑚岛》,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的《蝇王》都是荒岛文学中的优秀作品。

任何时期的荒岛文学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荒岛”只是一个载体,是一种阐述作者社会、政治和哲学观点的方式。荒岛是一个非常有利的舞台。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表现人物往往更直接,更透彻。但是不同时期的“荒岛”被赋予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莎士比亚所处的时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所以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具有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思潮的精神特点。文艺复兴是对人的精神的全面肯定和歌颂。他始终认为靠善的力量,靠道德的感化,可以自我完善人性,达到理想社会。所以莎士比亚所感兴趣的荒岛题材本身,在《暴风雨》中,荒岛只是一个载体,一个人类善恶较量的精神舞台。

在十七世纪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荒岛文学出现了代表人物鲁宾逊。它是资产阶级文明的代言人,也是英国殖民者向外扩张的势力象征。在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中,荒岛是鲁宾逊生活的舞台,自始至终都在小说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是这个荒岛成就了鲁宾逊,成就了笛福,成就了资产阶级的自信自强自我完善的精神。

而十九世纪的《珊瑚岛》和《金银岛》则不再是鲁宾逊时期的“荒”岛。珊瑚岛上有土人居住,他们有感情,也在慢慢的通向文明。但是这相对的“荒岛”依然充满了无限的奇趣性,主人公历尽种种危险,最后在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获胜。在巴兰坦和史蒂文森眼里,荒岛的世界是奇妙乐观的,英国的男孩子永远是最有勇气和智谋的。这一方面是在强调人能动性的伟大,似乎从另一方面更体现了“日不落帝国”的一种高高在上的心理姿态。

在荒岛文学中,人与自然或人与土著人的对抗和依靠是不可避免的主题。人要对抗荒岛上恶劣自然条件,同时人又在尽一切可能依靠和利用这些自然条件。而且主人公总会和当地的土著人产生各种交集。但不论对抗还是依靠,不论是和自然还是和土著人,荒岛上的主人公们就像是卡通片里的人物,总是能有惊无险的征服荒岛而无需为自己的性命担忧。

在莎士比亚的荒岛上,孕育于自然之中的一种大善不仅能克服自然本身的恶,还能帮助人类战胜人性之恶;笛福的荒岛上,人性之善的努力,成功的使野蛮状态文明化,人性和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统一。情况似乎总是乐观的,人似乎是无限强大的。而到了二十世纪,一部“另类”荒岛作品的横空出世,打破了人类对自身的一切幻想。这就是威廉·戈尔丁的《蝇王》。

《蝇王》与传统的荒岛文学有着比较本质的区别。它不再有传统荒岛文学中所表现的人的精神,自我奋斗和人性之善。反之它体现的是“人性之恶”。威廉·戈尔丁之所以有如此颠覆性的创作也是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戈尔丁曾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亲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他经历了战争,杀戮,哭泣,正如法国作家加缪所说,“谁也不能要求他们(经历了二战的作家)是温情主义的”。所以《蝇王》中的荒岛不再是冒险家的乐园,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存在,而是一个让人伤心,甚至绝望的精神层面的载体。

“蝇王”即苍蝇之王,源于希伯莱语Baalzebub,在《圣经》中“Baal”被当作“万恶之首”,在英语中,“蝇王”是污秽物之王,也是丑恶灵魂的同义词。小说描写了一群6到13岁的孩子,作为空难事件的幸存者,流落到一个无人的珊瑚岛。起初他们试图模仿成人,在大孩子拉尔夫的领导下,建立起文明社会,但在缺乏道德约束和监控的情况下,孩子们渐渐聚拢在了以暴力为旗帜的杰克身边,开始了自相残杀,将荒岛变成了硝烟四起的杀戮场。

这是一部带有神话色彩的小说。孩子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但《蝇王》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儿童文学,而是一部写给大人看的书,故事所展示的儿童世界只是成人世界的一个缩影,之所以用儿童来表达,是因为儿童与人的本质更为接近。

在荒岛这个特定的环境内,没有尘嚣的喧闹,没有文明的占有,人性在这里有一种更自然,更赤裸,更完全的释放。人的原善与原恶、人性与兽性、理性与非理性、文明与野蛮等一系列矛盾冲突,在这个荒岛上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冲突的结果令人信服地展现出文明、理性的脆弱性和追求民主法治秩序的难度,说明了人类走向专制易,奔向民主社会难的道理。在欲望和野蛮面前,人类文明为何显得如此不堪一击?这正是《蝇王》的思考之所在。

作者在设置人物时有意让每一个主角的形象都一定的映射性。拉尔夫是书中出现的第一个角色。他象征着文明之“神”,尽管这文明的种种征兆尚非常原始。猪崽仔是一个出身低微、有严重的哮喘病而无法从事体力劳动的戴眼镜的胖子,爱思考问题。这个形象让我们想到了知识分子。西蒙扮演的是人文知识分子的角色,有着非凡的洞察力和正直的人格,敢于探索真理。其他孩子群起群居,而他则喜欢孑然独处,冥思苦想。在戈尔丁的笔下,西蒙犹如基督教的先知。最后一个主角名叫杰克,这是一个与前三者对立的人物,代表着人性的恶、兽性和非理性。

每一个孩子的形象都是复杂而多面的,成年人似乎都可以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就像人类在看一幕真实却又荒诞的舞台剧。舞台是荒岛,角色就是自己。“文明世界”的人总是愿意认为自己的灵魂是金色的。但在这个荒岛上,孩子们赤裸裸的近乎“兽”的行为,让成人更能看清自己灵魂中的另一面。《蝇王》仿佛把人性之黑暗在阳光下暴晒,本想晒成一股黑色的烟让它飘散,实际却是一颗黑色的岩石,无法消失,无法回避。

《蝇王》颠覆了整个传统荒岛文学,它让人心在战栗中思考。在这个物质生活如此丰富的时代,人是否少了一丝忧患意识?追名逐利使现实社会中人性如荒岛上的文明秩序和文明行为一样步步退化。究竟怎样才能保持文明不断的发展进步?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几个世纪以来,英国文学作品中的荒岛看似远离尘嚣,远离文明,实际荒岛上上演的一幕幕恰恰都是英国社会,文明和人的各个时期的体现。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英国文学中的荒岛必定还会有新的故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