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净化中心患者分级管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3-13
/ 1

血液净化中心患者分级管理体会

沈练林张小婷张晓茹

沭阳县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236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净化中心应用分级管理提升患者满意度。方法:将我科血液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实行常规管理,实验组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之上实行分级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行分级管理后,有效解决了患者所需,满意率效果显著,提高了护理品质,提升了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分级管理;血液透析;满意度

血液净化中心是一个专业性强,科技要求高的科室,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相关技术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同时要求更高的护理管理质量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程度,我院血液净化中心选择常规管理方法和分级管理对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76例进行管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2月至2014年7月我院血液净化中心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60例。入选标准:(1)患者已经进行>3个月以上的血液透析;(2)患者透析规律,每2~3次/周,共透析9~12h;(3)患者能够与医护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并愿意参与及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入选患者均无重型精神疾病,有完全行为能力。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和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实行常规管理,依据护理管理的原则,制定一系列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措施和评价标准,护士责任分级等;实验组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之上实行分级管理:将患者分为重患者、高危患者、平稳患者三个级别,并相对应的实行一级二级三级护理【1】。

1.2.1常规化护理管理:以群体管理为主【2】。.除了基本的护理外,每周对患者进行1-2次的知识教育,组织患者观看影像资料,开展讲座,现场示范等,鼓励患者现身说法,加强心理沟通,增强和患者之间的互动和反馈。

1.2.2分级管理:细化分工,明确患者所需,针对性管理【3】。重患者:实行一级护理,对一周内出现合并症如心衰、肺水肿、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一周内体重波动超过2Kg;一周内出现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高钾、高钙血症。制定个体化随访计划,每1-3天电话随访,一月内家访,开通24小时电话热线。待患者病情减轻后,可考虑进行二级护理]。高危患者:实行二级护理,重患者病情稳定一周后;三个月内反复或持续出现容量超负荷但尚无心衰症状【4】;连续三个月血糖、血压控制不良;连续三个月贫血不能纠正;依从性差、家庭支持差、经济条件差、自我照顾能力差。每周一次电话随访,必要时家访,开通24小时电话热线,必要时可以采取个体教育,病情好转并稳定的可以考虑进入三级护理。平稳患者:采取三级护理,患者透析充分,病情平稳,与常规护理一致,以群体教育和护理为主,对患者进行常规教育,多和患者沟通交流,选出血透明星,作为榜样,参与其他患者教育。

1.3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2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见表1)

3讨论

血液净化中心病人病情由严重到轻微呈现金字塔形,不同病情的患者需要的护理是不同的,为此本中心将患者分为三个级别,并针对性的实行分级护理,改变了落后单一的管理模式,相比之下,实行分级管理后,有效解决了患者所需,满意率效果显著,而常规模式在实行中忽略了患者真正所需要的护理,把对重患的护理方式应该用于普通患者是一种浪费,又影响了重症患者的病情恢复,护理质量亦随着下降,患者满意度自然不会提高。分级管理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不同患者对不同护理的需求问题,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程度,同时,能够将有效的人力资源应用于患者服务中,降低了科室成本,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5】。综上所述,分级管理应用于血液净化中心患者管理中,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提高管理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蔡红,赵芹芹,王霞.分级护理的现况及其展望.中国护理管理,2008,8:7-10.

[2]官建美,刘晓丹,吴世菊,等.国外分级护理介绍.中国护理管理,2009,9:74-75.

[3]张洪君,苏春燕,周玉洁.分层管理摸式对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6,4l:399-401.

[4]孙柳,苏春燕,唐雯,等.行为转变分阶段理论在腹膜透析患者容量控制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11,46:640-643.

[5]孙柳,苏春燕,孙庆华,等.门诊腹膜透析患者分层分级管理的实践.中国护理管理,2012,12: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