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好批评性报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2

怎样做好批评性报道

笑颜

——主持《行风热线直通车》节目的思考

笑颜

(开封广播电视台,河南开封457000)

中图分类号:G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1)11-0258-01

摘要:电视节目对于观众的思想导向作用很大,所以在我们日常看到的电视报道中,批判性报道是很多,而且很具说服力的。然而,怎样做好批判性报道,就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即就《行风热线直通车》节目,来说明在批判性报道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关键词:批判性;新闻;报道

在《行风热线直通车》节目的日常报道中,批评性报道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报道形式。那么什么是批评性报道呢?我认为批评性报道是针对社会影响较大、典型性较强的错误或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剖析引发错误的根源,总结出教训,并由此提出相应要求,以此警示有关部门及有关人员的一种报道。批评性报道在《行风热线直通车》节目中经常出现,那么,作为《行风热线直通车》节目的主持人及负责人该怎样做好批评性报道呢?《行风热线直通车》节目中批评性报道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就事论事,报道深度不够

《行风热线直通车》节目中批评性报道可以说占有不小的比重,有些群众反映的问题看起来只是日常生活的琐事,没有什么具体的大道理,所以在这种错误想法的制约下,有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就忽略了新闻的认知和教育功能,只满足于就事论事,那么新闻的内容就很容易流于表面。比如对于群众反映马路市场占道经营的问题,只报道交通多么无序,多么影响城市形象,群众意见多么大,然后呼吁有关部门赶紧解决等等。我认为,在报道这些新闻的时候,应该想到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种现象会出现。市里有规定,马路上严禁摆摊设点。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么有了规矩还是不成方圆,原因何在呢?百姓事情无小事,报道一件新闻,不是就事说事,而是需要媒体通过一件事情做出深度的挖掘和剖析,从中获取重要和有用的信息,用以指导下一步的决策。一样的事,不能今天报道这里,明天报道那里,这就失去了新闻媒体报道的意义了。

二、放大矛盾,误导受众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有很多时候会出现同情弱者的心理,老让一个事件最激烈的冲突画面反复出现,虽然这些看点顺应了人们的“围观心理”,看起来很“给力”,可以使节目变得很“精彩”,但却忽略了新闻媒体应有的正确导向作用,我们进行批评性报道,不是为了制造矛盾,夸大矛盾,而是为了解决问题。

三、有效的新闻评论必不可少

在一个批评性的新闻报道中,必须对所报道的事情做出有力的评论。事实上,受众有时候看重的不仅仅是新闻事实,他们更希望了解从新闻事实中体现出来的理性思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观点比具体的新闻内容更重要,让受众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这样才是一篇好的批评性报道。例如:在《行风热线》的舆论监督下,引起政府重视,市长蒋美兰作出重要批示取缔疑似地沟油加工黑作坊。历时一个多月疑似地沟油加工黑作坊终于被取缔了,但欣喜的同时,留给我们更多的是不解和思考。取缔一个违法炼油黑作坊,为什么就这么难!当初接群众举报,《行风热线》节目组会同市食安委下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质监局、工商局、卫生局、公安局多家部门联合行动联合执法,既然是联合执法,就应该“一查就关”,连老百姓都能看出门道的事,可各执法部门却硬说执法没依据。本该“一查就关”的事,最终你推、他推、你拖、他拖。难怪像这样的违法现象能够长期存在。群众有意见,问题很严重,因为它正在一点一点侵蚀着群众对政府执法部门的公信力。

四、记者注意把握在采访过程中的立场

作为新闻媒体的工作人员,在报道新闻的时候,一定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一定要出以公心,千万不可带有个人的任何感情色彩。新闻报道的主要特点是真实,那么批评报道的生命更在于真实,否则,非但不能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反而会伤害他人,危及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在节目中,我们大部分所接触的都是老百姓,站在关怀民生的大众立场,坚持批评态度,为百姓代言争取既得利益本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去倾听另一种声音的存在,我们不应自己根据一方的言辞就作出任何判断。比如:一位女士2008年在某家商场购买一台电磁炉,一直没用,2011年打开使用发现有问题,要求商家换货。商家不同意,只答应维修,并按定价收取配件费。顾客强调一次没使用,商家强调已过“三包”期,双方僵持不下。消协最终评判,这位女士的要求是没有道理的。一定要让两种声音同时存在,让当事人自己说话,请主管领导机关做结论,我们不要充当事件的裁判,务求客观准确,不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五、注意控制批评报道的力度

什么事情如果做过了,好事也会变成坏事,这对于新闻媒体记者来讲尤为重要。我们播发批评报道的时候,其最终目的无外乎是要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让职能部门更好的为百姓服务,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在一条批评报道已经达到了它应有的预期目的后,我们就应适可而止,而不是要继续批判,不依不饶,这样就会起到不好的效果。

六、批评报道也应有选择性

我们所做的民生类新闻报道,可以说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我们也不应该每天都围绕在百姓的垃圾成山,房子漏雨,下水堵塞,来做周而复始的报道。要知道,新闻媒体是要站在大众的角度,采写广大百姓所关注的普遍性社会问题做报道,抓典型案例,抓群众关注、领导重视、事关大局的问题,抓能够推进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事情,有的放矢。要从揭露和批评消极现象中,引出积极的效果,从而起到一种良好的社会监督作用。《行风热线直通车》注重节目策划,不断推出系列报道。如:《明查暗访探安全》、《擦亮文明的窗口》《走基层探行风》等,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扩大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在《明查暗访探安全》系列报道中设置“关注客运安全”、“关注电梯安全”、“关注环境安全”、“关注质量安全”等专题。在明察暗访中发现大量安全问题,不少客运站点安检形同虚设,站外乘车习以为常,客运监管部门手段缺失、责任不强。电梯安全不容乐观。看得见,闻得着,还有一些看不见闻不着的有毒有害物质正在威胁着群众的健康、正在破坏着我们的生态环境,从调查中我们感受到群众的无奈。质量安全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食品安全,“豆芽菜”你到底该谁管?工商、质监、卫生、还是综合部门?没有部门给出答案。《明查暗访探安全》系列报道播出后,引起了相关部门相关行业的高度重视,整改迅速,有力地推进了行风建设。

七、批评性报道要注意有始有终

批评性报道可以说是很难做的一种报道形式,它除了需要记者深入采访,倾听多种声音,还要进行全方面的走访论证,在这样的新闻中,少了任何一方观点的存在,都是不足以说明问题的,在采访中所遇到的困难,也就不言而喻的。如:某小区开发时,开发商承诺建房修桥修路,为此政府以免收其城市配套费为条件与开发商达成协议,有文件,有会议纪要。然而,小区的房建好了卖完了,可修桥修路遥遥无期,群众意见大。政府让利的上百万元的资金流向了何方!谁来监管呢!当记者了解到某局某付局长时,这位局长大怒,谁敢调查到我头上,等着我一定要当广电局局长!节目呼吁政府一定要加大此项工作的监管力度,把好落实关,把好事办好让群众满意。所以有许多记者碰到这些困难后,就会退缩,而批评性报道最应注意的就是要有始有终,力求对百姓有个交代。

八、防范批评报道的“说情风”

由于受到“说情风”的压力,一些批评报道“胎死腹中”。“说情风”阻止了一些报道的公开播发,折损了一些尖锐报道的锋芒,既影响报道计划的实施,又挫伤记者的积极性,在报道中要认真防范。

坚持正面的新闻宣传报道一直是我们国家新闻工作者所秉承的原则,但是批评性报道作为正面宣传的重要补充,我们不可否认它对社会的阴暗面、对假、恶、丑种种现象进行的批判,同样也会为社会的发展,以及良好的舆论监督起到一种不可缺少的作用。其实,批评性报道的出发点决不是为了批评谁,而是为了促进错误的改正,最根本的还是促进社会的发展。有批评、有改进、有效果,这样报道才周全。