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式教学法在儿科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2

讨论式教学法在儿科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李连兴孙义(通讯作者)惠丽杰

(赤峰市医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摘要】目的:探讨讨论式教学法在儿科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月于本院儿科临床的60例学生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观察组实施讨论式教学法干预,并观察2组的理论知识评分、临床技能评分、教学质量评分及教学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学生的理论知识评分为(87.48±5.23)分,临床技能评分为(91.44±5.72)分,教学质量评分为(90.26±5.28)分,其教学满意度为100.00%,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讨论式教学法在儿科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学生的理论能力及操作能力,以此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及教学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关键词】临床医学;儿科;讨论式;传统教学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9-0364-02

近年来,讨论式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教学、医疗领域,该教学模式可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表达自我的观点及看法[1],使得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机械性,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各项技能[2]。本文研究中,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月于本院儿科临床的60例学生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予以不同的教学模式干预,并将其进行对比,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月于本院儿科临床的60例学生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具体如下:

对照组:男性学生19例,女性学生11例,年龄范围在(19~25)岁,平均年龄为(22.12±0.23)岁,依据文化程度对其进行划分,本科26例,专科4例。

观察组:男性学生18例,女性学生12例,年龄范围在(20~26)岁,平均年龄为(22.45±0.41)岁,依据文化程度对其进行划分,本科25例,专科5例。

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等资料无显著差异,统计学不具有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方法:实施传统的授课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难杂症”进行分析并讲解[3]。

观察组方法:实施讨论式教学模式干预,具体如下:

(1)教学内容设计:选择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应选择大学教纲所须内容,不宜选择抽象[4]、少见病例,将学生于实习、毕业后的常见的疑问放置首位,于讨论过程中,其疾病的诊断要点、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选择应为讨论重点。

(2)选择、完善病例资料:将典型的病例及重点、难点问题一一列举,由学生带问题进行讨论,其病例选择应用针对性[5],使得学生对儿科的重要体征,疾病表现及治疗方案具有具体认知,对于讨论过程中不解的问题进行记录,并由教师进行讲解。

(3)讨论教学落实:教师设计病例,其简单病例可口述,复杂病例可提前将其印刷发至学生,于课堂中、课后进行讨论,讨论完毕后,教师予以总结,学生对其有不解时可再提出问题,由教师归纳总结,教师应充分注重学生意见,发挥学生主体效用。

两组学生均由一名教师带课,教学时期为4周,教学结束后,制定调查问卷及考核项目。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学生的理论知识评分、临床技能评分、教学质量评分及教学满意度情况。其理论知识评分、临床技能评分、教学质量评分范围为(0~100)分,评分越高,则代表效果越佳。教学满意度情况,本科室发放调查问卷,评分(0~100)分,8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60至80分为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以满意度概率表示。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均经过SPSS20.0版进行处理,两组学生的理论知识评分、临床技能评分、教学质量评分为计量资料(x-±s表示,t检验),两组学生的护理满意度为计数资料(%表示,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两组学生在教学模式干预后各项指标差异明显,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学生的理论知识评分为(87.48±5.23)分,临床技能评分为(91.44±5.72)分,教学质量评分为(90.26±5.28)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3.讨论

讨论教学为近年来新型的教学模式,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特定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思考,于授课教师的引导下,针对其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发表自我见解,可充分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6]。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学生的理论知识评分为(87.48±5.23)分,临床技能评分为(91.44±5.72)分,教学质量评分为(90.26±5.28)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学生经讨论式教学模式干预后,其理论、实践知识均已得到显著提高,亦验证了该教学模式改善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改善了学生积极性缺乏的弊端,以此提高了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增进师生间交流,以此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亦提高了学习效率。本文研究数据表2显示,观察组学生经讨论式教学模式干预后,其对教学的满意度为100.00%,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学生对于讨论式教学的满意度较高,以此增进了学习的积极性。

讨论式教学于儿科临床科室中的应用,不仅可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灵活性进行强化,使得被动、消极的听取知识向主动、积极的掌握知识转化,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得可自动解决问题,为进入临床医师的角色奠定坚实基础。综上所述,讨论式教学法在儿科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学生的理论能力及操作能力,以此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及教学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李国秀.新模式疑难病例讨论在老年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0):1572-1574.

[2]萧剑彬,林少芒,艾文佳.临床病例讨论的PBL教学法在普通外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2):91-92.

[3]徐维娟,徐维昉,赵斌.临床麻醉学教学中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5):533-534.

[4]刘继平.有声思维病例分析讨论法在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2):16-17.

[5]马博.情景教学模式在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4,35(3):133-135.

[6]杨梅松竹.临床病理讨论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改革与创新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9):785-787.

[7]冯振中,武世伍,蔡兆根.临床病理讨论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10):83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