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在静脉输注甘露醇中的应用与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0-20
/ 1

静脉留置针在静脉输注甘露醇中的应用与护理

施丹

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201900

【中图分类号】R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10

【关键词】甘露醇;静脉留置针;护理

骨科患者大多为四肢骨折,骨折后出现肿胀而引起张力性水泡是常见的一种现象,不仅影响了骨折的复位同时也影响了骨折的固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骨折早期及术后早期使用甘露醇脱水治疗,较好的预防和消除了肢体肿胀,改善了局部的微循环[1]。20%甘露醇是一种高渗性利尿脱水药,须在短时间内输注完毕方可起效。一般临床上使用的方法是20%甘露醇250毫升每天2次或是每8小时1次静脉滴注,这样就需要每日多次为患者进行静脉穿刺才能维持药物的有效浓度。为了减轻患者痛苦,减少血管穿刺次数,通常我们会使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但在输注前需向患者发放告知书,进行解释以取得配合[2]。现将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14年6月到12月在本病房进行治疗的骨折患者,这些患者均为四肢骨折,出肢体肿胀及张力性水泡,需要使用20%甘露醇脱水消肿治疗,共40例,其中男30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55岁。将他们随机分为A、B两组,均选用前臂周围静脉进行穿刺。这些患者周围静脉血管状态均显示弹性良好,管腔粗,无条索状,不宜滑动。

1.2方法两组患者各20例,男女比例3:1。A组患者使用一般8号头皮针进行静脉穿刺输液,每8小时一次分次注射,并每次更换注射部位。B组患者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Y型22G密闭式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穿刺时动作应轻巧、稳、准,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常规在穿刺前检查好包装,密封无菌状态及有效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穿刺点上方10cm处扎止血带,用苯扎溴己定消毒穿刺点皮肤,直径5cm~8cm,旋转针芯,松动外套管,使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成20°~30°角进行穿刺,有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至10°左右,再进针0.3cm~0.5cm,以确保外套管也进入静脉内,然后边将外套管送入静脉边拔出针芯[3]。确保输液通畅后将甘露醇输液器的头皮针和留置针其中一只拧开,与无菌接头连接,输液速度可瞬间加快,即使血管条件一般亦可达每分钟120滴,保证了甘露醇快速输注的疗效。每次输液前后均需用0.9%生理盐水5毫升冲洗静脉留置针。每天定时观察患者的血管情况穿刺处周围有没有局部疼痛、局部红肿、局部硬结,并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

1.3观察项目为便于两组患者发生静脉炎症状和体征的客观比较,根据(IntraveousNursingSociety,INS)有关静脉炎的分级标准[4]:I级: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Ⅱ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Ⅲ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出现。可触摸到条索状静脉;Ⅳ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及的静脉条索状物,长度>2.5cm,有脓液流出。

1.4统计学方法治疗前后参数变化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治疗前后参数变化比较采用未配对t检验,两组计数用X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变化比较见表1。

2.2A组患者于治疗第1天就出现明显的静脉炎,输液时患者感觉疼痛加剧不能忍受,需要立即将头皮针拔除重新进行穿刺,并需使用外用药物治疗。B组患者周围静脉未出现静脉炎,血管情况良好。

3讨论

20%甘露醇是一种高渗利尿脱水药物,长期输入可引起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输液过程中需加强巡视,密切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疼痛、瘙痒、血管弹性有无改变,输注是否通畅等。使用一次性8号头皮针进行输注不易固定,易发生肿胀,一旦药液外渗入皮下,不易被组织吸收,严重可致静脉炎及局部皮肤坏死,应立即拔针,重新建立静脉通道,立即使患肢抬高制动,用50%硫酸镁湿敷或用金黄膏外敷[5]。现如今我科骨折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注甘露醇相对较多,注意置管后全程护理,既有效的防止静脉炎的发生,又延长了留置针的保留时间,同时也减轻了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把握好留置针穿刺前、中、后护理延长时间及预防静脉炎发生的关键,对于目前临床上诸如甘露醇一类的高渗性、刺激血管的药液,使用静脉留置针,既能保护静脉使患者免受痛苦,又能显著疗效,便于抢救所用,减轻护理工作量。

参考文献

[1]顾敏华.使用静脉留置针注射甘露醇防止静脉炎的护理.上海护理,2014,10(7)

[2]李小燕,刘洋.套管针留置时间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10,35(5):300-301

[3]饶庆华,等.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的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10,35(10):624

[4]贾艳红.静脉留置针应用中的并发症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5):80

[5]王薇,刘芝军.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齐鲁医学杂志,201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