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肿瘤影像诊断现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肾上腺肿瘤影像诊断现状分析

李祥峰

李祥峰

(淄博市第四人民医院放射科;山东淄博255067)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肾上腺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41例肾上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超声、CT与MRI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法疾病检出率。结果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依据,超声检查检出率为68.29%,CT检查检出率为75.61%,MRI检出率为82.93%,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CT及MRI等影像学诊断技术对肾上腺肿瘤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中以MRI确诊率最高,但实践过程中,可结合多种诊断方法进行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肾上腺肿瘤;超声;CT;MRI;诊断

肾上腺为人体重要内分泌器官,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肾上腺肿瘤可导致内分泌功能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其组织结构复杂,肿瘤类型多,加之位置隐蔽、体积小、占位病变类型多等因素影响,导致肾上腺肿瘤病变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难度[1]。随着医疗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多种影像学诊断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中,为手术方案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依据[2]。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CT、MRI等影像学诊断方法在肾上腺肿瘤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41例肾上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8例,女13例;年龄37-71岁,平均(54.10±4.25)岁;单侧32例,双侧9例;均经临床手术与病理证实。

1.2方法入选患者均行超声、CT与MRI检查,①超声:空腹12h后,采取常规仰卧位,纵行及横向扫描肾上腺区,观察是否有肿瘤回声、位置、边缘、大小、形态、包膜等情况,并观察血流信号与内部回声及与周围脏器、内部回声、血管等关系。②CT检查:采用SIEMENSDefinitionAS螺旋64层CT扫描仪进行检查,肾上腺区域扫描参数:层厚5mm,层距5mm,病灶局部与兴趣区采取薄层扫描,扫描参数,层厚2-3mm;增强扫描:快速静脉注射600g/L泛影葡胺80mL,注射后30-40s连续扫描,层厚2-5mm,密切观察肿瘤形态、大小、边缘、密度,增强扫描时重点观察肿瘤强化程度,是否侵犯邻近器官。③MRI检查:PHILIPSMultiva采用1.5T型MRI系统,扫描参数:层厚3-5mm,层间距1mm,扫描序列为常规橫断位、冠状位SET1WI、TSET2WI。

1.3评价指标记录三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并比较三种方法疾病检出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以“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超声检查结果嗜铬细胞瘤:分布均匀、球形感、低回声;髓样脂肪瘤:分布不均、瘤体软且光点粗,可随呼吸形态发生改变、回声高;皮质腺癌:光点细,中等回声;囊肿:边缘清晰、无回声暗区、后方回声增强;转移瘤:分布不均、回声低、血流信号丰富。

2.2CT检查结果嗜铬细胞瘤:卵圆形、密度均匀、强化;髓样脂肪瘤:脂肪密度特异性较强,CT值为-80~-120Hu;皮质腺癌:密度不均、环状强化、可见钙化;囊肿:低密度、无强化;转移癌:非均匀性强化、双侧发病,肿瘤较大时中央见不规则坏死液化区。

2.3MRI检查结果嗜铬细胞瘤:信号强度>脂肪;髓样脂肪瘤:不规则条索或团块样分隔,增强后轻中度不规则强化;皮质腺癌: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缘呈分叶状,密度与信号不均,增强后强化不均匀,并伴有钙化、脂肪沉积、坏死,周边可见不规则强化环;囊肿:边界光滑、横断位T2WI为长T2信号,冠状位T1WI信号为长T1信号;转移癌:强信号,但密度与信号不均。

2.4三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以手术病理结果为依据,嗜铬细胞瘤17例,髓样脂肪瘤11例,皮质腺癌8例,囊肿3例,转移瘤2例;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嗜铬细胞瘤12例,髓样脂肪瘤8例,皮质腺癌6例,囊肿1例,转移瘤1例,检出率为68.29%(28/41),与手术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49,P=0.000);CT检查结果显示,嗜铬细胞瘤13例,髓样脂肪瘤9例,皮质腺癌6例,囊肿2例,转移瘤1例,检出率为75.61%(31/41),与手术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87,P=0.000)。MRI检查结果显示,嗜铬细胞瘤15例,髓样脂肪瘤9例,皮质腺癌6例,囊肿2例,转移瘤2例,检出率为82.93%(34/41),与手术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3,P=0.006)。

3讨论

肾上腺由于自身体积较小,且处于后腹膜,既往临床诊断受医疗水平的限制,导致肾上腺占位性病变的检查方法较少,术前确诊率较低,近年来,影像学技术因高分辨率、高灵敏度与特异度而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

影像学检查可清晰而直观地观察到局部解剖关系,提供准确定位,故而肾上腺占位病变诊断的检出率也随之提高。相关研究指出,影像学检查肾上腺占位病变的确诊率与肿瘤大小具有直接关系,肿瘤过小或肾周筋膜包裹肾上腺时,难以显示腹部脏器,且检查易受胃肠道气体与脂肪的影响,漏诊误诊率较高;肿瘤体积过大时,易挤压周围脏器与血管,改变周围解剖结构,并增加定位诊断的难度[3]。本研究结果显示,三种影像学诊断方法中,均具有一定的疾病检出率,但MRI确诊率明显高于超声与CT检查,表明超声、CT、MRI检查在肾上腺肿瘤疾病中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且MRI的诊断价值最高。超声检查具有无创、灵活度高等优点,对液体敏感性较高,腹腔扫查患者盆腔时可及时发现异位嗜铬细胞瘤,可有效鉴别肾上腺囊肿与血肿,同时可通过探查肾上腺周围腔隙积液情况判断脏器损伤程度,以便临床医师快速决定是否需要急诊手术[4]。CT检查可通过强化与三维重建手段显示病变形态、大小、生长方式、内部结构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便于快速对病变进行定性确诊[5]。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可多方位、多序列、多参数成像,可经冠状位扫描判断出肿瘤特征、来源、是否侵犯周围组织,同时MRI对病变信号的敏感性较高,利于定性确诊;此外,MRI检查可对膈肌至腹主动脉分支的全部范围进行一次性全面扫描,减少漏诊率[6]。

综上所述,肾上腺肿瘤可采用超声、CT及MRI等影像学技术进行检查,其中以MRI的确诊率最高。

参考文献

[1]孙伟,杨颉,王一哲,等.成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治体会[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36(4):340-342.

[2]郑良全,余华君.肾上腺神经节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及临床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11):2053-2056.

[3]冯凯.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及MRI诊断[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16,36(5):705-708.

[4]朱国栋,汤聪,宋文斌,等.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137例手术疗效分析[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7,22(8):598-602.

[5]孙力军,张丽红,王林省,等.含细胞外脂肪肾上腺腺瘤CT和MRI表现[J].实用肿瘤杂志,2015,30(5):451-454.

[6]花蒨蒨,刘庆伟,马腾,等.肾上腺少见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影像学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5):848-852,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